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书潮
作者:佚名

《译文》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博客书的面孔
       在这个网络时代,博客书成了人们话题,国内《老徐的博客》、《潘石屹的博客》、《勃克郑渊洁》等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国外也同样形势大好,甚至出现了“博客书”的新造词blook,即“书”(book)与“博客”(blog)的合成,那么blooker顾名思义就是“博客书作者”。世界上首个博客书奖“鲁鲁博客书奖”(Lulu Blooker Prize)即以此命名。且让我们来看看目前一些国外博客书的面孔。
       销路最好的博客书莫过于《巴格达在燃烧》(Baghdad Burning : Girl Blog from Iraq)。这部闻名遐尔的作品由年仅24岁伊拉克女作家“河弯”连续三年在其博客上连载而成。和大多数伊拉克人一样,“河弯”抱着愤怒的心情控诉日复一日的暴力和流血事件,但她对政治却持客观平和的态度,只有生活的细节,从指尖流向互联网,向全世界实时展示了这个国家遭受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反思。 此书已经获05年度的尤利西斯报告文学奖(The Letter Ulysses Award)。
       博客的一大优点是为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上月荣获鲁鲁博客书奖冠军的是《朱丽和朱丽娅:365天,524个食谱,1间小厨房》(Julie and Julia: 365 Days, 524 Recipes, 1 Tiny Apartment Kitchen)。逝世不久的朱丽娅曾写过一本法国烹饪方面的书,而纽约人朱丽·鲍威尔(Julie Powell)无意中发现此书后,萌生了要把其中所有菜谱尝试一遍的想法。为此她花费一年时间,并写成博客与网友分享做菜心得。既品尝自家菜肴,又博客出书,鲍威尔可谓名利双收。她认为,和读者的交流大大促进她对写作的兴趣,而此书迄今也已销出10万多册。
       博客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实时反映情况,在某些极为吸引眼球的社会焦点上,比起事后搜集材料而成书的作品,读者也许更爱看类似新闻报道的博客。这方面,最奇特的博客书莫过于《冷血杀手》(Stone Cold Guilty: The People V. Scott Lee Peterson)。该书的主人公司考特·彼得森是美国轰动一时的杀妻案主角,该案在审判时甚至临时改换地点,免得被媒体过度报道而影响陪审团,并且在当年就改编成电影《与杀手共枕》。尽管如此,仍然很少有人知道该案件的内幕,直到洛瑞塔·迪龙(Loretta Dillon)的《冷血杀手》出世。迪龙是俄亥俄州的音乐家和随笔作家,她经过广泛调查、旁听审理,在自家博客上发表这桩案子的详细经过,在一年内,博客点击数高达60万。此书囊括了案件有关的事实和分析,法律诉讼。社论、个人评论、对媒体误导的看法,并且还和同时发生的一桩新婚夫妇谋杀案相比较。有人认为,关于真实案件的书,《冷血杀手》可说是前无古人。
       随着网络小说的繁荣,在博客上连载小说也成为不少网络写手的选择。首届博客书小说奖颁给了美国女作家切瑞·普瑞斯特(Cherie Priest)的《二十四只黑鸟》(Four and Twenty Blackbirds)。最早,该书是在她个人博客上连载,后被书探发掘并出版;去年10月,这本书又出了修订增容版,而续集《王国之翼》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出版;甚至三部曲的第三部《非肉非羽》也已经排到了2007年。《二十四只黑鸟》取材于拉克瑞所著的同名哥特式小说,“将二十四只黑鸟揉入馅饼,馅饼一打开,黑鸟就开始歌唱……”。而普瑞斯特书中描述了一个从小有通灵能力的年轻女子穿越时空、四处走访她的身世,里面充斥了超自然的鬼魂、骷髅和神秘恐怖气氛。
       国外博客书不同于国内的一大特点是涵盖面广,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笔者实难相信一个反映工业发展的博客也能成书,这就是赖尔·伊斯第尔(Lyle Estill)的《生化柴油能源》(Biodiesel Power : The Passion, the Peopl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Next Renewable Fuel)。生化柴油作为重要的新型替代能源,近年来在美国每年都以500万加仑的生产速度递增,至2005年,已有上百万美元投入生化柴油生产。伊斯第尔就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家生化柴油公司的副总裁,日常工作之外,多年维持着一个能源博客的运行,因为他在生物柴油发展和环保理论方面的贡献,已经获得不少荣誉奖项。《生物柴油能源》可说是这个新兴工业的编年史,向读者展示了生物柴油方方面面及其发展前景。
       春夏之交,《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终于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换血运动。前三名中出现了揭露棒球界丑闻的《阴影游戏》,反映美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美国神权》,配合国家地理频道大制作的《犹大福音》,以及已经两度将老牌冠军《玛利和我》挤下榜首的《别让黑婆子摘下她的耳环》,可谓众彩纷呈,摆出国民阅读的盛宴。
       
       1.《别让黑婆子摘下她的耳环》
