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身上没有盔甲的人
作者:张东吾

《意林》 2005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孩童般地度过大学生活,他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他给人以最自由的空间,他以淡泊的心态接近成功。微软的人都说:“亚勤感性、率真。身上没有盔甲,不需要戒备。”2005年7月,科大78届学生聚会,张亚勤博士成为他们的骄傲。张亚勤的人生轨迹,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学者独特的精彩的养生之道。
        张亚勤博士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后又就读哈佛大学高级主管商业专业。张亚勤博士于1999年回到中国,加盟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致力于数据压缩、视频、多媒体及Internet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160多位研究人员,另外有250多位访问学者、博士后以及学生,成为微软发展的智囊团,而张亚勤也被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负责微软全球的移动业务。张亚勤6岁就开始自己坐火车。
        1978年他告别母亲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科大少年班的时候才12岁,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在去学校的路上,别人分辨不出他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他和其他少年班学生一样,有最好的老师,吃最好的食堂,还有人帮着洗衣服。思想、工作、生活、起居,都被关照得细微周全。而心灵的丰富与滋养更值得怀念:“眼界完全开阔了,在自由的校风中感觉很舒展。著名的科学家都去演讲,美学音乐什么都听,对交响乐都入迷了。”
        小学的年龄上着大学的课程,成天跟比他大十几岁的同学在一起,张亚勤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变得少年老成。他活得很性情,完全是孩子心态。“我早晨睡懒觉,中午起来就吃饭,回来睡个午觉。下午又去踢球了。晚饭后七八点钟才开始学习。玩得太多,挺长时间都没有上过课,以至于老师找我谈话。”
        他用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思维想事情:反正考进来了,动力有点消失了,也没有家里人管,爱干啥干啥呗。也没有觉得辛苦,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张亚勤就这样高兴地、朦胧地度过了美妙的大学时光。他进入美国读书,张亚勤与异国文化、同学老师、科研环境都和谐共处。张亚勤把这归结为“喜欢学习”、“糊里糊涂地什么都不在乎”。
        但亚勤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吗?5岁的时候,张亚勤的父亲就去世了。博士论文都做到了一半,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别人已经做过了,只好改题目重来。“但我不觉得懊丧,总比全做完了到答辩时才发现好吧?再说,做同一个题目的还是位很有名气的人。”这种思维方式,成就了张亚勤平和简约的心态,这种心态像保存在特富龙涂层中一样,从未被破坏过。
        因此,张亚勤活得一直比较简单而自足。在美国读书时,“我和女朋友(现在的爱人)两个人整天出去玩,开个破车到处跑,从华盛顿开到佛罗里达,中间也舍不得住酒店,老吃快餐,挺快乐的。”现在他的办公室里摆着太太和儿子、女儿的照片,温暖洋溢。
        张亚勤在美国当学生会主席时,天天搞活动,跑前跑后,成天帮别人帮得高高兴兴。国内企业代表团到华盛顿访问时,他去接机,是当时著名的“免费司机”。“当时大家关系都很近,一到周末都在一起,特别有大家庭、团队的感觉。很值得怀念。”与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活得很封闭不同,张亚勤的朋友遍天下。张亚勤平静清淡的思维,足以提醒我们,他作为一个学者的真实。事实上,他是活得很主动,很尽致的人。
        他的性格是多元的,有着庞杂的爱好:交响乐、美学、跑步、游泳、跳舞、去酒吧和朋友神聊。像很多高智商的人一样,他很重视感觉,也相信感觉。“我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情绪好的时候,有很多灵感。不好的时候,做的事情比谁都差。”要是去旅游,张亚勤基本不会想好去什么地方再出发,而是“把车子到处乱开,边走边想。有好玩的地方就停下来。”天赋与炫目的成功经历,注定了张亚勤心灵的明澈与舒展。张亚勤说话的声音和外表都给人很温厚的感觉。
        他有着温和声音和文雅的外表,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细心和平和。一起外出的时候,他会很细心地让别人先选择座位;交谈的时候,他也总能看似不经意地“检查”你杯子里的水,然后请助理甚至自己站起身来帮你添。在他的言谈中,你感觉不到任何与坎坷、消极相关的字眼。
        张亚勤喜欢直白与不回避的方式,但却几乎从未在他交往的人中得到过微词。他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也是愿意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他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阳光、和谐。他直视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说到高兴处笑得很尽兴。遇到谈得来的人,就是再忙,也总是任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淌。“我跟这个世界很少冲突,一般都比较和谐。”他语调平静,没有疲倦感、隔膜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营造了讲究团队精神、和睦相处的氛围。
        员工说,在这里每个人都很透明,管理和运作的方式也很透明。每个人都是他本来的面目,不是因制度而改变过来的人。张亚勤“管理”研究院这么多“聪明人”的方式是:给人自由的空间,因为每一个人定位是不一样的,要给他更多的责任。
        管理者要有胸怀,包容不同的工作方式,往往一些很聪明的人性格会比较特别一点,管理者必须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们。学者们的个性不同,要赋予他们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数次员工大会,张亚勤说:“如果5年之后我仍然是这里最资深的人,最有名的人,那就证明研究院的失败。”
        现在,3年前进来的学生们都已能独当一面了。在张亚勤的记忆内存中,更多的是感性的、“难以忘怀”的镜头。“我离开GTE公司到微软中国研究院时,走的时候公司专门开了个Party,回到自己工作过4年的办公室,几十人一个一个地走进来,他们都是我招进来的,我们拥抱告别……情景真的很感动。”工作上的同事,很多人成了他终生的朋友。
        每天清晨,充满朝气的张亚勤都会很准时地出现在“星巴克”门口。店员们早已习惯了他的作息时间,每天一大杯的“奶特咖啡”在他走进店门的前几分钟已经开始制作了。从星巴克出来,打开车门,坐在后排的座位上,翻看刚邮寄过来的《华尔街日报》。到办公室的时候,恰好是早上九点。带拐角的长形办公桌旁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饼干、薯片之类的零食。墙边书柜的空格里摆着太太、儿女的照片,温暖洋溢。了解张亚勤的人都知道,他虽然总处于“最好”的位置上,却不是执著于第一的人,反而是怎么样都挺高兴。
        他自己也承认:“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第一。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和最好的人为伍最好,做第二,第三也挺好。人应该在内部外部找平衡。”张亚勤总有多维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没有关系,还有别的。就是现在问他不做院长行不行,他也会说“当然行,哪天我做院长不高兴了,可以做大学教授。”回到中国之后,对于张亚勤来说,做技术权威的愿望就像大海中小小的浮标,虽然还在那里,却已不是绝对焦点。“回国后我最大的感觉是使命感,我能影响的是更多的人。”张亚勤受邀定期到全国各大学演讲。
        每一次演讲他都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对讲演者虔诚的吸收心态。不过,一旦张亚勤决定在一个新领域超越,那就离实现目标不远了。张亚勤是一个热衷于工作但又绝对懂得如何“享受工作”的人。
        他说:“我从不会要求自己今天一定要做什么,明天一定要怎么样。Life’s short(人生短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足够的Fun(乐趣)。一个成功的人并不仅仅是指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而应当是真正懂得Enjoy(享受)的人。”
        我经常听人说,今天是星期五了,马上就可以回家,真是太开心了。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换回的就是一天几个小时的Fun,我觉得这个交易太不合算了。最理想的状态是24小时都有Fun。”
        “我每天尽量争取两小时一个人自由思考的时间。这种时候,不希望别人打扰我。”张亚勤知道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处理管理与研究之间的冲突,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李久红摘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