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教育,需要惩罚
作者:鲁 人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年,关于教育,许多事情常令我实难思议。某次,听一位老师讲述了两件事,困惑益深。
       一件事,发生在他的同事身上。一天上课时,老师一走进教室便发现以国旗为背景的黑板上,被画了很龌龊的图案。老师很气愤,大声质问,是谁画的?连问几遍,全班无一人应声。他便气冲冲地出了教室,去向学校汇报。可待他和德育处的老师一起回到教室时,黑板已经被擦干净了。当跟来的老师询问事情经过时,大部分学生都一言不发,有几个学生却起哄地说从来没看见黑板上有画,是老师诬陷他们。直到被气得脸色铁青的老师,坚持一定要找出乱画的人,一个在班里一向很霸道的男生,才满不在乎地站起来,说是他画的。
       另一件事,是那位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那天,他正上课,一名女生举手说要上厕所。谁知起身后,她却将一卷卫生纸的一头夹在教室后面学生专用柜的门上,然后边走边将纸卷展开,在教室里拉来拉去,惹得全班学生前仰后合,那位老师厉声制止了几次,她全然充耳不闻。直到老师发怒拍了桌子,她才不情愿地住了手。
       令我想不到是两件事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前一件事,学校本来说要让家长先将孩子领回家反省、写检查,再视认识程度决定何时回校上课。谁知学生家长一到学校,便是一番胡搅蛮缠的吵闹,并威胁要到上级部门和媒体投诉。学校难以招架,更没有有效的措施,也就稀里糊涂地让学生回到了教室。只是从此以后,那学生更不知收敛。对那名女生更只是不疼不痒地批评教育一番就算了事了。
       过去,教育讲“服从”,讲“无我”;如今,讲激励,讲尊重学生的个性,讲“自我”。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许多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干脆是“唯我”。“唯我”是从的家长对学校教育毫不配合,此时,对于极个别学生仅有的说服教育,被这些学生视为软弱可欺,觉得学校和老师奈何不了他,于是,越发地肆无忌惮。仅以上述第一件事为例,亵渎国旗本是很严肃的事情,对那样的家长和学生讲激励,显然,有些找错了对象;处分对这类学生也毫无威慑力。学校也无其它有效手段,只能处于尴尬境地了。此时,不但学校的教育收效极微,甚至毫无收效。而且这种状况还给其他学生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我很赞成激励教育,也不反感学生们各个充满个性。只是我想知道是否人的个性可以凌驾于道德之上?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否是缺乏起码公德的个性?
       对学生的惩罚,被视为是对学生心身及个性的压制,是违背教育宗旨的行为。将激励教育当成一把万能钥匙,其结果必然产生后患。因为总会有个别学生并不为激励所动,那么此时我们怎么办?许多老师为此苦恼困惑,曾经有教师激烈地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确实,学校教育除了激励,还应该有惩罚。激励和惩罚应该是教育的两条腿,缺其一的教育必然会变成跛子。其实,惩罚于教育,就如法律于社会,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条底线。当然,惩罚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地对学生进行污辱,公正的惩罚要使被惩罚者心悦诚服,至少无可狡辩。如果学校失去惩罚,只会将惩罚留给社会。那时,对社会和被惩罚者都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闲话荐自《大众阅读报》2006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