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作家逸事]屠格涅夫:“您徒然谈论我的幸福!”
作者:[俄罗斯]鲁斯兰·基列耶夫 著 吉 琛 译

《译林》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889年秋天,别廖夫县城的修道院里住进一位戴眼镜的有点臃肿的老妇人。是什么把她送到了这里?信仰?顺从?也许,是绝望和疲惫?
       不如说,几者都有……过了两个月修道院生活,这位修女给兄弟写信说:“无论我在何处安身,无论我怎么试着生活,仍然没有结果。无论在什么地方,我的事都不顺手,而在这里我感到一切都了结了。”“我试图拒绝引诱我的一切——听音乐,读不需要的书,会见各种不需要的人,进行空洞的谈话,甚至对我女儿的事务和生活感兴趣的习惯……所有这一切都以其内在的生命妨碍我生活。”
       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些信件没有遗失,它们保留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国家纪念馆内,因为在生命的暮年住进修道院的女人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的亲妹妹。她正是向他作了自白。
       在中篇小说《少年》中妹妹玛莎用的是柳芭奇卡的名字。“柳芭奇卡个子不高,因为佝偻病,她的腿至今还是内八字,腰部也很难看。她身上漂亮的只有眼睛,这双眼睛确实很美,又黑又大,带着一种捉摸不定的令人愉快的傲慢和天真的表情,不能不引人注意。柳芭奇卡在一切方面都很纯朴、自然……总是直视着人。有时候她那又黑又大的眼睛目不转睛地久久停留在某个人身上,为此她都要挨骂,说这样不礼貌。”
       1854年秋天,《现代人》杂志发表了《少年》,当时托尔斯泰在基什涅夫,但是有人留心看到了,想让他妹妹也读读兄长的作品。这人是他们庄园的邻居。他从自己领地写信给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的丈夫:“阁下,现寄给您《现代人》,上面刊有您夫人兄长写的中篇小说《少年》。我想,这会使你们感兴趣的。我早就希望跟你们相识……”
       过了一星期他们认识了。邻居给托尔斯泰家的人,特别是年轻的女主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给大哥尼古拉写信说,“这是个纯朴的人。他是瓦连卡(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的女儿)的好朋友,与她一起做无谓的琐事,玩纸牌卦。”而尼古拉又把这一切告诉了第第列夫,还用法语补充说,“玛莎不了解世界,对屠格涅夫这么个聪明人,她完全可能弄错了。”
       屠格涅夫!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就是托尔斯泰家的邻居。他对《童年》、《少年》赞赏备至,既然不能见到作者本人——他预言作者在文坛会有远大前程——就渴望着哪怕是看一眼作者的亲人。
       发现托尔斯泰的是《现代人》编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急着跟他分享第一次拜访托尔斯泰家的印象。“我看见了他的肖像。他的脸不漂亮,但是聪明睿智,引人注目。”这是说列夫·托尔斯泰。但是首先毕竟不是说他,而是说女主人。“《少年》作者的妹妹是个非常可爱的女人——聪明善良,非常迷人。”接着顺便说到,作者本人在基什涅夫服役,然后又谈到她。“明天我将与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屠格涅夫的神父那里做洗礼,与她结干亲。我很喜欢她。”那么“内八字腿”呢?“很难看的腰”呢?“现在她的腿不是内八字,腰也很好。”这也是屠格涅夫信中的话,但不是写给涅克拉索夫,而是给安年科夫的。三十六岁的“老头”屠格涅夫把心中的秘密透露给他了。
       屠格涅夫是自己称自己为老头的。在描写《少年》作者的妹妹后,他承认,“在年老的时候……我几乎恋爱了。”安年科夫读到这里,眼睛都瞪圆了,而屠格涅夫正是描写了这种情景:“我从这里就能看到,您怎么瞪圆了眼,张大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但是我不隐瞒,我的心被射中了。我很久都没有遇见过这样优美、这么动人的魅力……为免得信口胡说,我就写到这里……”但是他没有停笔,在信尾又写了又及。在提到百万街以后他写道,“您想想:嘿,真多情,老鬼!有什么办法!天生一颗多情的心……”
       为什么要提到百万街?因为这条街上住着奥尔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屠格涅娃。他跟她有热烈的爱情,差点以结婚收场,刚刚才了结。他很快就给她写忏悔信,承认“不应该使自己陷入不自觉的迷恋。在我这个年纪用冲动和轻率来辩解是可笑的”。又是年龄!又是冲动和轻率!(奥·亚·屠格涅娃后来成为长篇小说《烟》中的塔季亚娜的原型,中篇小说《通信》中玛里娅·亚历山德罗夫娜的部分原型。)但是结束过去爱情的忏悔信是1855年初写的,而现在是1854年末,新的爱情完全迸发了。
