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题]西德尼·谢尔顿:一个时代的标杆 
作者:欧 宏

《译林》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西德尼·谢尔顿(1917~2007),生于美国芝加哥平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入西北大学,后因贫困辍学。此后,为“留下人生的印记”,他曾去纽约写过歌词,又去好莱坞写过电影剧本。1970年.他的长篇处女作《裸脸》问世,次年获得埃伦坡奖提名和《纽约时报》最佳小说奖。谢尔顿一生创作小说共计十八部,其中许多作品名列畅销书榜首。他还创作过二十多部电影剧本、二百五十部电视剧本和几部舞台剧,曾获托尼奖和奥斯卡奖。他的小说曾被译成五十一种文字,遍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全球总销量逾三亿册。2007年1月30日,谢尔顿在洛杉矶病逝。
       记不得第一次读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是哪一年了,大约是在高中末期与大学初期之间。时间如此久远,但阅读的印象却仍然鲜明。那时狂啃了几年名著,忽然某一天从某期《译林》杂志上看到《天使的愤怒》,通宵未眠读完了它。天泛白时,小说结尾处,经历了爱与恨、生与死的浩劫,詹妮弗看完电视直播自己曾经的情人、亡故儿子的父亲亚当总统就职典礼后轻轻关掉电视机,一个人走向风雪之中的大街。这里是生她养她的故乡,然而她却早已没了亲人和朋友。这一场景久久地在我眼前晃动,至今让我难以忘记。一个美丽而又聪慧的女人,一个善良而又充满了理想的女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却又被爱情有意无意地抛弃的女人,一个追求正义却又被正义玩弄的女人,詹妮弗的命运让我几次泪流满面。
       那本是一个只属于名著和经典的年代,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禁区还很多,来自海外的信息远不如现在这样丰富而全面及时。是西德尼·谢尔顿和阿瑟·黑利,为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打开了另一个宝库,让我们得以从中深刻了解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起古典名著所描述的生活,这种生活更光怪陆离,离我们更近,也更易为我们所接受。从那时开始,只要是西德尼·谢尔顿的书,我见一本买一本,买一本读一本,有的书过几年又会翻出来读读,如上面提到的《天使的愤怒》、《假若明天来临》、《滴血的钻石》、《世无定事》以及最近的《你怕黑吗》等等。只要国内出版过的他的书,几乎都读过。后来在英国去书店、去图书馆,查资料作论文累了,也会找一本谢尔顿或阿瑟·黑利的书来读。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我把谢尔顿的书几乎又读了一遍。
       谢尔顿和黑利,是我的通俗小说的标准。他们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叙事语言流畅简洁,这些,都是一本好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只有这些还不够,比起其他通俗小说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有更强的思想性。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谢尔顿更关注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命运与抗争,而黑利则更重视对一个行业的全景式描绘。一般的女性读者,会更偏爱谢尔顿的小说。读他们的书,你或者会有一种感悟,或者会有一种共鸣,或者会引你掩卷思索片刻。而这种种,是其他许多西方通俗小说所没有的。所以,被谢尔顿和黑利宠坏之后,对以后的许多其他西方通俗小说作家,如罗宾·科克、约翰·格里森姆、丹尼尔·斯蒂尔和当红的丹·布朗等等,虽然也是出版一本读一本,但基本上纯粹是消遣了。他们的缺陷在于,或者思想性不够,或者结构不太严谨,或者故事十分单一,或者人物比较脸谱化。虽然同是通俗小说,谢尔顿和黑利的作品里,有一种可以称作纯粹的东西。这种纯粹,原本应该是文学的本质。
       现在,谢尔顿去了,而阿瑟·黑利也于2004年先他而去,一个时代标杆倒下了。未来的通俗小说走向如何,还会有些什么类别和特点,我并不关心。但谢尔顿和黑利,在我心里永远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