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短札
作者:袁津琥

《读书》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挽联”的尴尬
       我所在的高校有两位教授相继去世,灵堂上少不了要写上几幅挽联,以寄哀思。然而就是这挽联,居然把文学院的一大帮教授和硕士博士们给难倒了,最后还是央浼一位早已退休的老先生,才算圆了面子。
       也难怪,现在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教授、博导,从小就没记诵过几篇律诗和骈文,通行的各种古代文学史一提到骈体文,就经常是充满了各样的贬抑批评之辞,各种文学作品选中,除了南北朝时期,选有几篇庾信的骈体文外,唐宋以下,几乎就不再有骈体文的踪影。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又如何能掌握对联这种中国固有文体的写作呢?
       其实正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那么,在文学中又为何不能为只追求形式的完美、不以语义的晓畅明白为目的的骈体文留一席之地呢?对联以及骈体文中的和谐的音节,整饬的字句,华丽的辞藻,最足以代表汉语文独有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意象美,不能任其湮没,难道我们非得要等到它们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那天,才会想到去拯救?
       也就在二十来年前,我还在乡村中读小学那阵,学校总是有一定的课时来教学生练练书法、学学珠算、习习围棋什么的,而现在,学校学习的重点几乎全变成了英语和计算机。在大学中文系,你要找一个学了个“二毛子”、“半吊子”式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很容易,但你要找个能写笔好字,写篇像样的文章的人,居然似沙里淘金。不少人一下笔似蚓行纸上;做对联,也不过凑个字数相等而已。“琴棋书画诗酒花”,也许要不了多久就要成广陵散,无处寻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