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谁来关心农村的养老问题
作者:影子葭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端午节的那天下午,部队的顺路车把我送到了一个中转城市的长途车站,我要在那里乘车到另一个城市。驾车的小战士帮我拿着行李,一直等我买好了车票后他才离去。我看了看时间,离我要乘坐的班车开车还有一个多小时,于是走进了车站边的一家快餐店,要了一碗面。小城市里的物价比成都低,满满的一大碗面在车站这样的高价区也才3元钱。我正吃着,外面走进一位老人,他进门后向服务员说要一碗稀饭。稀饭的价格是一元一碗,但是已经卖完了。老人就问面的价格,听说要3元一碗,老人连连道:贵了贵了,我只要素面可不可以只收两元?卖面的服务员说:大爷,我不敢卖,老板要骂。素面也是3元。老人听了叹道:我今天连一床席子都没有卖出,还要赶车回去,吃不起啊。说完老人就转身出了门。我转身看看老人:满头的白发,背着一个很旧的,在六七十年代曾经很流行的军用水壶,衣衫破旧。于是我叫过了服务员对她说道:你去把那个大爷叫进来,卖一碗面给他,只收他1元,那两元我来给。说完我就拿出两元钱交给她。服务员是一个小女孩,她听我说完看看我又看看我给她的钱,木木地立在那里不动,我又再次对她重复了一遍我的话,并叮嘱她不要对老人说是我给的钱。小女孩终于听明白了我的意思,连连地点头去门外喊回了大爷。大爷进来坐下了,因为当时小店里只有我一个顾客,大爷就坐到了我旁边。坐下后大爷像所有的老人一样开始念道他的家事。我听了好一阵终于听明白了他的话:老人已经79了,子女们和他分了家。他和老伴一起过。他有空闲时就编竹席。可是现在的城里人都不喜欢那种老式的篾条编织的竹席了,他们都喜欢麻将凉席,于是老人今天背来的几张竹席一张也没有卖出。我听着老人的讲述,看看老人的白发,想说点什么但又无从说起。79岁,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岁数了,但他还需要自己动手劳作,要不就没有了衣食来源……我匆匆吃完了碗里的面,然后拉开手袋的拉链,拿出50元钱递给老人。我对他讲:大爷,吃完了就早点回去吧,免得你的老伴挂念。老人有些吃惊,但还是收下了我的钱。然后他对我说:大姐,我怎么当得起啊,我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福气,要不我送你一床凉席嘛……我说:“大爷,我不要,我没法拿,我还要出差。席子你就留着卖钱吧。”说完我疾步离开了小店。我不宽裕,我的肩上有沉重的担子,我也就只能这样帮助这位老人,那一点点钱于老人而言其实连杯水都谈不上啊。
       走出了小店我的心却不能平静:农村的老人是没有退休养老这一说的,他们要一直劳作到他们生命终止的那一刻。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地方,老人的晚年就更是艰辛。记得有一次出差路经射洪的山区,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太婆,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杂物在前面行走,那个背篓的体积是她瘦小的身体的两倍。她在前面慢慢地走着,我在后面慢慢地滑行,车里的同事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因为我们当时正急着赶路。但是我没法去按喇叭,山区里汽车少,行走在山区的汽车大部分都很霸道,山里的老人都怕汽车,只要一听到汽车的喇叭就会惊慌地躲避。我怕我的喇叭的响声会使太婆受到惊吓。于是我一直悄悄地跟在后面,整个过程可能有10多分钟吧。直到太婆后来累了把背篓靠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气,我才提了速度。经过太婆身边时我看了看她:非常苍老,应该有80岁了,已经是应该在家里休息的年纪了,她怎么还能这样背负重物,怎么还能这样在外劳作!虽然那已经是快一年前的事,但是那位老太婆的背影我一直难忘。
       在中国农村养老的负担都是由下一代来承担。经常可见有很多的报道说有某地的某人不孝,不尽赡养的义务……然后就是社会舆论的声音,结论总是一样的:谴责那些不孝的子女,强制他们必须养老。其实在他们不能尽到养老义务的背后一定有着许多的具体问题,有着他们的难处。的确,身为子女应该尽孝心,应该让晚年的父母们愉快和安心。但公民的养老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应该由国家来考虑和承担的问题,是国家和政府对纳税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个应由家庭解决和承担问题。应该由社会建立相应的农村养老机制。哪怕只是能解决最低的生活,农村的老人就能有相对稳定的晚年。我经常出差,行走于山区的道路,因而经常看到农村的白发老人在晚年里依旧颤颤巍巍地劳作。几十年来,社会在前进,社会的文明在更新,物质丰富的速度和程度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农村的老人问题却是依旧。难道是农村里没人关心老人?或是有关人士看不到这个问题?
       [王翔宇荐自《央视论坛》200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