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书潮
作者:思 羽

《译文》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西军突起
       2004年,旅居美国洛杉矶的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小说《风之影》英文版出版,立刻就成为一部国际畅销书,截止目前小说共被译成了36种语言,全球销量突破700万册。同一年,西班牙老作家哈维尔·塞卡斯(Javier Cercas )的《萨拉米士兵》(Soldiers of Salamis)荣获2004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在《风之影》和《萨拉米士兵》的带动下,西班牙语流行小说开始进入欧美主流出版社的视野。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西班牙国内一共有3400多家出版社,年出版书目数量达到68000余种,对于西班牙4400万的人口而言,出版业是相当发达的。而西班牙历史上又是一个欧洲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融的国度,对于作家创作而言有不少的宝贵素材。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Jos Carlos Somoza)是西班牙年轻作家中的盛产者。他的《雅典谋杀案》获得过英国犯罪小说协会颁发的金匕首奖。《急转弯》(Zig Zag)(英文译本1907年4月出版)不同于索摩萨以往的《雅典谋杀案》或者《谋杀的艺术》,在其惯用的悬疑元素中又加入了科幻的成分,其中描述的窥视过去的高新技术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改编于菲利普·迪克小说的电影《记忆裂痕》(Paycheck)。小说的主人公艾莉莎是一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教授,她有着一个隐藏了十年的惊天秘密,每天都为此受到内心的折磨。在艾莉莎还是欧洲一所著名大学里的物理系研究生时,她被邀请加入了一个精英研究团队,致力于操纵学论,使得人类有可能见证到真正历史的画面。按照团队的开创性研究,见证过去不再仅仅是理论,而是有了实际的可能。人类说不定能亲眼见到恐龙徜徉在地球上,或者目睹十字军东征的场景。但最终的实验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变得极其的危险与骇人。在十年之后,研究团队的成员差不多都被残忍地杀害了,艾莉莎此时必须解开谜团,搞清楚当年的实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假如她失败了,肯定会落得和其他人一样的下场……
       说起西班牙,多半人会想起那座另类的圣家族教堂和它的设计者高迪。它完全舍弃传统教堂的直线和平面,而是用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变化组合,构成一座特殊的宏伟建筑,从1882年起修建,到现在尚未完工,据说仍需两百年才能见到设计图里的全貌。出版于1907年7月的西语小说《高迪的秘密》(La Clave Gaudi,作者安德鲁·卡廉萨与伊斯特班·马汀)讲述的就是一段与高迪和圣家族教堂有关的奇闻。故事的源头,即是1926年高迪的离奇过世,小说家假想当时有一位十一岁的小男孩胡安亲眼目睹了高迪死亡的一幕,直至八十年后才欲吐露心中深藏的秘密,但老人已近乎失忆,只交付给孙女玛丽亚一把奇形怪状的钥匙,希望她能解开高迪保守至今的秘密。玛丽亚回到西班牙,在男友米盖尔和日籍友人松明陪同下开始一场解密冒险。顺着天才建筑师高迪留下的线索,解开一个又一个复杂的谜题,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又一个神秘的组织正在旁虎视眈眈……
       与教堂有关的故事不止一个。法孔内斯(Ildefonso Falcones)的《海洋教堂》(La Catedral del Mar,英文译本1908年3月出版)就讲述了一段与教堂有关的故事。14世纪时的西班牙,全境几乎都掌握在基督教各王国手中,穆斯林的统治只维持在格拉纳达这一独立王国。西班牙社会受贵族统治,基督教被视为唯一的信仰。主人公Arnau Estanyol生来就是一名奴隶,每天都要从海边扛石头到修建海洋教堂的工地上,常常要与穷人受到的羞辱做斗争,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坎坷求生。机缘巧合下,他建立起自己的生意产业,不仅获得了财富和名誉,甚至可以获得国王的允许,娶了公主。然而通往贵族之路结果却成了一场重大的欺骗。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为着自由和独立的奋斗史,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抛弃、羞辱和欺骗,也有慷慨的善举和爱情的火花。小说的历史背景极其完美,细节描述相当精准。不过有书评家指出,历史元素的部分凌驾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使得小说稍稍有了一点缺憾,但不失为一部西班牙文学佳作。作者法孔内斯1960年生,青年时是名体育健将,如今的本职工作是律师,《海洋教堂》的书稿曾遭到七位编辑的退稿,但在出版之后成为了2006年西班牙的畅销书。
       安立奎·德·海列兹(Enrique de Heriz)曾将史蒂芬·金等欧美作家的作品译介到西班牙。《谎言》(Lies,英文本1807年4月出版)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人类学家伊莎贝尔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丛林深处考察,她告诉所有人自己在做田野考察,实际却是在计划逃离自己的家族。巧合的是,因为一场沉船事故,使得伊莎贝拉的孩子们错认一具残尸是自己的母亲,以为她死于事故之中。伊莎贝拉得知情况后决定将错就错,继续做一名“死人”。在丛林里,伊莎贝尔开始重新整理自己家族的种种谎言和传奇故事,试图发现自己家族的真正历史。而与此同时,在数千里之外的巴塞罗纳,伊莎贝尔的女儿塞琳娜也在用日记记载种种家族异闻,想要理清家族的神秘历史。
       除了这些西班牙本土的畅销小说作家,南美的一些西语国家的作家也受到了欧美出版社的青睐,譬如智利的哈维尔·西耶拉(Javier Sierra)、阿根廷的吉尔莫·马丁内斯(Guillermo Martinez)等。在2007中国西班牙年即将收尾的时候,学习西语流行文学成功的经验,想必对中国出版“走出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过去两个月的《纽约时报》非虚构畅销书榜上,书目更迭挺快,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却并不多。值得留意的是截止写稿时已上榜十周的《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发句感慨:引进类图书的出版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了。
