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知博览]石头在歌唱
作者:赵 恺

《意林》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高约2.5米,长约10米,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有一座石墙。因为纳粹党卫军在石墙前处决囚徒,石墙便被称为“死亡之墙”。
       死亡之墙上至今斑驳的弹痕清晰可见,仿佛被击中的不是别人,而是石头自己。被击中,而且伤口不愈合。
       死亡之墙前还举行音乐会。在死亡之墙前举行音乐会,是因为集中营司令克拉麦既热爱美,又热爱美的毁灭。
       每来一批新囚,他总在里面精心挑选出一百五十名女囚组成无伴奏合唱团。一批囚徒动辄两三千人,挑选百把人不难,挑选百把会唱歌的人也不难:因为那是欧洲,欧洲不乏发现美的眼睛也不乏发现美的耳朵。
       之后是两个月的排练。节目是固定的。曲目由克拉麦亲自挑选,它们悉数为古典艺术大师的作品。作品经典,结构经典——集中营的节目单,甚至相当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节目单。
       最后一个是舒曼的《梦幻曲》。
       之后在“死亡之墙”前演出。听众多为党卫军,也有作为囚徒的部分盟军战俘。
       每次演出,克拉麦都坐在第一排中间那个固定座位上。当然,这里所说的座位,是由临时搬去的板凳椅子拼接。
       虽然是囚徒,但演出非常认真:因为她们意识到,艺术不可囚禁。
       听得也非常认真,即使是党卫军: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世界上总有不可囚禁的东西。
       克拉麦握掌成拳,再用拳头抵住低垂的头颅,音乐中的他,让人想到石头。
       每到《梦幻曲》,唱的人流泪,听的人也流泪——生活永远是这样:白昼和黑夜各自拥有各自的梦幻。
       克拉麦泪如泉涌纵横恣肆至不能自已。泪水沾湿手帕,再用被泪水沾湿的手帕捂住流泪的眼睛。
       音乐甚至征服石头:这时候的“死亡之墙”就凝重,就肃穆,仿佛也和女囚一道轻声歌唱起来。
       《梦幻曲》终,音乐会终。擦净泪痕,起立转身,克拉麦默默离场返回住地。
       合唱团则被党卫军押解列队走向号称浴室的毒气室,于是,歌唱家们便和她们的歌声一道被窒息而死。
       之后,再从下一批新囚中挑选一百五十名女囚组成新的合唱团。
       奥斯维辛集中营女子无伴奏合唱团,是惟一的只演出一次的艺术团。
       1945年11月17日,克拉麦被判处死刑并施以绞刑。绞刑架就架设在石墙一侧。
       从那以后,石墙便沉默不语。
       (青衫客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