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北京“天方夜谭”
作者:从维熙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维熙先生简介
       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山村代官屯。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雨》,1956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57年反右期间,因其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后重返北京文坛。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以及中篇小说集《远去的白帆》、《驿路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死亡游戏》、《牵骆驼的人》;同时作者以火山喷发之势,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学短论等作品。1995年《从维熙八卷文集》问世,2000年作者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作者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
       写下这个题目,便想起一个并非虚构的奇闻。它发生在北京某个饭店里。初听这件奇闻时,我不相信它是真的,但是经过与饭店医生核实之后,才算确信它并非“天方夜谭”。某日,一位仪态端庄的小姐。走进饭店医务室看病。医生拿出体温计来让她试表前,先用手背抚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凭她多年的医疗经验。这位小姐确实在发烧。医生是更尊重科学的,她拿出体温计来为患者试表,奇怪的是两次试表的结果。患者的体温都显示正常。
       医生最初是怀疑是不是体温计出了问题,当她证明体温计一切正常时,便又为这位小姐第三次测量体温。为了察明原因,这次医生亲自为那位小姐拔出她腋下的体温计。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是:原来那位小姐在夹体温计时水银头的方向朝外,所以三次试表等于都白试了。
       经过医生与患者的思想交流,才知道她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妈妈。她过去看病都是妈妈陪着,读大学时是走读生。也是在妈妈的羽翼之下生活。这件奇闻在该饭店里流传了好长一段日子,宦,留给人们一个不解的X,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孩,独立生活能力接近于零。表面看起来是这位小姐的生活扭曲,但是更深层次的渊源所在,还是那位娇惯女儿的妈妈。她苦心营造了一个“小皇帝”的活标本。
       与此同时遥相对映的,是另一则京城里的“天方夜谭”:在北京学院路的路侧,出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男孩,他在马路上摆了个小木箱,坐在地上为路人擦皮鞋。据北京晚报报导,他的父亲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专家,只因为孩子想在假期之内买一双旱冰鞋。可父亲的回答是:你自己去挣钱买吧!于是在学院路边出现了这个洋孩为路人擦皮鞋的奇观。作为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当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苛刻。而舍不得给孩子买一双旱冰鞋,他与那位中国母亲不同的是,这位父亲从小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便为孩子设计了这个锻造“工程”。
       一个是中国的母亲。一个是外国的父亲。他们都在培养自己的后代,差距却有着霄壤之别。其实并非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是由于这位母亲的溺爱,人为地把后代教育成为一个生活“残疾”。这两则反差极大的事例,使我记起了青年时代读过的一篇俄罗斯作家的小说,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然记不起那篇东西的名字,小说描写一个外科医生,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带行医,可是在行程中,他自己的阑尾炎犯了,那儿没有医院,更没有为他动手术的医生。可是这位医生,就以冰雪就是病床,自己为自己开刀。其情其景,令人心魄为之久久地震撼。
       我想:我们的后代应该是这样的勇士,而不是一颗颗经不起风雪的温室花草。中国古代有一句铭言:“磨砺出青锋。”这就是两则不同并非“天方夜谭”的奇闻,留给我们思考的一道育人课题。
       【翟明荐自《北京晚报》2006年9月11日/刘庆涛图《饭来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