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闻话
作者:夏 青

《译文》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A thing that interests me a lot is collisions of culture. I find I"ve been writing about that more and more, and this book tries to show how ver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to take cognizance of each oth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s happening in their own neck of the woods.
        ——Salman Rushdie
       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文化的冲突。我发现自己正越来越多地涉及这一题材,而这本书要说的是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必须认识到有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这样才能理解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
       ——萨尔曼·拉什迪
       尽管国内从来没有翻译出版过他的书,但拉什迪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1989年,他因出版《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而触怒了伊斯兰教会,前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布追杀令,悬赏300万美金,闹得满世界风风雨雨。拉什迪逃亡了十年,其间《撒旦诗篇》的日语翻译者被杀,其他几个语种的翻译者也遭到种种身体伤害,倒是拉什迪在国际笔会的鼎力相助下,安然无恙。
       在长期的流浪和隐匿之后,拉什迪终于重见天光,不用走到哪里都被一大群保镖所包围。他演讲,出书,旅行,担任国际笔会的主席,总之没有闲着。最近,他推出了一本新书,名为《小丑沙利马尔》(Shalimar the Clown),受到了国际文坛的高度关注。全书共416页,对于喜欢长篇大论的拉什迪来说,这只是一部标准长度的长篇小说而已。
       小说开篇于1991年的美国城市洛杉矶。一个名叫马克西米廉·奥弗勒斯的社会名流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杀死在他的私生女印迪亚的家门口。杀人者就是他的克什米尔人司机。
       这位司机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自称叫小丑沙利马尔。被杀者奥弗勒斯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抵抗运动英雄,有着惊人的智力而且极富个性魅力。由于他曾经担任过美国驻印度大使,后来还成为美国反恐怖机构的首脑,所以这次刺杀事件最初被人们认为是一桩政治事件。但是,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出于个人情感原因而发生的谋杀行为。
       这个故事中主要有四个人物:奥弗勒斯、他的谋杀者、他的女儿,以及一个和他们有关系的女人,整个故事就由这个女人叙述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算太复杂,爱与背叛的故事,被拉什迪演绎出了新的蕴涵:文化与文化的冲突,文明与文明的碰撞。有评论家指出,拉什迪的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在个人的层面上如何产生发展的。通过个人的经历,讲述并剖析人是怎样一步一步被某种特定的精神力量所把持,所掌控,成为极其危险的狂热极端分子。通过对人性的挖掘,拉什迪揭示了狂热的本质,以及这种狂热如何让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变得危险异常。
       在和《洛杉矶时报》的记者聊起这本书写作的灵感是,拉什迪说主要有两个诱因。一个是小说开场时的那幕谋杀案现场,另一个是他曾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遇到过的一个走江湖的马戏班子。“不知怎么,我突然想到,那个来自克什米尔的谋杀者可能就是来自那个村庄。就这样,我可以把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给联系起来。”
       但有了这样两个粗略构思的拉什迪并没有马上进入这本书的写作状态,直到9·11恐怖事件的发生。“9·11事件让我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是互相关联的。”拉什迪意识到,以前的小说布局不够开阔。他必须拓展小说的背景和布局,也就是把小说放到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读者才能看到世界是由各种文明组成的,文明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所以小丑沙里马尔的故事,跨越了几个大洲,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碰撞的克什米尔地区到欧洲的法国、英国,再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在故事中,拉什迪向我们表明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然而每一件事情又都是有联系的。拉什迪的目光好像扫过了整个世界,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行。
       除了构思的宏大外,拉什迪的叙述能力也得到了好评。评论家说他的文本读起来有时候有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最近一起《纽约客》杂志上,对拉什迪的这本新作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他写道:“他的小说如同闪闪发亮的激流,奔涌直前,每一个波浪的顶端都泛着白沫,每一段篇章都奢华而性感,但是整个小说所达到的效果却非常神奇地与之相反。”
       “他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双关语,富有才智的暗示以及各种杜撰的名字,它们不断向读者眨眼,并且反复地从大众文化汲取智慧。通过这些口头的联系和风格化的影响,拉什迪苦心经营的秘密得以继续下去。”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家族,从小就处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包围之中。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人士,拉什迪目前定居纽约。
       I want to be alone.
       ——Greta Garbo
       我想一个人待着。
       ——格丽泰·嘉宝
       在纪念格丽泰·嘉宝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的影迷们都想起了嘉宝这句最著名的台词,“我想一个人待着。”这句台词,嘉宝好像是为自己再说的。1941年,36岁正处于事业巅峰状态的她突然宣布息影,悄然退出好莱坞。此后,其神秘冷漠的性情一直被世人猜测捉摸。
       “其实,大家可能都理解错了,”嘉宝的侄孙子在纪念活动上指出,“她并不神秘。她所想要得只不过是隐私罢了。”
       不过,越是低调如她,公众的好奇心就越是大。9月18日,也就是她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嘉宝故乡的民众在这一天为她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在嘉宝当年出生的公寓楼的门口,她的电影剧照被张贴在楼道入口处。嘉宝曾经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PUB百货公司做过多年店员。这家百年老店挂出了嘉宝当年作为模特为这一百货公司拍摄的帽子广告和她成名后的电影剧照。
       与此同时,瑞典历代名人肖像馆和纽约的北欧中心也正在展出题为“永远的嘉宝”的黑白摄影照片集。尽管嘉宝一生努力回避在媒体出头露面,但她仍然属于世界上被拍摄最多的名人之一。
       It"s about engaging with contemporary culture rather than adopting an aloof view.
       ——Charles Saumarez Smith
       这样做的目的是发展现代艺术,而不是把它孤立起来。
       ——英国国家画廊总监查尔斯·萨马莱兹·史密斯
       用象粪作画的克里斯·欧菲利(Chris Ofili)将于2008~2009年正式进驻英国国家画廊,成为英国国家画廊的常驻艺术家。此举对长期坚持“传统文化精英”路线的国家画廊而言,令人惊讶。
       欧菲利于1998年赢得特纳奖,次年“恶名远扬”——他在一幅圣母画中把圣母画成黑人,用大象粪球来做她的胸部、又在画面上贴满由色情杂志剪下来的私处、臀部等图片,这些行为受到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亚尼的严厉批评,认为其完全亵渎宗教信仰。但欧菲利认为,以象粪为材料,本是其非洲家乡创作圣像的一种传统技法。
       “15年前,国家画廊在人们心中是个完全的绘画艺术中心,但是在泰特现代美术馆2000年开门后,能明显感觉到它正在动摇和威胁到国家画廊的中心位置。”画廊的总监先生补充说明道。
       It"s the only place I"ve worked.
       ——Lisa Dennison
       这是惟一一个我工作过的地方。
       ——莉萨·丹尼森
       经过几个月的物色,具有二十七年历史的古根海姆基金会选出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新一任馆长——莉萨··丹尼森。
       总部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和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四个分馆,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和画廊、美术馆合作举办展览,被誉为顶级艺术类博物馆“连锁公司”。古根海姆的馆长无疑是艺术界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
       那么丹尼森的成功秘诀何在?“我是附着于古根海姆上的,”丹尼森说,“这是惟一一个我工作过的地方。”
       丹尼森是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艺术史硕士,1973年起为古根海姆服务,进入核心管理层是在五年前,担任博物馆展览协调,还担任过包括代理总监在内的很多职务。五十二岁的她将在10月1日到任,从托马斯·克伦斯掌管十七年的古根海姆“帅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