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栏]沧桑变迁(12则)
作者:佚名

《意林》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邮政时代的寒暄:见信如面。此致敬礼。
        电话时代的寒暄:你是哪位?他人不在。
        呼机时代的寒暄:速回电话。
        手机时代的寒暄:打错了。
        网络时代的寒暄: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后网络时代的寒暄:有人吗?你是人吗?
        ——一网友在文章中如是说
        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变化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
        ——作家余华在其新作《兄弟》后记中坦陈:中国人从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1960年代活到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当下,相当于欧洲人从中世纪到今天
        以前世界这么乱,小女子怎么混呢;现在嘛,小女子这么乱,世界怎么混呢?
        ——作家尹丽川评价芙蓉姐姐其人其事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色则国色。
        ——身着校服的少年情侣在公共汽车站或车上旁若无人地亲热,有人为此篡改了《少年中国说》的句子
        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太超前。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每年六分之一时间在国外,他说自己“跟各地的主流社会都有接触”。在美国“探索”频道关于他的短片中,他的“方丈”头衔竟然被译成了“CEO”
        十几年前,我还和很多人一样在生蜂窝煤炉子做饭,而如今如果没有微波炉,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位传媒人这样表达微波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了。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在“节约型社会”讨论会上说。他建议教材中应采用一些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让孩子冷静、客观地面对中国的资源问题
        当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很多地方被占领后变成了法租界、英租界。如今北京许多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纷纷给楼盘起“香榭丽舍”、“波希米亚花园”、“马克波罗半岛别墅”等洋名。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研究院院长俞孔竖教授说,社区命名是公共行为,它的“暗示效应”会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到在“香榭丽舍”或“枫丹白露”长起来的我们的后代
        很久以来,中国人买不起他们的劳动成果:那些出口到全世界的鞋、钱包和服装。但现在日趋升温的消费者至上主义,让中国人距离大量购买露华浓唇膏和柯达相机只有一步之遥。
        ——《纽约时报》文章指出节俭的中国人正变成购物狂,买东西买到手软
        过去发表学术文章可得稿费,而现在涌现出一种特殊刊物,即核心期刊的副刊——专门刊登硕士论文,每篇文章登多少字需要多少钱,都是规规矩矩明码标价。
        ——一位科学界人士批评学术界花钱买版面的风气
        5斤120元,10斤240元,50斤1000元。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东路一家美容美发店门前摆放着上述广告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过去的人花钱吃肉,而现代的人则花钱减肥
        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总是问我,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沙和尚跟谁结了婚?神话乱改也就变成了鬼话。
        ——对经典重拍风潮日盛,六小龄童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