       开始屠格涅夫把新的中篇小说《世外桃源》寄到波克罗夫斯克。为什么寄这一篇?第一,因为是新小说;第二,因为是讲爱情的,而且是发生在地主庄园里的爱情;第三,因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叫玛莎,她像托尔斯泰的妹妹一样,不能容忍诗歌,依她所见,“这一切都是编造的,全是不真实的”。而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也说过,“我从童年起就不喜欢诗,不读诗;我觉得,我对他说过,它们全都是臆想编造出来的,而我几乎不读也不喜欢的长篇小说更糟。”这个“他”就是屠格涅夫。可以想像屠格涅夫的反应。因为他自己就是写诗的,并已认真地考虑要写长篇小说。“屠格涅夫很激动,跟我争论,甚至生气……您明白吗,普希金!普希金本人就是写诗的!”结果是普希金的辩护士亲手把《叶甫盖尼·奥涅金》送到波克罗夫斯克来,并安排了朗诵。女主人公坐得稍远些,跟别人不同,表现得相当克制。“我偷偷看了她两次,她的眼睛专注和率直地盯着我,我觉得她的脸是苍白的。”这是屠格涅夫写的小说《浮士德》中的话,是主人公巴维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写给谢苗·尼古拉耶维奇的。小说由九封信构成,作者称作品的体裁是“九封书信的小说”。
       屠格涅夫有两部《浮士德》。第一部写于1845年,那是把歌德的悲剧翻译成俄语;第二部则是在过了十年之后,在与托尔斯泰的妹妹认识之后不久写的小说。小说主人公详尽地告诉好朋友关于自己与一个惊人的女子之间的短暂关系。这女子名叫维拉·尼古拉耶夫娜。这里不光名称与原型相同,而且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结了婚,有孩子,喜欢音乐,但不能容忍诗歌,而主人公也特地为她举行了朗诵会。啊,她听得多么专心!有一天他很动情和感激,吻了她的手……这当然是一种放肆的行为。“她稍稍移开身子,瞥了我一眼(除了她的目光,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人有这样的目光:既含着沉思又凝神专注,还有某种严肃)……突然她脸红了,起身走开了。”
       不仅屠格涅夫笔下描绘了这个细节,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的女儿在自己的笔记里也提到了:“我母亲长得不漂亮,但她聪明,活泼,直率,异常纯真,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玛里娅公爵夫人的清澈的眼睛。她也是个出色的音乐家。伊·谢·屠格涅夫非常赏识她,常到我们波克罗夫斯克来。他喜欢听音乐。有一天他为她朗诵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他吻了她的手,她抽出手,说……”
       说什么?手稿正好在这个地方被损坏了,但是可以从屠格涅夫的《浮士德》里知道:“今后请别这样做!”
       为什么巴维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向好朋友描写了这么多隐私?因为“她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几乎带着这样的用意给你写信,即可以想她说她”。“这个女人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请相信我!在她身上还蕴生着多少尚未发现的财富呀!”总之,她使朗诵者着迷。而大哥尼古拉给基什涅夫的弟弟列夫的信中说,“玛莎被屠格涅夫迷住了。”尼古拉本人还没有见过屠格涅夫,他是从妹妹的话中知道他的,但是他知道她那热情的性格,因此不太相信她。他怀疑地指出,“现在人们变得很狡猾。”
       写给列夫的第二封信已经多了一只手,先是玛里娅写,然后是尼古拉写。“玛莎写的信很亲切,因为她写的是她感觉到的事,她现在受到与屠格涅夫相识的影响,他迷住了她。”
       但是主人公同时又“全都知道,看得很清楚。我知道我已年近四十,她是别人的妻子,她爱自己的丈夫。我清楚地知道,除了暗暗痛苦和完全浪费精力,对这种控制着我的不幸感情,我是没有什么可期待的,——我全都知道,我什么也不指望,什么也不想,但是因此我并不轻松”。在《浮士德》里他与女主人公的关系以悲剧而告终。“他们之间有过的关系像闪电一般转瞬即逝,也像闪电一样带来了死亡和毁灭……”现实中当然也有闪电闪过,但没有带来死亡和毁灭,而且“转瞬即逝”这个词对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娅的关系也不尽适用。
       秋天他们认识,互相“迷住了”对方,而在翌年春天闪过了最初的闪电,当时屠格涅夫在彼得堡。
