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外风情]美茵河畔觅歌德
作者:黑 马

《译林》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喜欢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似乎首先因为它是我的福地:我的小说德文版在这里出版,我应邀在这里的媒体上现身,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发表演讲……即使没有这些带有功利性的因素,法兰克福本身就令我心仪。它的城市天际线为德意志银行、欧洲中央银行、金融银行等摩天大楼所点缀,丽日晴空下、银色月光下,都是那么灿烂辉煌。这等气势,让人想起纽约、香港和东京,当然还有我们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号称为中国纽约的上海。作为一个现代人,仅凭这些,就足以与法兰克福一见钟情。
       但我心灵深处残存的一点古典情结还是让我更钟情慕尼黑这样古色古香、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为此很觉得对法兰克福负疚。但喜爱是没有理念的,就像乡愁和爱情是没有理由的一样。法兰克福终归不是我最喜爱的城市,尽管我是那么喜欢经常去法兰克福;尽管我的小说是那么得益于那里的商业环境和媒体的推介。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隔阂有什么理由,那似乎就是法兰克福的商业氛围过浓的原因吧?那些气势非凡的摩天大楼有时让我感到寒光四射,而那些人文气息浓郁的教堂和古风犹存的老建筑过于被这些崭新的建筑淹没,以至于连那柔媚的美茵河都无法抵消这种俳谐。这种城市布局使得法兰克福过于像个巨大的交易场所而让人难以生出亲近感。
       似乎只有那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后又依样重建起的老市中心罗姆一带还让我感到些许温馨,那些中世纪样式的雕花木窗棂,铺满了整座建筑的正面,那些建筑看似巨大的积木房子,让人对法兰克福的文化底蕴生出遐想。
       还有一处文化景点静静地守候在这些簇新耀眼的金银大厦之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歌德故居。可惜这样的景点在法兰克福寥寥无几,那座外观素雅的四层小楼似乎是这座商业之都惟一的文化景点。歌德故居真的像一块镇城石,为法兰克福保持着某种心灵的平衡。
       这座故居似乎不难找,因为在它附近能看到法兰克福其他地方难得见到的成队的外国游客,以东方人居多,但又以日本和韩国人为最多。
       歌德故居是18世纪德国钟鸣鼎食之家的典型,从宽大便利的厨房到考究华丽的书房客厅,精致的器皿、饰物和豪华的家具、摆设,无不透着上流社会的雍容大气。但因其父是博学儒雅之士,这个家里就少了浮华,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18世纪德国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在此得到了真实的保存和再现。歌德是少数口衔银匙而生、无冻馁之虞却最终登上一个文化顶峰的文人。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深厚的家学,歌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巨人。不少才华横溢但终身为衣食忧虑的文人则难以善终,甚至壮志未酬,半途夭折,可歌可泣,也可悲可叹。从这个意义上说,歌德富有的家庭本身就是歌德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富贵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因为文化不可能靠贫穷来传承,也不可能靠暴发户来传承。而歌德家这样的故居真正传达着那个时代文化的韵味,就像莎士比亚和华兹华斯的故居。歌德是幸运的,法兰克福有歌德更是幸运。
       歌德故居旁的歌德博物馆更是匠心独运,展出的是与歌德过从甚密的同时代绘画大师们的作品,与歌德故居交相辉映,似乎把一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凝固于此,甚至时光都在这里停滞了。从故居到博物馆,我感到我是徜徉在18世纪的法兰克福艺术长廊中,眼前幻化出法兰克福城的一幅黑白照片,那是美茵河畔的老市中心罗姆,教堂林立,古典建筑和民居遍布,法兰克福就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一样迷人。忽然间轰炸机铺天盖地而来,雨点般的炸弹将法兰克福炸成一片瓦砾,那是1944年的事。随后是法兰克福的“崛起”,成了一座如此冷若冰霜的金山。
       好在法兰克福有歌德故居和博物馆,真让人心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