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评论]约翰·厄普代克与“兔子”传奇
作者:黄协安

《译文》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约翰·厄普代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美国国内的批评界和读者都公认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彰显,英国《卫报》曾“开玩笑”说,全世界有许多人将收藏厄普代克的小说作为一种投资。鉴于厄普代克年事已高,等他有一天“休息了”,他的作品将大幅升值,尤其是其处女作首版,如果书上有他的亲笔签名,那么价值就会更高得多。《卫报》的评论虽属玩笑,但也道出了真情,据说,有痴迷厄普代克的读者确实费尽心机地收集他的处女作,以期有朝一日能发一笔财。厄普代克及其作品对中国读者而言也是耳熟能详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前些年就已出版过他的短篇小说集,最近又隆重推出了他的四部长篇“兔子”系列小说。译文出版社此举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堪称功莫大焉!
       厄普代克的“兔子”小说《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曾为他赢得过两个普利策奖,此外还曾获得“全国图书奖”、“欧·亨利文学奖”、“美国书评协会奖”、“美国国会图书奖”及其他文学奖数十项,并于1989年和2003年分别从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小布什手中接过“国家艺术奖章”和“国家人文奖章”,这是当代作家梦寐以求但很少能够做到的成就。
       厄普代克先后两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第一次是1968年,第二次是1982年。第一次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是因为那部充满性描写因而颇受争议的《夫妇们》(Couples),评论文章的题目是“这个淫乱的社会”。厄普代克第二次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是因为为他赢得了当今文学界几乎所有荣誉的《兔子富了》,周刊给他的头像配的题目是“年过半百,终成伟业”。厄普代克肯定更喜欢后一种评价,他说:“这就是我所期待的一切。”谈及他自己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他含蓄但自豪地说:“这个世界不存在所谓‘当代的海明威’。”言下之意,他也认为自己是个传奇,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他的扛鼎力作“兔子四部曲”(实为“兔子五部曲”,因为厄普代克在2001年又出版了兔子故事的续篇《记忆中的兔子》),确实称得上是传奇。除了《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为他赢得美国文学大奖之外,2005年,《兔子,跑吧》入选《时代周刊》“百年最佳小说”,2006年,《兔子四部曲》入选《纽约时报》“过去二十五年中出版的最佳美国小说”。在当今美国文学批评界,“兔子传奇”(Rabbit Saga)已经成为口头禅。
       其实,单就“兔子”这个人物,很难与“传奇”的称号挂钩。“兔子”真名为哈里·安斯特罗姆,给他取“兔子”的绰号,最初是因为他在篮球场上跑得快。不过,兔子不像老虎,它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按厄普代克的解释,哈里的性格抑或可以称为“兔性”,即“没有损人之心,亦不愿意吃大亏,有点铁石心肠;时而麻木迟钝”。
       在现实生活中,“兔子”是美国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的一个平凡的中产阶级。其实一开始他还不属于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少年时,他叱咤篮球场;结婚后,他生活寡淡得自己都受不了;人到中年了,他还是个印刷厂的排版工人;后来他“富了”,不过并非他努力创造的结果,而是拣了老丈人留下的汽车行,而且,富足之后穷思淫欲,到海边度假的时候玩起换妻游戏(应该说是换夫,因为这场游戏是由各家的女人发起的),最后与儿媳妇染上了“一夜情”,无颜见老婆和儿子,只身逃了南方,客死他乡。
       “兔子”这个人物不是传奇,传奇的是“兔子”的故事叙述,是在故事中“兔子”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和他所经历的人间喜剧。这些“兔子”故事,最值得称道是其丰富、多元的视角,以及对人类存在的厚重、深刻的思考。
       有人说,厄普代克是个诗人兼历史学家。厄普代克自己也说:“在我的每一部小说里,精确的年份和历届总统和执政都没有遗漏。”他还说:“作品中所写的社会事件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如草地上的花卉在夏天怒放一样。”“兔子”的遗孀在《记忆中的兔子》中也说:“都怪那个时代。”
       “兔子”的“那个时代”,从美国五十年代(《兔子,跑吧》出版于1960年,故事发生在1959年)跨越到八十年代(《兔子歇了》出版于1990年,说的是“兔子”从1988年圣诞节到1989年9月的经历)。如果算上《记忆中的兔子》(出版于2001年),这个“兔子传奇”可谓记录了美国二战后的半个世纪,称得上美国的当代断代史。
       “兔子”的那个时代,不像海明威所描述的那个战争年代那么简单。那是个多元化的年代,随着时代的演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思想极其活跃,不同主张激情碰撞,各种运动纷至沓来。这一切,都进入了厄普代克的视野,他毕竟是个无以伦比的敏锐的观察者。尤其是《兔子四部曲》,具有令人信服的广度和深度,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美国战后半个世纪的人生百态,也像是一座显微镜,放大了那个社会那个年代的诸多现象,可谓见微见著。
