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与社会]迷途的帝国
作者:王 龙

《意林》 2008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一个是锐意改革、狂飙突进的俄国沙皇。两位大帝不仅出生时代相同、在位时间相当,而且都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康熙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彼得使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一跃而起,成为令欧洲列强刮目相看的强国。然而,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
       康熙和彼得都生活在由古代转入近代的关键时刻,他们鞠躬尽瘁,勤政不怠,试图为国家开辟出一条富强之路。但康熙更为沉稳慎重,彼得却无比决绝果断。
       康熙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有一次他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拦挡圣驾非同小可,侍卫要严加惩处。康熙立刻阻拦,令人问明情况,得知其人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因为饥饿晕倒了。康熙令人热粥喂他,又送盘缠让他回老家。康熙清楚地给自己设计了执政蓝图:“期于家给人足,百姓乐业而已。”国势日盛之时,康熙随即提出了“持盈保泰”的思想,满足于百姓岁足年丰、人民鼓腹讴歌的社会图景。
       在另一条道路上,彼得则赶着俄罗斯在近代化道路上急行军。
       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彼得和首都警察局局长乘车过河,发现桥梁出了故障,他觉得是警察局长玩忽职守所致,不由分说给了这位局长一顿好打,说:“这是要你好好记住,一定要让大街和桥梁畅通无阻,以后你自己要多加巡视。”沙皇给警察局长上了勤勉奉公的一课后,又挥挥手说:“上车吧,老弟!”
       为了排除干扰和反对,彼得动辄抡起棍棒殴打,强迫大臣执行命令,他的惩罚措施从小额罚款到没收全部财产、从折磨肉体、流放做苦役,直到处死。甚至连他的儿子阿列克谢也无法承受,积聚力量反对他的改革。
       1716年11月,阿列克谢叛逃。彼得借助武力强迫其回国之后,亲自参与了对他的刑讯以及致其死亡的整个过程。在儿子死去的第二天,一位欧洲外交官惊奇地发现,彼得照常出席了一系列国务活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历史的悖论出现了。康熙仁政爱民,彼得凶暴治国;康熙修德中外,彼得侵略扩张……结果却是俄罗斯一飞冲天,中国走向回光返照式的最后辉煌。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值的23.1%,俄国仅占3.2%;而俄国1700~18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欧洲和世界平均速度,更远远超过中国,跨入西方列强行列。
       俄罗斯在狂飙突进的改革风暴之下,理性冲破禁锢,科学压倒愚昧,重商主义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康熙遵循的是传统文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把古人设计的政治道德蓝图当做完美的理想去追求。他虽然呕心沥血地试图开辟一条富国之路,却只是在中国重建了小农经济,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使中国向资本主义迈出半步。他对内强化封建专制,官场贪腐横行,百禁不绝。他重农轻商,致使明末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胎死腹中。对外则闭关自守,他在竭力开创盛世局面的同时,其实已经与近代化潮流背道而驰。
       治国不进则退,欲单纯以保守为目的,其势必然难以长久。这,就是一个迷途的帝国留下的最大教训。
       (田生摘自《西南军事文学》 图/贾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