       《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外交政策》
       五年前,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J·米尔斯海默与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M·沃尔特应《大西洋月刊》之邀,写作了研究文章 《以色利游说集团》,终因为文章锋芒太露而遭退稿,后发表于《伦敦书评》杂志。文章甫一发表,就引来了支持方与反对方之间的激烈争论。事隔两年,两位教授就近来的国际局势扩充内容,同时就反对方的主要批评意见做出回答,出版了《以色利游说集团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
       两位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支持以色利存在的权利,但对美国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利政府的政策感到沮丧。他们认为美国对以色利的支持会严重危害本国的外交利益,许多以色利政府的行动(包括西岸定居点的扩张,侵略黎巴嫩等),都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政策,他们评价犹太人的地位,说“毫无疑问,犹太人在欧洲曾经是受害者,但他们在中东地区却常常并非受害者,而是迫害人,主要的受害人过去是、将来还会是巴勒斯坦人”。而在探究美国政府无条件支持以色利的政策的原因时,两位作者将矛头对准了以色列游说集团,最主要的就是美籍以色利人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这个组织会向他们中意的美国政治家积极募款,操纵美国的参众两院。
       在书出版后,他俩依旧遭到了不少批评。美国对外关系学会前会长莱斯利·H·吉尔伯就毫不客气地反驳了书中一些观点,称两位作者在强调以色列游说集团的同时,却忽略了为数众多的其他游说集团,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多方博弈之后的最终结果,并不单单受到以色列游说集团的摆布。他还对两位作者选择材料时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怀疑,譬如书中引用一句以色列游说集团工作人员的话,说“一天时间内,我们就能在这张餐巾纸上收集到七十位参议员的签名”,吉尔伯说将这种打趣的话引为证据,可不大符合学者的作风。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假如我干了:杀人凶手的坦白》
       1994 年的辛普森杀妻案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世纪审判”,最终审判结果也让外人体会到了美国法律体制的特殊性。根据判决前的一项问卷调查,74%的白人认为被告有罪,而77%的黑人则认为其无罪,宣判以后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然而,就因为警方鉴证部门被辩护律师抓到一些把柄,使得辛普森被判谋杀罪名不成立。
       《假如我干了》的诞生过程颇为坎坷,最初是穷困潦倒的O·J·辛普森禁不住出版人朱迪斯·里根的极力说服,答应由枪手捉刀,辛普森署名,出版一本“虚拟杀妻自传小说”,原定06年出版,但出版方在舆论和民众的极大压力下,取消了出版,销毁了先期印刷好的数十万册图书。但在今年8月由佛罗里达州一家破产法院作出裁定,将小说版权转移给受害者之一的罗纳德·高曼的家庭,因为按照民事判决辛普森尚需支付高曼一家3800万美元的赔偿金,用图书版税来支付赔偿金是辛普森唯一的出路。在大型出版公司都拒绝出版这部“虚拟杀妻自传小说”情况下,最后由名不见经传的波弗特书局出版。而上市后销售情况甚好,之前声称只在网络出售该书的巴诺书店违背诺言,将书摆在门店显眼位置。
       辛普森用一章的篇幅“假想地”讨论了他是如何谋杀了前妻妮科尔·布朗·辛普森以及罗纳德·高曼的。出版方还邀请了美国著名记者多米尼克·邓恩作跋,邓恩曾经创作过一部纪实性小说《炼狱里的季节》,讲述一位极富正义感的记者坚持不懈地调查辛普森杀妻案、与邪恶势力抗争、终遭杀身之祸的故事。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思维探秘:语言是窥探人类天性的窗口》
       本书作者史蒂文·品克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学研究的专家,他创作过多部精彩的科普书籍,如《语言的本能》等,书中传递的观点往往在大众和学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他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智力发展的副产品,而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本能”或者生物的“适应”。
       正如书名副标题所揭示的,品克试图分析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从而揭示出人类的天性。他在分析介绍现有的三种理论基础上,引出了自己的理论“概念语义学”,然后通过对语言中的比喻、因果关系、诅咒等的分析,佐证自己的新理论。譬如讲到语言中的比喻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时,品克指出,在日常生活的讲话和写作中,人类习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自身却很少意识到它们属于比喻。从中可推测出人类的思维也是以比喻的形式工作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以十分具象的方式进行推理,从而这些比喻能够被人理解,并且获得广泛使用。
       《洛杉矶时报》书评文章指出,“品克希望语言成为认识人类思维机制的精确向导,就像粒子在力场中的行为是认识物理法则的向导一样。他观察到语言丰富的规律性,试图利用它们来看穿深藏不露的‘思维的语言’”。《思维探秘》是一位科学家对于语言和思维间关系的深思,读者并不一定全盘接受史蒂夫·品克的主张,但这些论点本身充满魅力。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