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关注]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两种方式都有
作者:[美]大卫·维切

《译文》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译/ 杨凤妍
       文/ [美]大卫•维切
       
       1993年,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发表了《处女自杀》,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介绍了密执安州格罗斯角上五个神秘姐妹以及那些命运被她们永远改变的男孩子们的故事。作者的第二部小说《中性》可谓让读者期待已久,故事说的是格罗斯角上另外一个家庭——斯蒂芬尼德斯一家。
       故事贯穿了好几代,跨越好几个州,涉及复杂的性别,这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幽默,追溯了一个发生隐性突变的基因最终落到卡利俄珀•斯蒂芬尼德斯身上的过程。在卡尔——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体内,这个基因终于显现了出来。
       尤金尼德斯对书中部分情景做出解释,“我把《中性》看成一个家族故事,虽然我写了一个两性人,但目的不是要讲述一个怪人的故事,或者认为他和我们大家有什么分别。而是作为所有人在青春期都会经历的性别混淆和身份混淆的一种关联。”
       “妙趣横生、悲喜交加的史诗作品,”权威书评人角谷美智子在《纽约时报》上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尤金尼德斯先生对20世纪的美国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然而,正是他的情感智慧,他对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体察,才让这本书有了一种层层递进的力量。”
       维切:《处女自杀》这本小说主要讲的是五姊妹的神秘莫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女孩和女性普遍所具有的一种神秘感。对讲故事的男孩子们来说,势必存在一种理解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无法填补。在《中性》这本书里,故事的叙述者却跨越了这种差异,他就是卡尔,一个横跨两性世界的两性人。我想知道,这是否是刻意设计,但这个视角确实非常独特。
       尤金尼德斯:这不是刻意安排的,但我认为一本书是对另一本书所做的反应。第一部作品过于被男性视角所束缚,所以第二部作品的观点可以天马行空。
       我在创作《处女自杀》的时候,对叙述语调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男孩子只能叙说自己亲眼看到或亲自发现、或被告知的东西。我想,因为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所以它才让我束手束脚。的确,观点也受到限制。由于这本书讲的内容是有关着迷和窥伺癖,以及那些自青少年时期以来就挥之不去的情结,所以观点看起来似乎还很合时宜——但是,显然,以后我再也不会约束自己了。
       至于《中性》,在做了一定的尝试和调整后,我想出了一个叙述角度,这个叙述角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我的确想用一个两性人来当叙述者。对我来说,一个小说家似乎应该具备一个两性人的想象力,因为如果你想创作,你就应该有能力进入男人和女人的大脑。还有哪种手段比一个两性人的叙述者更好的呢?这有点像梦想小说家他自己,或者她自己,或者它自己——这时候不过就是代词问题了。
       维切:《中性》的前半部主要讲卡尔出生前发生的事。您在什么时候决定让他来详细地讲这个故事?
       尤金尼德斯: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准许自己有这种自由。我希望以第一人称来写这本书。在许多方式上,书的重点都是,我们在介绍某个“他”或“她”之前,都要使用一个“/”符号,所以我也需要这个“/”。出于哲学原因,我需要这个“/”符号。
       出于实际的考虑,我需要这个“/”符号是因为我不希望面临遭遇的是女性主人公,当你翻过一页,“她”就变成了“他”——或者是比较可怕的他她不分,我很清楚这一点。而且,我还希望非常近距离地观察她的蜕变,从内心深处来描写这种变化。
       同时,这又是一部家族小说,更像是一部史诗文学作品。我需要第三人称,我在创作卡尔这部分故事的时候,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感觉:卡尔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虚构他的过去。他可能会声明自己拥有一个基因记忆或者他知道一些事情,但是有大量的提示在告诉读者,这些都是他杜撰的。他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向自己解释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他对他的祖父母非常了解——可能他觉得自己具有进入过世已久的人的大脑的能力——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不过也是在杜撰。我在创作这部分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
       维切:当卡尔记起他父亲的家庭录像时,他谈到一个瞬间——就是米尔顿转动相机观察镜头,不经意地出现在照片里……
       尤金尼德斯:……“把我的审美观传给我”?
       维切:对。
       在圣诞节场景或生日晚会上,始终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瞬间,就是米尔顿的眼睛充满了整个屏幕。以至于到现在,每当我试图迅速勾画我的早年时光时,脑海中清晰浮现的就是:我父亲困倦、乖戾的褐色眼球。这是我们国内电影的一个后现代手法,强调技巧,引起大家对技巧的注意。(把我的审美观传给我。)
       维切:卡尔知道自己父母和祖父母的所有故事,这种不真实性是否给他的叙述留下自我意识?