       《兔子四部曲》的主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宏观的主题是“宗教和性爱”。在他的自传《山茱萸树:童年回忆》中,厄普代克称“性爱、艺术和宗教是人类经验的三大秘密”。
       宗教意识的变化,是西方社会变迁的最重要标志。从中世纪之后,基督教逐渐成了全民宗教,而新教从欧洲移植到了美洲,以清教的冷酷面孔,支配着那个社会的伦理,在牢牢控制着人的思想意识,几乎令人窒息的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管理”得井然有序,没人敢越雷池一步。如在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中,通奸淫乱就意味着严酷的惩罚。可是,在两百年后的美国,乃至在西方世界,基督教经历了沧海桑田的世俗化,遭遇了令人扼腕叹息的“上帝之死”。
       在《兔子四部曲》的开篇《兔子,跑吧》,厄普代克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五零七》:“神恩的运动,内心的顽固;外界的环境”,明确表达了他对宗教意识现状的忧虑。一方面,美国社会陷入了信仰危机,但世俗化的教会不能给失去信仰而感到苦闷、空虚和彷徨的美国人提供任何有效的指引和帮助,宗教信仰已无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指引。“兔子”跑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在迷茫中的追求,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帮助“兔子”回家的牧师名叫埃克尔斯(Eccles),Eccles是Ecclesiastic(传教士)的缩写,他因此承担着重大的宗教使命。他以世俗化的方式(陪“兔子”打高尔夫球),试图引导迷路的“兔子”重新皈依,但很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让他的妻子陪“兔子”到他的教堂听他布道,却勾起了“兔子”的性欲,最终酿成“兔子”老婆将新生女儿溺死的悲剧。
       总之,对信仰追求,厄普代克基本上是悲观的,他在《兔子归来》中让黑人斯基特辱骂白人的基督,在《兔子富了》中让“兔子”的儿子尼尔森恨不得“日基督的屁眼”。宗教对解决“兔子”的问题毫无帮助,人的问题只能通过尼尔森后来从事的心理咨询来缓解。当然,在此之前,在“兔子”的一生中,性爱代替了宗教。
       性爱贯穿着《兔子四部曲》,除了他们夫妻之间正常的性爱描述,还特写了“兔子”的婚外性行为(《兔子,跑吧》),他老婆的报复性出轨(《兔子归来》),夫妇两人都参与的“换妻游戏”(《兔子富了》),更有间接导致“兔子”客死的与儿媳妇的乱伦(《兔子歇了》)。其间还夹杂着六十年代嬉皮士的毒品与性爱的狂欢,还有七十和八十年代的同性恋和艾滋病现象。
       有批评家指责厄普代克的作品情色泛滥。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性爱在现实和艺术中的特殊意义。在那个宗教信仰缺失的年代,性爱象征着人与人(两性)之间的沟通,是化解信仰危机和缓解精神问题的良药。厄普代克曾在他的散文集《拾零》中辩护说,“小说并非关于那样的性爱(色情),而是把性爱作为自然出现的宗教,作为唯一可以余留的东西。”
       对于“兔子”一生中所经历的性事,“兔子”一家人是宽容的,甚至他的儿子也觉得“兔子”的爬灰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这应该代表着作者的态度吧。在一次采访中,弗里茨·J·拉达茨问厄普代克,“在我眼里,兔子无非是一位过着超常生活的人,他甚至同他的儿媳上床,简而言之,他是一个有罪的人。”厄普代克的回答是:“谁愿意做出判断说那是罪孽呢?同他儿媳睡觉一事,是摧毁他的一系列事件中的最后一击。这是令所有人震惊的事件,但他们是两位受伤害至深的人,在相互安慰中两人走到了一起。在叙述的时候我尽力做到宽容,赋予同情。”
       性爱的描述,同时展示了那个年代的那个社会的更多具体内涵。首先,性爱是两性之间的行为,体现两性之间的关系。“兔子”一生的性行为,契合着美国的女权(或女性)运动。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逐渐摆脱了其传统的被动定位,取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甚至超越男性的待遇。《兔子归来》中“兔妻”与查利的出轨,也许就是对“兔子”的不负责任行为的报复,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女性争取得到的平等权利。而在“换妻游戏”中,三个女人扮演着主导角色,由她们发起这场游戏,由她们挑选男人。因此,这场游戏不能简单地看成精神空虚的当代人的放纵,更从一个侧面披露了社会关系的颠覆性变迁。
       女权运动是伴随着民权运动,而黑人和白人的关系,也得到了厄普代克的关注。厄普代克的小说,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故事,是社会主流人群的故事。但是,从《兔子,跑吧》开始,黑人就出现在了“兔子”的周围,影响着他的行为,尤其是在《兔子归来》中,斯基特甚至成了他的精神导师,给他上历史课,频频给他洗脑。这些黑人有好人,也有无赖,也有斯基特这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越战老兵。在《兔子富了》中,“兔子”从报纸上得知斯基特死了,甚是惋惜。
       斯基特代表着被歧视的人群,以及他带到“兔子”家的吉尔,代表美国六十年代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文化运动”。反文化运动泛指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吉尔是个嬉皮士,她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物质生活十分富裕,她所得到的生日礼物可能是一辆豪华轿车,而且,她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自身素质良好。但是,她放弃了本来十分优越的生活,宁愿寄居“兔子”家里,以性换生活。她和斯基特来到“兔子”家里,尤其是他们公然性交,招致了邻居的强烈不满,最后甚至烧掉了“兔子”的房子,烧死了吉尔。其实,在“兔子”看来,她给“兔子”一家带来了一种他们父子所需要的文化,通过她的悲惨遭遇,厄普代克揭示了世俗的冷酷无情,不仁不义,即所谓的“内心的顽固;外界的环境”。
