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生活]博客盛行的年代
作者:包慧怡

《译文》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个人人举着意义的旗帜狂飙突进的年代。对意义的膜拜像是越搓越大的饭团,大有要把我们噎死在自家餐桌边之势。物极必反,对意义的审美疲劳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我们对形式主义的痴迷——对那些没要紧的东西的痴迷——博客,讲白了,只是其中之一。
       说博客形式主义似乎委屈了它。的确,初写博客的人,多数是把它当作自留地一般悉心浇灌、苦心经营的。他们都是些自恋的人。这种自恋有时非常美好,表面的凌乱琐碎下衬着厚厚实实的认真——对生活、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几近强迫性的认真。他们舍不得意识之湖荡起的每一轮新的涟漪,舍不得世界投映在视网膜上的每一种新奇的色泽。他们需要记号,需要指向过去的路标,让他们可以在某个意外闲适起来的黄昏分门别类地咀嚼回忆。他们击键、剪裁、拼贴,把时间做成一张张或随意或精致的书签。他们所乐此不疲的是这个审视、反刍、然后展览的过程。展览——这是日志(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weblog)不同于日记的地方,这也解释了短短三年内中国博客人数飚升至千万的奇观——博客,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恣意和唯美地满足了每个人自曝的欲望。
       自曝欲人人都有,自曝——艺术地自曝并且得到关注——这种机会却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确,我们需要目光,哪怕我们并不自觉。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把人按照各自寻求的目光分为四类,这是种仅适用于小说的形而上。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而言,这样清晰的分类从来不存在。我们在乎周围人或轻慢或褒扬的目光,在乎凌驾于行动之上的另一个自己冷冷审视的目光,我们还在乎假想的目光——很少有人承认这最后一种目光的价值,也很少有人真正不需要它。我们籍他人的眼睛审视自己制作的那些记号,过去熟悉的一切便都笼上了一层崭新的珍珠色泽,在陌生的日照下泛着神秘的光。博客的艺术便是这样一种意淫的艺术——一种看风景的姿势,一种叫人上瘾的自我解析的态度——谁又能对自己腻烦呢?和自己理论、打架、诡辩、剖析,这正是我们最不厌其烦的一件事。博客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营造着没有对手的竞技场,铺上考究的地毡,燃起魅人的线香,周围用光纤修筑起不限容量的看场。
       这种看场往往带几分神秘味道。网海浩淼,对言语权的保障与对言语责任的担当从来不成正比,自曝的同时人人都得准备好面对冷言、谬见乃至无知的叫嚣。好在目光之于资深博客人,其位置早已从九重水晶天跌落,我写我的,我意淫我的,任尔嚎去。有这份心地的人便进入了下一个境界,纯粹为己而“博”的境界。世事繁密,我且拨开了看些;人情寒沍,我且立稳了啜些。操琴不必独坐幽篁,吟辞不必载酒西山,独对着荧屏一方,纵然身圄这网络时代的镜花水月,我自收拾诗料,一样可以有卷舒自如的好文章。
       另一方面,为己而博固然潇洒,却也容易让人陷入个人主义的拖泥带水或是躁狂。我见过各式各样肉麻的博客,它们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令人寒毛直立,唯一的共同点则是无人问津。这类博客一不重内容,二不事文字,一味沉溺于感伤主义的蜜酿,让人暗自揣测这又是哪位时髦人士的一时兴起之作,并一眼预测出其自博自灭的结局。如此博客,不博也罢。时下不兴言简意赅,愣头愣脑一双音节词添个前缀后缀就身价百增,特别深沉,因此暂时为这类博客“赘”上“垃圾”二字。
       当然,鉴定他人的博客或许是件很自负的事。许多人开张博客的动机往往是偶然又随性的,对于生活中的感悟和精神世界的波动,有则博之,无则略过,这无疑是对待博客,对待一切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最佳态度。
       人未必如其文,人更不必如其博,然而博客这块三棱镜多多少少还是折射着主人的情趣和生活态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即打开一个新的博客时,往往像是无意中闯入了别人的房间,房间里充斥和散落着主人生活的残片。有的博客是书房,有的是相册,有的是音像店,有的好似个人的才艺展示厅,分类细致,五花八门,叫人目眩。然而多数博客却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房间,盛着失意,盛着思索,盛着各式各样日子的痕迹。有一阵子我热衷于摄下每天的早餐做成图片博客,觉得那些卷着焦边金灿灿的荷包蛋或是皮削了一半往下滴着自来水的苹果代表了某种无措,某种暖人心扉的东西,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以一种不可知的、任性的方式击中自己。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潜伏着一些莫名,一种要将平凡的细节符号化的拗执,博客纵容着这种孩子气,同时又不使我们的拗执显得可笑。
       博客的另一大功能在于它的修缮作用。人总在有意无意间籍文字修补着自己的形象——人人如此,不一样的只是程度而已。我们不必指望在博客中品读出不设防的人。博客是人的艺术——造人的艺术,只要最后的艺术品——这经过了百般的揉搓、摔打、雕琢终于塑成的人足够动人就行了。我们本不指望窥见那十指沾泥的工匠,我们早已放弃了那种指望,如同我们早放弃了对各种汪洋辟阖的自传体作品的信仰。隔纱窥人,美的不是纱也不是人,是纱中人。彻头彻脑地扭曲和重塑自己面貌的是最拙劣的艺人,真正的高人自有一样文辞迤俪却又看似浑然天成的本事,一段天然去雕琢的风流,一份远非诞生于单纯头脑的风格上的单纯。读这样的博客,最初的感觉总是平凡又平凡,字里行间却处处淌溢着细碎的动人。你会感慨当下一大批出版物的如火如荼和痴蠢,会感叹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博客人才是真正热爱文字,热爱生活的人。
       有人视博客为交际工具,广结缘,频通信;有人视博客为职场备案,勤整理,深反省;有人视博客为弄墨圃地,今晨文为情声,明晌为文造情;有人视博客为第二生命,一日不博,心痒难定。说到底,博客还是个没要紧的东西。所谓我博故我在,终究不过是懒于思索又深恐自己懒于思索(或者说,深恐被认为懒于思索)的人用来鞭笞自己的形式主义。各路高人看客大可各遂所愿,按需偷窥,其实,这也是网络时代最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