       尤金尼德斯:我尤其不喜欢历史小说。我不喜欢大多数历史小说中的那种无所不知,它带有欺骗性,把你带回过去,然后说道,“这就是历史的真面目。”当我开始处理历史章节的时候,我之前并没有这么做过,我感到非常不安,我必须去寻找一种轻松的语调,而不是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丝毫没有吸引力。自我意识是避免这种无所不知的一个途径。这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拿出来处理了。
       这本书具有多种不同特征:有些是非常老式的叙事特点,但也有不少后现代特点,自我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维切:《中性》这本书里面“囊括了多种特性”,一位评论家谈到小说多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和风格时这样说道。您又是怎么处理这么广泛的背景?
       尤金尼德斯:我打算写一部幽默的史诗作品,刚开始我的想法是写一部两性人的自传体小说。我想这可能是一部比较短的作品,大概只有250到300页。与之前文学作品里已经存在的两性人相比——主要都是像提瑞西阿斯这样的神话人物——我更希望创作一个真正的两性人。我希望在医学事实方面做到非常精确。
       我去医学图书馆看了大量书籍。我找到的基因状态碰巧是一个隐性突变,它只在隔离群落里才会发生,在这些群落里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同系交配。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有可能来介绍我的一些家族故事,来自小亚细亚的希腊人的故事,我这才意识到我创作了一部宏大的史诗作品。
       由于这部作品有关遗传构造,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小说基因组;也就是说,它应该具备一些最古老的创作和讲故事的特征——小说以史诗般的事件开头,这是比较老式的、几乎是荷马时代的想法——随着故事的进展,它应该逐渐成为在心理上比较深刻、比较现代的一部小说。
       我的想法并没有太多的提纲计划,就是让这本书里的古老特征能够感动读者,这种方式就像人体内古老的基因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我希望通过将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创造出新的东西。
       维切:对于这样一部才思敏捷的严肃小说——这里“严肃”的含义是指应当严肃地去看待它——它其实非常愉快。如果只是向某人简要地述说故事情节,他们一定不会想到这本书会这么有趣。
       尤金尼德斯:总的说来,这就是我的创作方式。当大家听到《处女自杀》的故事情节时,他们会认为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好玩,而当他们阅读小说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它很有意思。但是《中性》的幽默感更强烈浓郁。
       我想,我有一种悲喜剧的感受力。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幽默感,我该如何进行创作,然而,我也不喜欢一部不接受任何悲剧的闹剧。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看待事物的根本方式。
       大卫:两本书里谈到的家庭都居住在密执安州格罗斯角。较之斯蒂芬尼德斯家,您知道里斯本家的地址吗?
       尤金尼德斯:知道。
       大卫:他们两家之间开车需要多长时间?
       尤金尼德斯:大概需要五到七分钟。
       大卫: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回到儿时常去的地方,这是常见的一种情形,但您在多年以前就离开密执安州了。您是否还会继续把那里作为您小说的背景?诚然,《中性》跨越全球各地,但全书的中心还是在底特律地区。
       尤金尼德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不是说过,在十四岁时你就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一位名作家?也可能是其他某个人说的。
       我离开密执安州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我的小说里,我看不到离开底特律的原因。底特律象征着太多的美国现实,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国创意之地,这里的许多发明最终都成为最伟大的美国事件——显然,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汽车。其文化成果也极具美国特征,从汽车城一直到麦当娜、阿姆,再到白线条乐团。这个地方既有巨大的工业力量,工业衰退也很明显,当然,极端的种族矛盾基本上可以毁掉这座城市。在我的家乡,所有这些现象在过去都存在过,现在依然还在。这是一个丰富的故事背景,因为对美国来说全部最重要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由于我在那里生长,我想我对底特律有一种执拗的爱。我感觉自己对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我对它的记忆也非常鲜活。即使我现在并不经常回底特律,但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它这样让我思绪澎湃。可能是因为我已经离开那里了,所以我能够将它尘封起来。尽管世界朝夕变化,底特律对我来说还是依然如故;它有点像是我的一个实验室。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继续以底特律为背景来进行创作,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觉得自己有必要故意地不去写它。
