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环保狂人”的八年呐喊
作者:梧 槐

《意林》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艰难跋涉 孤独呐喊
        今年36岁的王文胜已生出丝丝白发。
        身材消瘦的他是如此落魄,宽边近视眼镜戴了五年,镜框折断后只是用胶水简单粘了一下;三年前买的皮鞋补了十几次;上衣仍是那件穿了五年的中山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钱都用到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上了,哪有时间顾上吃穿。
        2005年11月12日,王文胜刚刚被提名为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挥舞着手臂滔滔不绝,讲给他的同事,讲给他的学生,讲给他认识的每一个人。他说,这些年的呐喊总算有点儿“效应”了。如今,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循环经济法》,到2007年,山东将全面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些官方的消息使他看到了曙光。
        其实,王文胜是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说话的人,但一提到教科书循环使用,一走上演讲台,他就兴奋异常,不能自已。2005年10月27日,在央视“大风车”栏目举办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论证会上,面对众多学者,王文胜挥舞着手臂,慷慨陈词:来一场绿色教育风暴吧!
        1997年秋天,王文胜从河南教育学院地理系大专毕业后,调任获嘉县冯庄镇杨刘庄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开学后一位学生拖了很长时间才拿来一大把零钱缴学杂费这件事使王文胜刻骨铭心。面对交不起学杂费的学生,王文胜的心被一次次刺痛。
        后来,王文胜发现,不少家庭的孩子因缴不起学杂费不得不离开课堂,书本费已经成了农村学生的主要负担。王文胜看到,很多课本一学期下来还是挺新的,卖废纸值不了多少钱。他想,如果孩子们用过的教材让下一年级孩子用,岂不可以节约很多钱、减轻家长的负担。
        通过查阅资料,王文胜发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推广应用教科书循环使用,中国的课本如果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纸。造纸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如果课本用量减少,不就可以减少污染吗!
        这想法激荡起王文胜胸中的热情,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就这样从1998年春天开始,王文胜踏上了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的道路。
       冷漠排斥 烧钱的演讲
        王文胜瞒着家人把刚刚靠亲友资助盖的楼房抵押给了信用社,怀揣着两万元贷款,他开始了在河南各地的巡回演讲。第一站选在他进修过的河南教育学院。
        站在母校的讲坛上,百感交集的王文胜慷慨激昂,如雷的掌声使他从这里获得了动力。他惯用的开场白是:“我在激动中度过每一天,大家的环保热情使我像火一样燃烧自己。”
        1999年,他的一篇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文章在一次征文中获奖,组织方说如果要证书、编进图书、参加2000年在北京的素质教育演讲就要自筹资金。为了将讲台搬到北京去,在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情况下,他还是筹了3000元钱。
        当初踏上这条路时,王文胜也想到了艰难,但没想到一走就是漫长的八年。在河南卫辉市,庞寨乡的陈鸿溪老师热情地带他去另一所学校演讲,但被不软不硬地挡在门外,人家说:“你把学生讲坏了咋办?”有一次,他来到某县县委大院门口,老门卫听完他的介绍后,竭力向团县委书记推荐,人家却拂袖而去。人家觉得他脑子有问题,是神经病。
        一位大学生在王文胜的留言本上写道:“你的激情使人飞扬,你的快乐来自你的激情。虽然,现实中的你是一个执著而孤独的跋涉者。”王文胜带着他的环保激情,走遍了河南。
        既然是“环保中国”,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只在河南回响。他要讲遍全国,他要让这缕阳光照亮环保的天空。以后的日子里,他四处奔走,夏天穿一双塑料凉鞋,冬天穿一双母亲纳制的棉靴,吃方便面,喝自来水,白天演讲,夜宿街头。他被人称作“环保狂人”。
        2001年,王文胜费尽周折,以青年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到北京、浙江、江苏、湖北等十多个省、三个直辖市作了多场演讲。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能明显地感觉到公众开始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纳入自己的环保视野中来。
       搁浅的试点 黎明的曙光
        在外“跑”了一段时间,王文胜向更多的人介绍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好处,也了解了其他一些地方在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方面的经验。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王文胜还在自己教书的尹寨小学进行了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工作,尽管这种试点只能在“偷偷摸摸”中进行,而且还遇到了种种困难,但王文胜还是对那两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试点找到了教科书循环使用无法推广的症结,也知道了哪些书适合循环用,哪些书循环用有难度,比如语文数学这些课本容易破坏,且使用频率高,所以不适合循环,但像音乐、劳动、品德等教科书完全可以循环使用。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然而,王文胜的绿色环保之路走得却异常艰辛。
        一次,河南省新乡市要在世界环境日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王文胜举着自己做的一米多长写着“教科书循环使用利国利民”的宣传板和一个小喇叭到活动地组织宣传,而一位环保知名人士竟然说:你这是干什么呢?
        2004年,尽管王文胜牵头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课题”已拿到了省级课题奖,但从各地辛苦募集来的旧教材仍免不了被冷落的命运。他曾把辛辛苦苦收集到的旧教材拉到一些学校,劝说他们免费使用旧教材,可人家理都不理。他家里至今还堆着5万多册送不出去的旧教科书。看着这些教科书,王文胜感觉如芒在背、欲罢不能。可喜的是,当年王文胜播撒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河南教育学院,一个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社会团体——教科书循环使用促进会已经成立。如今,山东、福建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山东省已循环使用89万册,节约资金450多万元。
        八年中,王文胜带着梦想,一路宣传,经济捉襟见肘,演讲掌声如潮。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跑了14个省,进行了200多场演讲,听众达10多万人。王文胜形象地把那几年的宣传演讲称为“烧钱运动”。八年来,他花在这上面的钱就有五六万,欠了一屁股债,使得母亲和妻子不愿意、单位有意见。王文胜始终不愿意将自己的事业与俗气的“钱”字连在一起,但负债累累的他离开钱又寸步难行。
       激情的状态 孤独的明天
        2005年底,王文胜被提名为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他平生第一次感到离荣誉如此之近,但同时又感到离理想如此之远。他很在乎这个称号,因为教科书循环使用靠良知、道德,最终还要靠法制,需要政府的硬性规定甚至立法。
        谈起教科书循环使用,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教科书循环使用好,但需要国家的支持,否则很难办。它涉及经费、教科书的重新设计包装、教科书的保管设施和消毒办法、老师的补助、家长的思想工作等等问题。
        “关键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政府的决心。”王文胜说。
        河南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表示,王文胜作为一名教师,长期义务推广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行动是非常感人,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现在操作起来还不太成熟。目前要做的是争取社会上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政策的支持,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河南教育学院杨少伟教授认为,王文胜的想法很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将很艰难。因为在目前的中小学教材进购渠道中还存在一些不太公平的现象,这种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小单位利益不愿放弃订购新教材。王文胜的教科书循环使用之路充满艰辛。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文胜说:“八年的呐喊,我是孤独的,但又是充实快乐的,媒体称我是个环保狂人,我人不狂,但我确实为教科书循环使用而痴狂。狂是一种主动性、一种使命感、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
       (兰欣摘自《中国青年》2006年第4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