       “两天前我收到您的信。信中流露的隐秘的痛苦比该有的多得多。真的,不该有痛苦。您责怪我的沉默——或者,正确点说——责怪我的信写得简短和枯燥——但是您知道,有时候写得简短,是因为写得过分多了,而我正是这种情况。”因为他要顾虑到信可能会落到她丈夫手中,因此他认为还是用他习惯的小说形式来表白更安全。“您一定读读十月号的《现代人》上我的中篇小说《浮士德》,告诉我您的意见。请给我多写些,谈谈您想到的一切。而我向您保证,一定认真回信。”
       玛里娅从某个时候起就怀着最大的热情读所有他写的东西,但是他从来没有用这么坚决和意味深长的请求预先通知她读自己的作品。她读了,认出了作品中的自己,非常惊恐不安。她的信写得比较长。可惜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屠格涅夫的回信留下来了,也比较长,这是少有的,通常他给她的话语不多。这一次他违反了自己的规则。“您说到我是个两面人,这很正确。只不过也许您不知道这两面性的原因。我也将对您开诚布公。”他坦诚相告,他感叹,他正迈向老年(我们记得,屠格涅夫总是感叹这一点),但是却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幸福,因为不会给自己筑一个“宁静的窝”,这是指家庭的窝还是别的窝,他没有明确说,他不过是回忆起年轻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当您认识我时,我还憧憬过幸福,我不想与希望分手,现在我完全不再关心这一切。”看来,是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先谈起幸福的,屠格涅夫则是应答这个话题。“您徒然谈论我的幸福:在别人手里面包是白的,别人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这当然是暗示她的命运,因为他觉得她的命运安排得非常好,所以在信末并非无心地嘱咐向她丈夫致意。这是他最后一次向托尔斯泰娅的丈夫致意,后来的信中就没有了。
       她丈夫到哪里去了?没有到哪里去……是她离开了他。她离开是因为她与屠格涅夫不同,她不会做“两面人”……她也没有幸福。
       大哥尼古拉是在巴登知道妹妹迈出这一坚定的步伐的。他马上收拾行装,赶回俄罗斯。屠格涅夫得到消息时也在国外。“只要我活着,我将是您的朋友。”他急忙要使这勇敢的女人相信,并对她的坚定表示高兴。“我坚定地看到您的现状和您的未来。”这个现状他觉得是有点困难的,但是“它不是虚伪的——这是主要的”。“虚伪”这个词在信中是加着重号的,接着则提了个小心谨慎的问题:“过去的事将是纯洁的,您将永远一刀两断吗?”
       过去的事并没有“一刀两断”。“在与丈夫决裂以后,她与屠格涅夫的关系并未中止。”列夫·托尔斯泰的长子回忆说。1858年夏,《浮士德》的作者探望了自己的女主人公——确切些说,是女主人公的原型,在那里“非常愉快地度过了三天”。屠格涅夫给在伦敦的波利娜·维何尔多写信说,但没有特别详细说,只是称她是“非常好又非常不幸的女人”。但是她的作家兄长却认为自己同行的“行为是卑鄙的,坏蛋!”妹妹却没有同意这种严厉的评价,她给哥哥的信中对于“您与屠格涅夫关系搞糟了”表示惋惜,对于“你与屠格涅夫交好”表示高兴。
       她本人与屠格涅夫一次也没有争吵过。屠格涅夫给列夫·托尔斯泰写信说,“与您妹妹生活很轻松,但是您不会轻松地生活,您想要一切都完满、明朗——而且想马上得到这一切。您不断地辨析自己与人们的关系、自己的态度。”玛里娅很愿意在对她哥哥讲的这番话下面签名表示同意。她对哥哥说,“列沃奇卡,心理问题,真的,我们(指女人)知道得更好。”而屠格涅夫在几年前就说过,“在心理问题上,女人是绝对正确的法官,我们的兄弟应该听她们的意见。”这是屠格涅夫写给他的密友安年科夫的信中说的。屠格涅夫去世后,安年科夫在回忆录中写到他说,“召唤和寻找理想的妇女帮助他创造了住满高尚女性的奥林匹斯山,这些女性纯朴,有追求,因而伟大。”后来屠格涅夫的这位密友肯定,“爱情……伴随他直至去世。但是那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他自己也因意识到他不能征服和驾驭女人的心而感到痛苦。他只能使她受折磨。在激情相撞时要取得胜利,他缺少厚颜、疯狂、失去理智。”他根本没有胜利,但是也没有失败。结果是平衡吗?平等吗?不,“爱情中没有平等而言,没有所谓的心灵的自由结合。”屠格涅夫1854年12月写完的《通信》中的主人公议论说,“不,爱情中一张脸是奴隶,另一张脸是主人。”作家既不愿意成为前者,也不愿意成为后者。“一旦我感到我爱她,爱一个已婚的女人时,我就应该逃脱,但是我留下来了——于是那美好的女人就粉身碎骨,而我怀着无声的绝望看着自己干的事。”《浮士德》的主人公是这样惩罚自己的。他的创作者不同于自己的主人公,他似乎没有必要责备自己。他正是“逃跑了”,及时逃跑了。是否正是这一点引起列夫·托尔斯泰的强烈反感?
       是的,他逃跑了。但“美好的女人”没有“粉身碎骨”。“她平静、安详、没有痛苦地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