       维切:还有什么其他有关底特律的小说我应该知道?我承认,对于这个主题,我知道得不多。
       尤金尼德斯:这方面的小说并不太多。底特律报纸现在都把《中性》说成是“底特律的小说。”我当然不介意他们这么说。他们认为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作品《他们》是另外一部底特律的小说,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喜欢以底特律作为创作背景的另一个原因。贝娄写了《芝加哥》……但是我不知道,我现在不在那里生活,所以对那里目前发生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
       维切:您之前提到,小说家必须有能力以双重性别的角色进行创作。卡尔在描述模仿一个男人走路的时候意识到,为了看起来更阳刚,所有男人的步态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所伪装:“我的昂首阔步与许多青春期男孩没什么分别,都在努力想表现得有男子气概。出于这个原因,这很令人信服。这种恰到好处的伪装具有可信性。”
       其他这类台词还有:比如,当卡尔如厕的时候:
       想到小便池对我来说一度曾是天堂!现在全都结束了。我一下子就发觉男厕所不如女厕所舒服。通常说来,男厕所里甚至没有一面镜子,也没有任何洗手液。关起厕所门来的时候,那些肠胃气胀的男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羞耻之心,而一旦站在小便池边,他们表现得就相当紧张。他们双眼直视前方,就好像戴了眼罩的马匹。
       每当这些时候,我就理解了自己留下了什么:共同生物的休戚相关。女人知道拥有身体的意义,她们理解身体的麻烦与脆弱,伟大与喜悦。而男人只不过认为身体就是他们的一部分而已,他们在私下里,甚至在公共场合都会照顾自己的身体。
       这些非常独特的、绝对清晰的洞察力帮助把卡尔和他的发现变为现实。
       尤金尼德斯:我在创作的时候,那些场景不是我杜撰的,就是我发现的。基本上来讲,我尽量去认同我的人物。我得假装我是个女孩——或者一个发现自己其实是个男孩的女孩或者努力想成为一个男孩的女孩——我必须问我自己,在我的经验里,有什么和这个是一致的?
       我想,当我在青春期早期,努力想表现得男性化、想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多少会有点角色扮演的成分;我想,如果你是个女孩,努力想成为一个男孩,或者一个小男孩想表现得年纪比较大一点,应该也是同样的情形:行动上再强硬一点,步态上再不同一点。我还记得成长过程中的这些事情。你会注意到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大家会对你有着什么样的期望,所以你不能表现得娘娘腔或者什么的。所有这些东西我都记得,然后我把它们用到这些章节里面。
       维切:在两部作品里都有表现巨大渴望的情景——渴望得到安慰。在《处女自杀》这本书里,我想到露卡斯在车里惊讶地发现特里普•方丹的场景。在《中性》这部作品里面,出现了米尔顿和特茜在一起的单簧管场景。这些场景都是有关渴望的状态以及表现渴望的时刻……在您的小说里,主人公通常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会出现激情和创造力的瞬间爆发。
       尤金尼德斯:假如要我来写一种情感,我将会去写写渴望。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清楚的人类情感,在我非常小的时候,这种情感就很强烈,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这种情感。当然,这些章节对我来说创作起来都比较容易。《处女自杀》讲的几乎就是一个长久的渴望。
       维切:《处女自杀》声称是建立在讲故事的男孩们所收集的大量证据之上。“证据”产生巨大的历史重要性以及巨大的伤感和迷惑。
       尤金尼德斯:在某种方式上来说,它是一项失败调查的记录。男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他们收集越来越多的证据,但到最后,他们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这些女孩子。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常常会想起她们的原因。
       有些读者看了这本书后,会认为这本书到最后是在指责这些女孩子。这些男孩子确实因为女孩子们的离开而责备她们,但其用意是为了看到男孩子这一方的自私,其实在书的结尾说得非常明显:“我们从来都不了解她们。她们把我们带到这里就是为了查明真相。”这几乎就是我想要说的,男孩子们并不掌握整个局面。
       维切:但是你从头到尾都在以比较细微的方式让读者理解相同的观点。我喜欢女孩子们透过窗户向男孩子们打招呼时的台词,叙述者不能完全弄清楚窗玻璃后面的情况,于是解释道,“玛丽给了我们一个飞吻,要不也许只是擦了一下嘴巴。”这句台词让我真的产生了共鸣:想要建立关系的那种徒劳。
       我在马萨诸塞州的郊区长大,所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熟悉。显然,不是这个故事本身,而是那个场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郊区就是郊区。
       尤金尼德斯:的确是这样。在欧洲,郊区也就是乡村,因为这让他们也产生了共鸣。
       维切:穆迪神父这个人物是否是对您大学室友瑞克•穆迪及其祖先汉克契夫(有手帕之意)的致敬?
