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闻话
作者:夏 青

《译文》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Memoir is a personal history. By definition, it is highly personal.
       ——A Statement Issued by Random House Inc.
       回忆录是一部个人历史。回忆,本来就是相当私人化的事情。
       ——兰登书屋的一份声明
       美国作家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的回忆录《岁月如沙》(A Million Little Pieces),最近在美国书市大卖。但是没有想到,有人据他的回忆录进行了调查,发现回忆录里所记载的很多事情,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一场“回忆录到底可不可以虚构”的争议由此引发。
       事情可以从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推荐谈起。去年10月的一档节目中,美国头号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声泪俱下,描述了自己如何被这本书感动,以至于深夜难以入眠。奥普拉的巨大影响力使这本书一夜间窜上了非虚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的宝座。去年最后两个月的疯狂销售,使该书整年的销售量高达177万,成为除《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之外,卖出最多的图书。
       今年年初,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以调查报告出名的网站,“烟雾弹”(The Smoking Gun),公布了一个为时六周的调查结果,宣布《岁月如沙》所描述的诸多情节,要么是被作者无限夸大,要么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弗雷的回忆录描述了他,一个积重难返的酗酒者和吸毒者,如何在戒酒、戒毒中心进进出出,并和警察屡屡发生冲突,数度被关押的痛苦挣扎之经历。但“烟雾弹”宣称,书中所描述的作者本人和警察的冲突,完全被夸大了。更令人吃惊的是,书中数个章节所描述的事情,根本无据可查,应该是作者的完全虚构。
       调查报告一出,各界哗然。
       就出版界而言,许多出版界人士表示出现这样的状况情有可原。兰登书屋在实情被披露的第二天,发表了一份声明:“回忆录是一部个人历史。回忆,本来就是相当私人化的事情……弗雷先生的回忆录是他对过去的回忆。他用他的方式讲述了他记忆中的事件,和他人无关。”
       “虽然现在有人指责他的描述不正确,但这改变不了阅读此书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启发,”声明进一步指出。“作为一家出版社,我们并不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回忆录所描述事件的客观性进行周详的调查。”
       声援兰登书屋的出版界人士也不在少数。他们说既然是回忆录,那就等于已经告诉了读者,将要读到的是个人的回忆。既然纯粹是个人对事件的描述,那就不需要保证是客观公正的。
       但反对的声音指出,既然这本书属于非虚构类图书,那么从本质而言书本所记载的就不应该是虚构的。更有专门从事传记研究的学者说,回忆录最关键的一个要素是事件的真实性。回忆录之所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文学品种,就是因为回忆录如实记载了人们所经历过的事情,以及人们在经历这些事情时所引发的感情历程。这些真实的记录,使得它比虚构小说来得更具震撼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
       在这场争论中,出版界也普遍承认,图书出版行业确实没有核查回忆录真实性的传统。而最近几年来,回忆录日益盛行,很多回忆录其实一直处于一个灰色的地带,成为纪实文学和虚构小说的一个中间产物。这样的争议,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几年前,美国爱尔兰裔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安吉拉的灰烬》出版后,他的家乡人民,也就是爱尔兰第三大城市莱姆林(Limerick)的不少居民,就很是不爽。有人甚至试图把麦考特告上法庭,因为他们觉得麦考特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渲染夸大了莱姆林的贫穷和肮脏,使城市形象蒙上了污点。
       在真实性这个问题上,书商和媒体机构的立场显然是不同的。过去几年中,客观性调查已经数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共和》杂志,《纽约时报》和CBS电视广播网都因为被查出刊载不实调查而蒙羞,不得不立即开展内部调查,最后都是以解雇记者,发表道歉声明来挽回影响。
       在《岁月如沙》的读者中,也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在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网站上,有的读者留言表示了愤怒,而有的读者则坚决捍卫。
       不过,这其中最失策的可能是弗雷本人。糟糕的是, 在调查报告出笼前,弗雷屡次在访谈中强调了他回忆录的真实性。“我真的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告诉人们他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而现在看起来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一个读者在网站上留言道,“其实不管是真的假的,我还是会一样喜欢这本书的。”
       弗雷本人在个人网页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模棱两可的话:“让仇恨的人仇恨去吧,让怀疑的人怀疑去吧,我还是我,我的书还是我的书。我是不会对那些胡说八道做出任何反驳的。”
       So language in art remains a highly ambiguous transaction, a quicksand, a trampoline, a frozen pool which might give way under you, the author, at any time.
       —— Harold Pinter
       艺术中的语言是相当含糊的,好像一堆流沙,好像一个蹦床,好像一尺冰冻的池水,湖面的冰随时可能破裂,让作者陷进去。
       —— 哈罗德·品特
       12月底, 由于病重,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通过录像带在瑞典皇家学院做了演讲。录像中的品特坐在轮椅上,膝盖上盖着厚厚的毯子,因食道癌而略显低沉沙哑的发音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激情。
       品特的演讲从文学谈起,讲述了他对于真实与虚假,对与错的观点。他说作为一个公民,他需要知道事情的真实与虚假;但作为一个作者,他觉得一件事情未必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它可以同时是对的,也是错的,特别是在戏剧作品中,因为艺术的语言都是含糊的。
       但整个演讲更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他借这个机会所表达的政治观点。他声称:“美国的罪行是系统、持久、堕落和冷酷的,但很少有人真正讨论过它们。”品特还戏仿布什惯用的伎俩,将他挖苦了一番,“上帝是善的,上帝是伟大的;我的上帝是善的,本·拉登的上帝是恶的;萨达姆的上帝是恶的,除非他没有上帝,他是一个野蛮人,我们不是野蛮人。”有评论家认为演讲充满了贝克特戏剧的荒诞味道。
       I had zero strategy about how this would play in the marketplace. It really was one of those stories told from the heart.
        —— John Grogan
       我完全没有想过市场的问题。这完全是那种发自肺腑的故事。
       —— 约翰·格罗干
       去年美国书市冒出了一本令人没有想到的热销书。就连热销书的作者,美国费城一家报社的专栏作者约翰·格罗干(John Grogan),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的书怎么一下子就走红了。在这本名叫《马利与我:世界头号烂狗的生活与爱》(Marley and Me Life and Love with the World"s Worst Dog)的书中,格罗干回忆了家中收养的宠物狗,淘气的黄色拉布拉多猎犬马利的故事。此书2005年10月出版时,首印5万册,不想没到两个礼拜,便疯狂加印到了40万册。发自肺腑的故事果然不同,令天下动容。
       Hearing about what Starling does is as good as seeing it.
        —— Adrian Searle
       听过斯塔林对于作品的阐释,就不一定要去看他的作品了。
       ——《卫报》艺术批评家艾得里安·西尔来
       西蒙·斯塔林是2005年英国艺术大奖特纳奖的获奖者。对他来说,创造作品的过程,要胜过作品最终所产生的美学上的意义。
       斯塔林的获奖作品源自艺术家在莱茵河旅行时进入了一个棚屋,与棚屋所有者的聊天给了他创作灵感,把棚屋的木板做成一条船。没人怀疑破船棚背后隐藏着一个迷人的故事,但观众在画廊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破船棚。难怪艺术评论家西尔来发出这样的批评:作品不能直接带来任何感觉,直到你告诉观众这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