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书潮
作者:金逸明

《译文》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闪亮的处女小说
       虽说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作品紧张,但和功成名就的大牌作家相比,资历尚浅的新人在推出自己的作品时,其心情肯定更为忐忑,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未来——成功的“首演”将使他们的写作道路变得较为平坦,反之则可能让他们就此放弃,毕竟读者或许会原谅名家的偶然败笔,却不一定会对新人抱有同样的宽容与耐心。幸而,每年都会有一些人顶着压力拿起笔给我们带来惊喜。
       瑞贝卡·斯多特(Rebecca Stott)的《鬼游》(Ghostwalk)是今年5月的一大亮点。尽管作者此前已出版过几本书,但《鬼游》却是她在小说领域的首次尝试。从类型上看,该书明显带有几年前大热的《达·芬奇的密码》的“遗风”,情节依旧是注重营造一种神秘的惊悚气氛,融大量的历史知识、连环谋杀、阴谋、推理和悬疑于一身: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家伊丽莎白被人发现手抓一块玻璃棱镜溺毙。死前,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十七世纪的物理学家牛顿的传记。她的儿子卡梅隆请自己过去的爱人莉迪亚替伊丽莎白写完传记的最后几章。莉迪亚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搬入伊丽莎白的工作室居住。很快,莉迪亚发现,发生在现代剑桥的一系列谋杀案可能与伊丽莎白研究的一些十七世纪的事件有关联。她因此被卷入了一起可以再度唤醒过去的鬼魂的阴谋,剑桥城就像是一座连接往昔和今日的桥梁,遥远的十七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书中充满了许多关于十七世纪的真实历史细节:玻璃制造术,炼金术,大瘟疫和牛顿的科学创新。亚马逊网站对这本320页的小说的总结性评语颇为夸张:《鬼游》一本罕见的处女作,它会改变大部分人对科学创新、历史的力量和时间本身的看法。
       和《鬼游》的作者一样,《消耗》(Consumption)一书的作者凯文·帕特森也不是一位完全毫无经验的新手,他此前出版的回忆录和短篇小说集均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消耗》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书名上也可看出,《消耗》走的不是《鬼游》那样的畅销路线,而是气势宏大的史诗风格。在北冰洋边的一个小镇上,因纽特人的生活正在慢慢改变。北美驯鹿和海豹的数量急剧减少,即将开挖的钻石矿让西方商业气氛逐渐渗入了这个原本纯净的区域。小说开头,主人公维多利亚在一场暴风雪中醒来,她的三个孩子在黑暗中翻动。她的父亲埃莫原是一个有名的猎人,现在却从远方回来在一个矿上打工。埃莫和维多利亚的因纽特爱人都赶来关心她和孩子们的安危,因为她的英国丈夫出差去了。由此,读者进入了现代北极所面对的冲突——海象肉和方便食品,午夜的太阳和24小时工作的卫星电视,长长的狗队和钻石矿——维多利亚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她1950年代出生在北极的冻土带上,只熟悉因纽特人游牧式生活的她原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十岁时生的一场肺结核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她被送往南方的疗养所,六年后,当她痊愈归来后,却发现家乡已经面目全非,原本无根的游牧部落变成了拘束的小社区,她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游离于家庭和当地文化的陌生人。
       维多利亚嫁给了镇上商店的经理罗伯森,罗伯森不是因纽特人的身份无疑加剧了维多利亚边缘化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孩子越来越倾向于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她的丈夫则干劲十足地想充分利用北极所提供的商业机会,维多利亚的内心倍受折磨,一边是她的祖先和“北方”的群居生活,另一边则是她日益现代化的家庭和“南方”的物质生活。通过维多利亚这个人物,作者巧妙地揭示了文化同化的代价与后果,以及生活变革对人群的情感影响。
       除去以上两部作品,今春另一部引人注目的小说处女作是艾瑞·卡儿的《动物之神》(The God of Animals)。这是一部有关青春期的小说,十二岁的艾利丝是一个不合群的女孩。她还是一个婴儿时,母亲便一直卧床不起;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经营自家的牧场上;她美丽的姐姐和一个牛仔私奔了。艾利丝拒绝与父亲的学生,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孩交朋友;同学在附近运河中溺死的事件也在她的内心投下了难以摆脱的阴影;更糟糕的是,她还和几个动机可疑的成年人搅在了一块儿。诚然,艾利丝的经历与多数十几岁的小孩相比有点特殊,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却是每个走过青春期的人都会感受到的:爱也会带来伤害,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事实有时是残酷的。尽管评论家们认为该书多少有点“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意味,但仔细想来,这或许是青春期逃不开的必然色彩。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3.25—5.20),北半球的天气变得越来越热,《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图书的榜单也随节节升高的气温变得热闹起来。春季新书大量上市后,除去几本类似《玛利与我》、《我觉得脖子不舒服》这样经久不衰的老书,冬季上榜的图书已经基本退出竞争,上榜新书则是题材多样,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格局。
       1.《爱因斯坦》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By Walter Isaacson
