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冰棍教授
作者:阿利萨·史密斯

《意林》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研究低温,挑战极限,希望再也没有人被冻死。
       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郊结成薄冰的湖上,摄影师打了一个手势,高登·季斯布雷踩着越野雪橇滑起来。温度计刻度维持在刺骨的零下14摄氏度,季斯布雷身高1.8米,很有节奏地大步向前走着,他的每次呼吸都留下一团白雾。
       突然间,他一跃而下,冰冷的湖水渗入他身上的夹克和长裤。他本能地想大口喘气,但喘气很危险,如果喘到一半,头部沉入水里,可能就会溺水。他很快控制好呼吸,摸索到雪橇的扣带,终于松脱了,一个吊挂式麦克风伸到他打颤的牙齿前面,他说:“同样温度下,水中失温速度是空气中的25倍。”
       季斯布雷说话的对象并不是现场的电视台人员和紧急医护员,而是科学频道的5.5万名观众。他继续在水里走了几分钟,声音颤抖着介绍寒冬里的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他爬出水面,脱离脆弱的薄冰层,所有救援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如果再不把我救上来,我会失去意识,”他声音有些含糊,眼皮下垂,终于喃喃地说道,“准备救援。”
       接着季斯布雷再度跳进水中,医护员立刻把一条套索丢给他,想拉他到安全地点。太好了。他浮上水面了!不,等一下,他又沉进了水里!季斯布雷待在2摄氏度的水里已15分钟了。“如果再不把我救上来,我会失去意识,”他又喃喃地说道,“准备救援。”这次他可是说真的。
       季斯布雷是研究冻死的权威,寒冬泡冰水对他而言不过是例行的工作。他是“冰棍教授”、“急冻天王”,今年47岁,担任曼尼托巴大学运动与环境医学实验室主任,曾经超越体温过低的门槛(35摄氏度)多达37次,光是想一下都会让人冷得发麻。
       他的“自虐”行径不仅止于此。2001年3月,他和另外4人花了19天,拖着82公斤重的装备跨越冰冻的温尼伯湖。2004年1月,他独自一人再度完成同一行程。当时温度为零下40摄氏度。
       季斯布雷做这些实验当然有他的道理:每年冬天总有许多运动员、探险家或无辜民众饱受酷寒之害。在美国。每年因体温过低丧命的多达600人。另外有450人在冷水中溺毙。
       季斯布雷在低温救援工作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立即保暖的概念。过去每当发现有人全身冻僵、奄奄一息的时候,就会紧急送医。但送医过程中不予保暖,因为怕急速增温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冲击而致死。但季斯布雷经过5年的研究,认为快速增温并没有危险。
       季斯布雷致力研究低温,其实是在实现小时候奇特的心愿。
       他在温尼伯市出生,从父亲及专业捕兽的祖父那里学会户外生存技巧。少年时期,他总觉得生活缺乏刺激,受电影《卖命生涯》影响(电影描写一个特技演员年华渐逝,决定做最后一次“惊人的演出”),他21岁就进入特技学校,没想到因为滑雪负伤,电影梦还未开始便结束了。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追寻刺激,只是转而追求学术方面的发展。
       季斯布雷还记得1986年4月第一次潜入冷水池的情形。当时他在曼尼托巴大学读体育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是研究体温过低的专家,他对教授说,自己愿意亲自做人体实验,这在过去几乎没有人做,季斯布雷说:“泡8摄氏度冷水的过程很奇妙,你必须慢慢地进入水里。”
       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就有许多学生排队自愿接受“受冻实验”,季斯布雷在墙上贴了荣誉榜,表扬那些超过10次以上的自愿实验者(每泡一次冷水,可得酬劳约80美元)。“我从来没有刊登广告,有许多人争着来参加实验。”
       季斯布雷做实验时会做好一切安全措施,但是这样仍然会招来常人的疑虑。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体温从“正常值”(约37摄氏度)往下降会出现什么后果。体温降到35摄氏度之前,人会发抖(人体的颤抖可令体温每小时上升约2摄氏度);到了35摄氏度以下,人会出现轻微的体温过低症状;到了32摄氏度,人开始说话不清楚,运动功能受损,身体不再颤抖;大约到30摄氏度,便丧失了意识;到28摄氏度,心跳停止。
       有些科学家认为,季斯布雷的实验逾越了审慎研究的界线,例如,有一个实验者因换气过度而昏倒,另一人颤抖时磨断了牙齿,但季斯布雷认为他的工作“并不危险”。他希望把正确的讯息公之于众,让一般人知道如何应付暴风雪的袭击。
       如今,他的目标是800千米的北极之旅。走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绝对比季斯布雷去过的任何地方都冷,这次他的实验对象将是谁呢?
       (刘宇飞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