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害怕感动
作者:徐怀谦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六十多岁的北京老太太天天骑着小三轮车给别人送桶装水。体重只有八十斤的她,抱着约五十斤重的水桶,爬坡上楼地把桶装水送到用户家中。她的腿上、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那是送水时从楼上连人带桶滚下来摔伤所致。有些用户不忍心让老太太送水就要求退订,老太太哀求说不要这样,因为大家都不订她的水,她就会失去这份工作,也就会失去每月五百元的活命钱。
       老太太之所以如此卖命,是因为一家的重担都在她肩上——老伴患重病,两个儿子,大儿子因车祸撞伤肾脏,小儿子是残障,孙子是弱智。老两口虽有退休金,但远远不够支付一家的生活及治疗费用。
       事迹在电视台播出后,很多好心人给老太太送钱送物,说他们不是可怜老人,而是被她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所感动。
       其实,这样的感动每天都在上演,只是这位老太太碰巧上了电视而已。同样幸运的还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扶贫助教的歌手丛飞等,因为媒体的报道,他们的命运多少有所好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
       去年初冬的一天,寒风已经有些刺骨了,我在单位阅报栏的玻璃橱窗前读到这样一则寻人启事,大意是说一位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外地农民于日前走失,希望见到者与工地方面联系。我看了一眼附在上面的身份证复印件,一算年龄,这位农民工已经71岁了。七十多岁的老农为了生计,还要背井离乡来打工,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我在想:他有怎样一个家庭,是儿女不孝还是生活所迫?他的走失是一时迷路还是精神有问题?带着种种疑问,有好几天我都觉得失魂落魄。
       无可否认,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贫有富,这些都可以理解,可是,要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要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总有点说不过去吧?“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如此古老的社会理想,为什么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那么渺茫?所幸,领导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要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很好,就先从城乡医改做起,从最低生活保障做起,让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够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吧!
       收到刚寄来的一本杂志,上面一篇文章写一个中国人在国外遇到车祸,拨打交通事故电话后,不出3分钟警察就过来了,随后就是救护车。因为车子要送到维修厂去,警察当场指派给他一辆车,在自己的车子修好前,可以一直开这部车。后来医生发现咱们这位同胞需去医院作检查,还是那位警察开车把他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地给他挂号,还帮他垫付了钱——当然这钱以后保险公司会赔。读了这个故事,我真的很感动。这是纯粹的感动,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的感动,让人幸福的感动。
       [杨松荐自《今晚报》2006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