       Simon & Schuster, 2007年4月
       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隔着大洋,中国的读者基本也都在孩提时代读过这位科学家的各类小故事。然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单纯作为一个人,我们却对他所知甚少,有限的讯息让我们无法清晰而准确地描绘出他作为丈夫、父亲和朋友的形象。沃特·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是第一本基于爱因斯坦大量的个人书信写成的传记,此前这些珍贵的书信一直被封存着,没有向大众公开。这本篇幅长达704页的巨作,首次向世人全面的展示了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不仅包括了他为人们熟悉的科学发现,还包括了他此前显为人知的爱情生活。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传记,你几乎可以在里面找到一切你想知道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更可以校验过去读过故事的真实性——比如很多文章都曾提到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不佳,这其实就是一个错误。实际情况是,爱因斯坦从小便数学很好,因为他很善于在脑中将方程式图像化。
       该书的作者沃特本身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当今美国最受推崇的传记作家之一,之前出版的传记《本杰明·弗兰克林》和《基辛格》都是既叫好又叫座!此次为了写好爱因斯坦,他专门请了一些物理学家朋友指导他物理,帮他校对稿子,以避免错误;还特地花时间学习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张量演算(tensor calculus)。花了如此多的心思,也难怪此书初上榜便冲上第一。相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会在榜上名列前茅。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2.《医生们是怎么想的》
       How Doctors Think
       By Jerome Groopma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7年3月
       该书的作者杰罗米是哈佛医学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也是常给《纽约客》写稿的作家,所以这算是一本业内人士像大众“无私”地揭示显为人知的行业内情的书。书名本身就很容易吸引人购买,因为我们中的多数人都相信有一天我们自己的生命可能会取决于某个医生的判断。我们每个人都看过病,医生工作的过程对外行来说常常像一个迷——医学因此具有了某些戏剧性的成分。
       有数据显示,平均在十八秒内,内科医生便会打断病人对自己症状的陈述。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很多医生就能做出可靠的诊断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这种方式做出的决定,经常是正确的,但是在某些重要的关头,医生也可能出错——一旦出错,后果就是灾难性的。杰罗米在书中探究了医生为什么会犯错,以及作为病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医生交流,如何帮助医生避免武断地做决定等一系列可能影响到我们最终健康的技巧。这是第一本详细地描述了错误诊断的各种迹象的书,也首次提醒人们注意到:新的医疗技术有时也可能会妨碍准确的诊断。它还指导读者向医生发问,因为事实表明,一些直接、聪明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捉对路”。
       杰罗米还在书中记录了许多他对其他优秀医生的采访,并现身说法,讲述了他本人作为医生和病人的经历——作为医生,他也犯过一些书中提到的错误;作为病人,他的医生所做出的错误诊断更是让他饱尝了切肤之痛。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看的书,它修正了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个错误观念,即诊断是医生一个人的事情——其实,正确的诊断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3.《动物,蔬菜,奇迹》
       Animal, Vegetable, Miracle
       By Barbara Kingsolver, Camille Kingsolver, Steven L. Hopp
       HarperCollins,2007年5月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记录了作者一家人一年内在食物方面的“大冒险”。一切都缘起于一个突发奇想:一家人决定远离城市的无趣生活,搬到位于弗吉尼亚的小农场上去生活,并在一年内只靠当地或自家农场上出产的食物过活——这意味着完全不吃零食、不吃加工过的食品,甚至不吃产自暖房的黄瓜。除了橄榄油、谷物和调料,他们只吃简单的当季食品。这样的计划实践起来远比听起来还要困难,但作者一家却做到了。
       如此生活一年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他们摄取的食物本身,还包括他们对食物的理解。按作者的说法,由于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人工技术,大部分北美人已经对“当季食物”丧失了概念——大家只知道吃蔬菜,却不管它们是如何种出来的。当超市里的西瓜个头跟学步的小孩差不多大时,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感到担忧,而不是高兴。说到底,这其实还是一本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的书,其表达的理念并无多少独到之处,但作者一家人在一年内所实践的计划本身倒是颇具新意,整段经历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后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