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司马迁的稿费
作者:卞毓方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卞毓方先生简介
       卞毓方:先习外文,转事新闻,中年皈依文化。文化者,先文后化,亦文亦化,全身心与文俱化也;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而不忧其他。每思欲与我中华文化而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正文化。
       在这个“万般皆等闲,唯有金钱高”的社会转型期,站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院的高台上,冷不丁想到了司马迁的稿费。
       司马迁留下一部《史记》,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假设按千字百元论价,应得五万二千六百五十元稿费。这笔款项,可以供他在韩城(古夏阳)老家添置一所农家小院,或在当年的京城、今日的西安购买一辆面包车。单从这一次性的稿酬来说,自然是“多乎哉,不多也”的了。不过,倘若把历朝历代的发行量计算在内,把译成世界多国文字的版税计算在内,就变得十分可观,恐怕不是几十万几百万能够打得住的。
       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不惜含羞忍辱,承受宫刑。因此,我们今天在落实政策、支付超时限稿费的同时,还应追加健康损失费和精神抚慰金,对比相应的国际赔偿条例,这也是一笔为数不菲的金额。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两千多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多少杰出的铮铮铁骨、磊磊奇才。为此,我们还应增加一份特别贡献奖——相信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拍手赞成。
       当今世界最最牛皮的文学奖项,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那家伙高屋建瓴,一网把天下的“灵魂工程师”打尽。可惜,该奖只颁给在世的作家,已逝者不在其中。这是诺贝尔的短见,也是他的不公。我说,为体现公平,咱们莫如另外设立一项文学大奖,奖励从屈原、荷马到鲁迅、托尔斯泰等世界级别的千古文人。该奖的第一个对象,我建议,就锁定太史公司马迁。
       这个奖不能小气,无论如何要比诺贝尔奖来得更气派,更隆重。资料显示,诺贝尔奖单项金额大约在一百万美元,我们呢,不妨扩大十倍,提高到一千万美元。
       把以上各项相加,司马迁名下所得,无疑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然而,司马迁已死,无法享受这笔巨款,根据财产继承法,只能由他的后人领取。
       谁是司马迁的后人?
       史料称,司马迁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假若不是他在鼎盛之秋出了事,其后人有望像孔盂两家那样瓜瓞绵延,克绍箕裘。遗憾的是,公元前99年,北抗匈奴的李陵兵败被俘,不得已作了降将,司马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李陵讲了几句公道话,触怒汉武帝,锒铛入狱,判处死刑。消息传到他的老家夏阳高门原,族人害怕株连,星夜改姓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举族从聚居的村庄蒸发,逃往荒山野岭的老牛坡。
       “日月无穷穷日月,江山不老老江山。”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如今,要在老牛坡一带以及散居华夏乃至世界各地的“冯、同”二姓中,考证出究竟谁是司马迁的嫡系传人,实在勉为其难。
       那么怎么办?
       也好办。既然司马迁的嫡系传人难以落实,我就斗胆建议——说到这儿,我本能地挺直了腰杆,凭栏远眺,气涌如山——咱索性把司马迁名下种种所得单列出来,创立一项司马迁文化基金,专门奖励那些有司马先生之风骨、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当代硕彦鸿儒。
       诚如是,则司马迁幸甚,当今文坛史苑幸甚!
       姑妄之言,极目浮云,披襟当风,莞尔一笑。
       [选自《北京晚报》200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