       尤金尼德斯:不是对汉克契夫一家的致敬,而是对穆迪本人的致敬。
       我在写《处女自杀》的时候,从没想到过它会出版,所以有些名字我就随意用了一些我朋友的名字。而且,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瑞克•穆迪还不是很有名,所以在那个时候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其实更是对穆迪本人宗教狂热的致敬,而不是传说中其祖先的宗教狂热的致敬。
       维切:甚至在他创作《黑面罩》(The Black Veil)的前几年,他就声明这一点了。
       尤金尼德斯:正如他在《黑色面纱》里所说的那样,他关于汉克契夫•穆迪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他在当时就知道这个,并且谈论得也比较多。
       维切:我在阅读此书故事梗概时看到,说在布朗大学确实有个“朦胧的人儿”,您在《中性》这本书里也用“朦胧的人儿”这个绰号来代表主人公追求的那个对象。
       尤金尼德斯:确实有一个我和瑞克都喜欢的姑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她是一个神秘的女孩,所以我们把她叫做朦胧的对象。自这本书出版以后,我们还谈到这个问题,但我们有几年没有谈到这个女孩了。每当我们在布朗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有没有看到隐晦的目标?”,要么就会说,“我看到隐晦的目标了。”
       我完成《中性》那天,去柏林的美国学院参加晚宴,在晚宴上我看到了这个似曾相识的女人。我走过去问她,“您去过布朗吗?”她回答说,“去过。”她告诉我她叫什么名字,但是我当时没有认出她来。之后,我突然想起来她就是隐晦的目标,已经二十年了。我刚刚用她的昵称完成了这本书,就在我完成这本书的当天我就碰到她。这个巧合实在太神奇了。
       维切:当时您身边的那些人,其中很多现在都非常成功,作品也被广泛阅读,像瑞克•穆迪、唐纳德•安特里姆……
       尤金尼德斯:这真是很神奇,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不是因为他们看起来成功了,只是因为我认识出书的人。
       维切:您已经在柏林待了多长时间?
       尤金尼德斯:三年半。
       维切:您在那里的生活状况如何?
       尤金尼德斯:对一个有家庭的人来说,那里的生活要比在纽约舒适得多,这也是我为什么留在那里的原因: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那里有很多公园……那是一座比较安逸悠闲的城市。消费也不贵,我们的房子很大,因为我和我的妻子都在家工作,所以这让我们感觉比较轻松。就是诸如此类的事情。我想,如果你想更清楚地观察自己的国家,待在国外总是有好处的。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但是当我完成《中性》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个不错的工作地点。
       维切:您最近有没有留意当代小说?
       尤金尼德斯:看了一些。
       维切:您喜欢哪些作品?
       尤金尼德斯:我想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候选人。我觉得《修正》是一部优秀作品,我很喜欢。我还喜欢(大卫•福斯特的)《华莱士》;我是迫不及待地读完这本书的。我还喜欢一些报道不是很多的作家,像茱莉•赫克特。还有乔安•比尔德的《我青春期的男孩子们》。
       维切:有位评论家认为《中性》与《修正》和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并驾齐驱,都是过去十年来最佳小说之一。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不是因为他把这三本书相提并论,而是他的评判标准认为“史诗”小说就是最优秀的作品。
       您的第一本小说结构比较紧凑集中;现在的第二部作品里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这部小说一定就比第一部作品优秀吗?
       尤金尼德斯:我不知道。因为故事复杂,这本书必须比较宏大。我确实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创作一部人物众多的史诗喜剧作品,以力量来打动读者,但是这部作品的规模较大只是因为故事比较气势磅礴。我并没想要堆砌文字之类的。而且,这本书也不是那么长。看看《深红色的花瓣》——有800多页呢!如果你要问我的话,我的这本书只是小巫见大巫。
       维切:我在阅读作品本身之前,不喜欢看评论或概要,但是我在《纽约客》上读了《中性》的故事摘要,对它的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尽管如此,还是让我非常惊讶。如果找个恰当的说法,我绝对没有想到这本小说这么正常和有趣。
       尤金尼德斯:大家只要一听到《中性》讲述的是一个两性人的故事,有时候就不想去读它。但是我认为它讲的是一个家族故事。虽然我用了一个两性人,但目的不是要讲述一个怪人的故事,或者认为他和我们大家有什么分别。而是作为所有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的性别混淆和身份混淆的一个关联。
       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他们会理解到这一点,但是有时候仅靠情节概要,他们可能会理解不到。我努力向读者强调这个是因为这本书很难被概括,我想读者可能会误解。
       维切:我在浏览您的宣传人员寄给我的媒体信息中发现,有来自《Elle》(注:全球最畅销的时尚类女性杂志。)的一个书评,一个来自《Men’s Journal》(注:高品质的男性生活杂志。)的书评,其他书评来自这之间的各个媒体——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通常来说,女性杂志和男性杂志不会对同一本书进行评论,推荐同一本书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尤金尼德斯:而且是一本有关两性人的书……
       维切:我知道。不论在哪一方面来讲,它都是最好的跨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