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博士为何寻“开心”
作者:阮 直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央视的“开心辞典”自从打出招聘王小丫的“魅力搭档”广告后,应聘者已有4000多人,这其中还不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推波助澜。
       到底是谁的魅力,让一个岗位4000人去争呢?我想不会是王小丫,开心辞典的主持如果是马大牙了,他在招搭档,应聘者也不会少于4000人。那么是“开心辞典”这个节目的魅力?大概也不是,换成新闻联播招一个搭档,应聘可能会更多。那就是央视了,它巨大的覆盖面像阳光,全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夜之间就灿烂起来。我们这块土地有非常适应名人成长的肥料,只要你一出名,顿时就成宝,十年寒窗读博士,不如央视一年做主持,如今这博士还有的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你的收入、你的待遇,也无法与央视的主持人相比,再不聪明的博士也都知道这个现实吧。如果这博士不是太钟情于自己的专业,嘴巴子又有快频的优势,自然全想当主持人了。
       如果一个博士不去拼搏自己的专业,要去央视“开心”,或许人家那个博士有个中的原因,如今是30个博士都要撂荒自己的地,去抢人家的田,这就不是博士们不争气了,而是我们让博士们茁壮成长的那块地儿还有点儿贫瘠。如果一个博士的待遇不低于京郊的一个村长,北大的四位博士为什么会舍弃自己的专业,去竞聘京郊的一个小小村官(新华社3月3日消息)?
       还有一种解释,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如今这博士已不是当年的博士了,博士的学问“不博”了,报专业时就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而是报大家都不喜欢的,读博士不是为了学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要学位,这样的博士,也无非是戴上了一顶博士的帽子,而不会有博士的脑袋。一个不如技工更实用的博士在吃皇粮的机关里还好混事,但在已走向市场的企业里就没人供奉你。
       这样的博士是有的,但这样的博士不是多数。博士们的眼睛里总是看着人家那片云彩有雨,其实是博士们精明,如今当上一个央视的节目主持人,要比20个工作在省社科院里研究马克思、研究市场经济的研究员的收入还丰厚。不要笑话我们如今的人怎么都物欲化了,连公务员的等级标志不也是官越大待遇越高吗。
       一个社会里高学位人群的择业取向,就是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一张试纸。就像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都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去当工程师,七十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都想进革命委员会去“掺沙子”,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就喜欢进研究所搞科研了,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则向往外资的独资公司,21世纪的高学历者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了,自从央视找来那个“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评估机构给央视那个“名脸”李咏定了个4.2亿人民币的身价后,凡是名人的身价都水涨船高了,商家知道自己打造一个名人就不如利用一个名人了。于是当下,凡是有条件能名起来的人,决不会不名。修炼不成名人,先打造出一副名脸、名嘴,也会一鸣惊人,人若一出名,身价准火。就像湖南卫视去年推出的几个“超女”,其“市场价”一个顶几十个博士。
       看来是我们社会的价值现让博士的学问贬值了。那么是谁管着一个社会的价值现呢?当然不是央视,不是商家,不是社科院,更不是老百姓。
       [王翔宇荐自《西安晚报》2006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