       厄普代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性别、不同族群和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还关注那些年代的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厄普代克对于美国人的生活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例如,他捕捉到了在这几十年间主流媒体的演变,以及这些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这些媒体的描述。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电视生活,乃至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互联网,构筑了活生生的历史背景,再现了各个具体年代的现实特征。为了“渲染”小说中历史背景的真实性,他特地列举了五十年代末流行的电视节目,还原旧报纸的排版字样,模仿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引起不同年龄的读者的共鸣,让故事叙述栩栩如生。
       在一定意义上,厄普代克还不单纯是个旁观者,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相当强的责任心。他关心生态环境的健康,深刻认识到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兔子富了》中,“兔子”感叹“汽油耗光了”,“汽油”是自然资源的代表,这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已经透支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他所看到的,他所经历的,都印证了人类与环境之间休戚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而 “兔子”“不经意”的感叹和观察,无不传达着厄普代克对于现状的忧虑,以及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呼吁。
       诚然,《兔子四部曲》是一部美国战后历史,但并非单纯的、扁平的历史叙述。这部历史中充满象征和隐喻,是艺术化的现实再现,而这个现实就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外部环境的充满灵感和责任感的观察。而且, 厄普代克并没有停留在形而下的具体罗列,上述种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同时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首先,“兔子”和他周围的人们的名字,乃至他所在的地方的名字,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兔子”的姓氏是安斯特罗姆(Angstrom),其德语词根(Angst)的意思是“焦虑”,这是西方哲学最为关心的人类生存状况,很可能代表着作者自身对于这种状况的焦虑,让整个“兔子”故事更像是个寓言。
       另外一个显然的安排,就是作者引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的语录作为《兔子,跑吧》的引子,暗示着小说具有哲学的思辩过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从故事发生到结局的安排,“兔子”的故事还采用了另一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在创作生涯的早期,厄普代克就表达了他对克尔凯郭尔的认同感,他还说过,“我曾经想,我的小说就是对克尔凯郭尔的阐释。”后者不仅以基督教存在主义仅为厄普代克提供了创作的思想框架,提供了关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思考线索,厄普代克还运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辨证法,作为“兔子”系列小说的独特视角。
       克尔凯郭尔的辨证法让人想起黑格尔,毕竟他受到了黑格尔的深刻影响。但是,两人的辩证法在几个主要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但对立事物能够共同存在,任何事物的存在,就意味着其对立面的存在,有黑暗即必有光明,正所谓黑白分明,对立统一。而克尔凯郭尔的辨证法,即他所谓的“反讽”,认为对立的事物不能和平共处,而是非此即彼,矛盾双方是得不到化解的,焦虑的情绪(angst)处于不断波动之中,生命不息,焦虑不已,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截然明确的真理。
       厄普代克曾经说:“我喜欢中间,因为各种极端就在中间碰撞,在中间存在着永恒的模糊状态。”这种模糊状态,犹如未得到化解的矛盾,贯穿着“兔子”小说的始终。例如,“兔子”的性行为,按传统的道德标准,应是要加以谴责的,但到了他临终之前,乃至到他死后,是受到宽容和理解的;他的身边有两个妓女:他的情人鲁丝和他的妹妹米姆,在小说中也得到了正面的描述。
       《兔子四部曲》是多元的,是深刻的,但不是沉重的。他运用现在时态叙事,宛如在高清电视机上播放一幕幕拍摄精致的纪实节目,而摄影师展现了极至的观察能力,每一个场景,包括街道景观、一场球赛、一顿饭、一次手术、一次参观、一次云雨交欢、一个动作、一张脸孔,甚至一片树叶,都有着精微独到的描绘,令人叹为观止。而故事的发展,不像电视节目有镜头切换的跳跃,而是像一条江河,时缓时急,自然流畅。
       培根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他还说:“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兔子四部曲》既可以作为消遣,也可以作为装饰,更可以增长见识。读《兔子四部曲》,不管是浅尝,还是吞咽,还是咀嚼品味,都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