       Don’t Make a Black Woman Take off Her Earrings: Madea’s Uninhibited Commentaries on Love and Life
       By Tyler Perry
       Riverhead,2006年4月
       国内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大概会觉得新鲜,但是黑婆子玛蒂在美国可是家喻户晓。2005年,新人导演泰勒·佩里以一部《疯黑婆日记》在好莱坞横空出世,夺取票房榜首的佳绩,今年年初,又以《玛蒂的家人重逢》再度横扫影院。玛蒂正是这两部姐妹片的女主角,在片中,是一个精明活跃的老祖母形象。
       看过电影的读者也许更关心玛蒂的八卦。此书一开始,玛蒂就透露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她后来过人的智慧“打下基础”。她告诉我们,她的妈妈有时候会出去做皮肉生意,她还有一大帮子都叫约翰逊的叔叔,她爸爸则在木材厂工作被木头砸中脑袋后,得了抑郁症。
       此书因电影而成,但又并非一般的电影书可比,它不是电影故事的描述或者幕后花絮的拼贴,而是记录了玛蒂对于生活以及天地万物的哲理思考,内容涉及爱情、婚姻、宗教、育儿、健身美容、公关社交等等。玛蒂口才过人,有话直说,但她拉扯家常的背后,是信仰和宽恕的力量。她的生活建议常常反其道而行,比如她建议家长们不要当孩子的朋友,而要当好他们的父母,要“让孩子尊重家长”。作为一个大家庭的老一辈,玛蒂还有一套老人经:别把你自己当老年青;要享受活着的每一天;皱纹啦,眼袋啦,都是生活中学到的东西,不必回避它们。
       涉足多个领域(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的佩里很有自信地宣称,每个美国人都用得着这本书。确实,他“导而优则作”的处女作一炮打响,《别让黑婆子摘下她的耳环》刚上架就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2.《犹大福音》
       The Gospel of Judas
       By Bart D. Ehrman, Rodolphe Kasser, Marvin Meyer, and Gregor Wurst
       National Geographic,2006年4月
       自从《达·芬奇密码》走红后,似乎满世界的人都想发表关于耶稣和基督教的另类观点。最近的这本《犹大福音》则不同,它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史料,而不是忙于赶形势捞一把的跟风书之一。
       该书最早出现于公元300年左右,用古埃及语写成,涉及的历史则在公元150之前。它最为震撼人心之处在于提出了对犹大的不同见解。认为犹大并非耶稣的叛徒,他的背叛行为乃是出自耶稣授意,目的是为了完成使命拯救人类。此书还假设,犹大应该是耶稣十二个门徒中最为忠诚可信的一名。如此说来,犹大倒可能是个忍辱负重的悲剧式英雄,而耶稣的十字架受刑也是其计划中的一环……
       其实这样的观点早有人提出,基督教史上,关于犹大的真相就众说纷纭。但《犹大福音》拿出了一份31页的古莎草纸手稿,且经多家顶级学术机构用先进科学手段鉴定真伪,仅手稿的辨认复原过程,就花费了五年以上,其可信程度毋庸置疑。手稿本身的故事也很传奇,和《多马福音》类似,它也是在一个埃及的山洞里被发现,后被买卖、偷窃多次,即使只作为文物存在,也价值连城。《犹大福音》出版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了一档同名节目,以其精细的制作给此书轰轰烈烈地作了一回宣传。该书上榜后几乎一直保持中上的排名。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3.《不挑食的困境》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By Michael Pollan
       The Penguin Press HC,2006年4月
       没东西吃当然糟糕,但选择太多也未必是好事,“当你能吃自然界提供的任何东西时,不挑食的困境就决定了你的取食必然引发焦虑。”《不挑食的困境》一开始就说,我们所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和自然界最深刻的交流。对此,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米歇尔·坡兰是有感而发,他说,财富和稳定感的缺乏,已经培育了一个世纪的食品文化,造成美国人的饮食功能障碍。他诊断出了一种“国民餐饮紊乱症”,并且探究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此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当今世界三种主要的食物链:工业食物链、有机食物链和捕食者/采集者食物链。坡兰对现代工业的食品制造深恶痛绝,因为这让人们远离了食物的来源。他举的例子发人深省:玉米已经成为多种牲畜的饲料原材料,从鸡猪牛羊到罗非鱼甚至是马哈鱼,无不用玉米喂养。其结果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煎蛋、牛奶都来自玉米。因此看似多样性的食谱,实则却像麦当劳的快餐一样,正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单调。
       坡兰还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开着一辆老式的收割机,在野外猎杀野猪并把它做成美餐。从亲手获取原始材料到端出桌上餐,无疑是在和现代饮食方式宣战,这种田园风情也自然受到大量读者的欢迎。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