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知博览]看电影
作者:顾德宁

《意林》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去印度前,听说印度人看电影前先起立唱国歌。2008年2月17日晚,我们在新德里看电影时到是没有看到这令人激动的场面,但印度人看电影时的“尊重”和“正式”,却仍让人印象深刻。 进电影院要通过安检,设备先进如同机场,安检人员从头查到脚,一丝不苟。可能看我们是“老外”,只将我们随身的食品收去寄斧,而印度人被查出的口香糖和香烟等就径直扔进垃圾桶,有意思的是,被扔东西的人不但没脾气,反而向安检员微笑致歉,好像犯了错。不知印度电影院为何要如此严格安检,是防盗版,或是防恐?印度电影院曾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警方疑为恐怖袭击。
       尽管电影在其他国家受到网络和影碟的冲击,电视机和家庭影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印度家庭,但印度人到影院观看电影,感受音响效果和体验生活情趣仍势头未减。这可能是因为印度城市里的其他娱乐场所很少,很难见到夜总会、酒吧、KTV等,即使有,也竞争不过电影院。
       印度人爱看电影,可能也与票价不高的大众消费有关,例如,我们看的这家影院是印度最好之一的PVR连锁电影院在新德里的分院,富丽堂皇,坐椅很宽,可以半躺着看,十分舒适,音响效果一流。票价分好几等,最高是200卢比(约5美元),最低50卢比(约1美元多),还不到10元人民币。据说中等城市的影院更便宜。
       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已成为印度人生活和娱乐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位印度电影导演曾说过:“印度电影院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场又是音乐厅、还是诗歌研讨会的现场。”
       印度电影有载歌载舞和画面精美的特点,但给人感觉似乎总是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所以近年来,宝莱坞推出了“新概念印度电影”,加强了舞蹈、剧情和人物感情之间的紧密结合,在保持了传统特色的同时。涉及许多敏感的社会问题,引人思考,也多次获国际大奖。《卡非拉》就是根据非法移民沉船等一系列真实事件改编。《甘地,我的父亲》让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围绕着政治光环的圣雄甘地,而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甘地,看到甘地在亲情面前的无奈与伤感,看到甘地真实的家庭生活,十分感人。
       印度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印度本土观众打造的,保持自己的人文特色。也由此培养起自己的世界级明星,首屈一指的当属阿什瓦娅·蕾(1994年的“世界小姐”),《时代》曾评选她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如今,她已是宝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演员,被印度媒体捧为“美得让A窒息的女人”。我们到处看到她的大幅剧照。
       那一夜,我们看的是一部喜剧,类似于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一位小人物梦想成为大明星,结果却因演技好被黑社会利用,做了对立面的老大、假丈夫和假父亲,我们虽然听不懂本地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欣赏,每当看到主角那无厘头表演时,我们与印度人一起捧腹大笑。
       电影成了不同国度人们心灵之间沟通的纽带。
       (张志文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