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期作品评析]心灵的风暴
作者:外 外

《译林》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个关于心灵风暴的故事,尽管它的背景是一场真实的风暴。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的过程中,惯性的束缚是那么强大,以至于我们丢失了最原本的品质而完全不自知;我们像时钟中的针一样机械地摆动,一方面麻木不仁,一方面等待奇迹的发生。而那些善良、忍耐、顺从和平和,似乎需要从我们生存的城市之外的地方去发掘,并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女主人公格蕾丝的天赐机缘,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自己的方塔农舍。
       一开始,仅仅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克里斯托弗和他年轻的妻子格蕾丝在旅行中的误入歧途,他们似乎被作者带到了生活的边界:远离喧嚣的纽约,远离忙碌的工作,来到法国南部的一片不知名的森林中,起由是旅行中一个错误的小念头,结果他们被飓风抛到了看上去像半个世纪前的蛮荒之地。陷入绝境、等待解救、等待重返那种时刻表一样的生活。这些向读者们扑面而来之时,更细致和完整的格蕾丝的形象一点点地渗透进我们的视野,伴随着被飓风刮倒的树木、房屋,作为女律师的格蕾丝,尽显其知性、理智和坚决甚至是带点傲慢和优越感的品性。
       灾难带来的景观我们在各类好莱坞的大片中屡见不鲜,甚至灾难片的情节作为观众或读者我们都了然于胸。但作者的要点不在于反映灾难中那种公式化的人性闪光点,而是把视角投入到了格蕾丝的内心,她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她自尊和完全漠视情感的惯性的由来。她一方面和自己的丈夫有着齿轮般紧密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她又在这种自得之外,小心谨慎地行事,哪怕是在汽车陷入瘫痪时,她所表现出的坚强和脆弱,都是一种被工作所训练出来的纪律般的行为。她和丈夫来法国旅行,似乎是为了寻找某种他们生活之外的神奇与默契,而这种可以被称为是感情的东西,通常都被她掩饰得犹如并不存在。一场飓风激发了这些,她遇见了长期隐居在这片高原上的原石油工程师托马斯,并从抗拒、对峙到激情相处,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身体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情感,犹如动物回到美好的属于自己的领地,所有的风光变得温暖和熟悉。
       我很愿意把这篇小说称为是一个关于“发现”的小说,作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依循男女吸引的套路去安排情节,而是用最细致入微的体察,去触及现代人蒙昧的心灵。在小说里,格蕾丝不停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像一个跳出自己身体之外的思考者,她找不到答案,就像在处境艰难的深坑里找不到方向一样。她似乎被围困在自己挖的陷阱之中,无法打破外壳去自由地呼吸。小说前半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般的回叙、独省,让格蕾丝在这么一个担忧自己生命和前途的状态里,表现出作为一个都市女性的怀疑、纠缠,这让读者意识到,内心最深处的念头,正是需要这么一个风暴口,才能渐变清晰。而同样对于男主角托马斯,他由于失去妻子、儿女,孤独地生活在自我设置的囚牢里,他成为自己的囚徒,无法从麻木和痛苦中找到突围的力量,正是这场风暴,给了他了解格蕾丝的机会,像是从世外得到的启示,他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此,男女主角都从这场意外的灾难中找到了从自身囚笼中解脱的力量,这是远高于这篇小说本身的、带有救赎意味的主调。
       从故事本身来说,作者费尽苦心经营的细节,在很多看起来无法由戏剧性的断片组成的文本之中,获得了一种沉淀的氛围。通常意义上说,故事的主线是非常清晰和简洁的,并没有过多的人物关系枝蔓延伸,而读者却感受到了一种能沉淀下来的沉思之意,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功力所在。小说绝大部分的视角都是沿着格蕾丝的角度展开,比如对于具有巫术的阿尔贝的看法;比如和乡村妇女路易丝的相处;比如长期生活在这个原始意味的环境里的罗伯特和爱娃一家;从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一种商业或者说世俗社会中无法领略到的朴素和善意,这些最终又像镜子一般观照了格蕾丝自己,使得一个具备了各种修养、干练成熟的女律师,将她变化多端的心境尽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不停地在比较这些人带给她的思考,但同时也经常否定自己的倾向,或许是为了肯定自身生活的安全感,或许是无法面对像灾难一样的价值观的破裂:这些生存在危难和艰苦中的人们,他们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他们如何做到说服自己生命将以这种方式度过?他们的爱与情感又寄托在哪里?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在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上的坚定,逐渐地升华起原本犹疑、软弱的人性之光。没有人生来顽强,也没有人随意倾吐属于自身的困惑和绝望,作者以一种生死经历的方式,为我们解剖了格蕾丝,以及我们自己。
       在整部小说中,并没有庸俗小说中那种为了刻意制造冲突而设置的善恶之争,格蕾丝的丈夫是个智慧而优雅的学者,其余如托马斯的邻居等也都是心存善意的平常之人,他们之中也并没有什么可以开山劈林的英雄,面对灾难摧毁的家园,他们同样伤心、绝望。就连男主人翁托马斯,作者也没有去张扬他的男性气质和不修边幅的男子汉形象,而是完全从一个离世隐居者的角度,刻画了他痛苦和孤绝的内心,让人物变得更为真实、可信。对于托马斯的内心,作者安排了格蕾丝与爱娃和路易丝这另外两个女人的交谈,一点点不为人注意地获取信息,同样也反映了格蕾丝的精明和审慎。人的内心是不容易进入的,而这部小说,恰恰做到了由外而内,成功地进入到了现代人多疑、徘徊的内心深处。在曾经为自己丈夫治病的阿尔贝意外死亡时,格蕾丝并没有表现得多么伤感,她的情感价值体系依旧牢不可破地围绕着“脱困”的主轴,如何救助丈夫和重返原来的生活,如何和这些可能只会相处几天的人建立良好但不麻烦的利益关系,是她考虑的重点。渐渐地,她才了解了更多,对别人、对自己,这样细致而显得缓慢的手法,极好地传达了人物心境变化的信息,让人读来有春风抚面之感。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并不是要“客观”地再现灾难,而是从格蕾丝的女性视角,对一个被毁坏的陌生世界的打量,而生发出属于人的情感和爱惜,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是情感的衍生物,仿佛我们随着格蕾丝一起旅行到了那儿,去感受她那复杂的体验。
       在我个人看来,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其盼望解脱的愿望都时刻隐藏于心,启动这种愿望的,终归还是那些最古老最朴素的情感:爱、同情、怜悯和关怀。纵然是在绝望之境,一旦这愿望被发现,将随之发现每个人属于自己的归途,你只需要坚定地去承诺,正如小说结尾处,格蕾丝安宁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