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纸上功夫
作者:郭 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一个新闻调查,过去快两年了,我至今不忘。
       调查讲外地某县是全国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也是所在省“血防”工作的先进县。记者实地采访时,在该县血防办公室看到各种统计表填得有鼻子有眼,像什么普查了多少人口,查出多少病人,灭了多少亩丁螺等相关数字,一清二楚。包括被救治的村民患者,也一一登记造册,有案可查。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一了解,老乡却反映:根本没那回事儿,有几年了,县里既没人来查病,也无人来灭螺,也未见到一分钱经费。记者回过头再追问相关工作人员,那人吞吞吐吐道出真情:统计表是坐在屋里编出来的。
       编数字、编情况、编成绩,这已是一些坐办公室的人的“独家功夫”。多少年来,媒体也不厌其烦地披露过地方上的“编造故事”。像计划生育,普及教育,征地拆迁,植树造林……“编造”的魔影几乎无孔不入,无所不在。虽然我们有统计法,但真正受到法律制裁或行政处分的,寥寥无几,仍属“新闻”范围。原因是许多人习惯成自然,总觉得不编点,成绩说不够,上下不好交待,何况还有领导默许。妙笔生花,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编造”所以屡禁不止,还在于“保险系数”较高。你说人家编造,拿证据来。查计划生育,你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人头;查征地拆迁,你不可能一尺一尺去丈量;查植树造林,你不可能一棵一棵去数数。不少人对下情的了解,其主要途径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纸上功夫”能够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平心而论,就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而言,毫无顾忌地编造假数字、假情况、假成绩的终归还属“个案”,不能以“普遍”概之。倒是另一种“纸上功夫”,更值得引起人们警惕。
       一位大学生头年利用假期深入到某地搞社会调查,写就一篇乡村记事,登在了报纸上。其中一段,不避“文抄公”之嫌,照录如下:在一个被称做“青椒之乡”的村子里,村委会的办公地位于村小学内,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悬挂了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宣传板,介绍了村党建工作、村子概况、村规村改、村委工作、精神文明、政法制度等。此外,各种规章条例令人炫目。另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锦旗。该村是县里树的典型,必然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视察参观。这种宣传栏是上面要求做的。支书说村委会至今欠着上千元的制作费……
       照我们的习惯看法,这个村有了“青椒之乡”的名号,一定是有特色产业,并在市场上打出了品牌,收入颇丰;那么多上了墙的规章制度,一定是管理到位,机制创新;一面面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定是成绩斐然,应该是个文明富裕村了。但“至今欠着上千元的制作费”却露了馅。不应该呀!可这是事实,纸上的功夫,墙上的东西,与实际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应当说不属“个案”了。前不久,一家知名市场因为出售假名牌产品,售假商户及市场管理部门均被法院判定罚款。事后没听到商户辩解什么,倒听到市场管理者喊冤。负责人辩称,他们在市场管理上有许多“设计与创新”,定了不少制度,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商户售假计出多端,防不胜防,因此管理方不应当挨罚。笔者认为在这里市场负责人于认识上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把纸上的东西同实际结果有意无意隔裂开了。制度定了,不等于管理就到位了,管理者的责任就完成了。我们看电视,那些矿难现场,“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不都赫然在目吗?矿长办公室里满墙不都是规章制度吗?
       问题的关键还在抓落实,讲实效。纸上有功夫,落实更需下力气。
       [刘畅荐自《北京晚报》2006年6月12日/苏 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