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题]“无望拍摄成功”的《精神病患者》
作者:斯蒂芬.霍贝洛

《译文》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译:禹一奇
       文:[法] 斯蒂芬·霍贝洛(Stephen Robello)
       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业已成为衡量其他惊悚片的标尺。斯蒂芬·霍贝洛从头(《精神病患者》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犯罪故事)至尾(希区柯克强烈要求在开场的演员和摄制人员名单播出之后,调暗舞台灯光,幕布合上三十秒,以增加悬念)亲眼目睹了这部绝妙影片的拍摄全过程。
       ——美国有线新闻网
       导演:阿尔弗雷德遇到的麻烦
       为什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会选择拍摄《精神病患者》?小说作者罗伯特·布洛奇鲜为人知,当他得知这位世界著名导演购买了自己小说的版权时,当然欣喜若狂。但即使是名噪一时的小说家也很难解释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拍摄《精神病患者》的原因。1959年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已经将电影界玩弄于其厚实的股掌之间。几十年来,“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拍的每部电影都可以赚得二十五万美元,自己也赚个盆满钵满。希区柯克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执导的几年,影片也很叫座。1953起,他和他的合作伙伴进驻好莱坞梅尔罗斯大道5555号,即派拉蒙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大楼,专享一套松木装潢的豪华套房。
       在派拉蒙,投资经费低于三百万美元时,希区柯克有权决定从剧本选择、电影编剧、演员组成、电影剪辑到电影宣传的每个环节。影业公司的头头脑脑在《后窗》、《哈里的麻烦》、《知情太多的人》和《眩晕》发片后,完全寄希望于希区柯克能为他们带来高票房收入。无怪乎,派拉蒙的一位主管在给米高梅同行的信中提及,1958年希区柯克拍摄《西北偏北》时,“派拉蒙实际上只是在为他做最后的布景安排。”
       《西北偏北》是一部耗资三百三十万美元的彩色电影,邀请演员加利·格兰特、伊娃·玛丽·桑特、詹姆斯·梅森和芒特·拉什莫尔加盟。欧内斯特·莱曼编写的这个剧本扑朔迷离,融入了间谍、微型胶卷和性爱等元素。除《宾浒》外,1959年这一年里,米高梅对七月上映的《西北偏北》投资最大。暮春时节,希区柯克为影片做最后的准备,它成为希区柯克的粉丝们最钟爱的影片之一。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当时五十九岁的悬念大师感到过去与现在的辉煌即将成为他未来发展的瓶颈。
       希区柯克成功执导了四十六部影片,举办了三届电视节。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走以前的老路。正如希区柯克所说,“为了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 他把故事情节浓缩到一个小范围内(如《救生艇》、《夺魂索》、《后窗》),并集中安排在某一公众场合(如《讹诈》、《三十九级台阶》、英国版和美国版的《知情太多的人》、《海角擒凶》、《海外特派员》)。情节剧安排得跌宕起伏(如《牙买加旅店》和《风流夜合花》),同一个镜头连续拍摄十分钟和三维技术的运用都使舞台表演引人注目(如:《夺魂索》、《电话情杀案》)。他通过对神经症患者(如:《蝴蝶梦》、《深闺疑云》、《美人记》)和精神变态者(如《爱德华大夫》、《心生疑影》、《火车怪客》)的细致刻画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在《史密斯夫妇》中,希区柯克融入了喜剧元素;在《哈里的麻烦》中给中年添上一抹青春期的亮彩;而在《伸冤记》和《眩晕》中,他尝试了记实手法并加入强烈性感的玄学色彩。希区柯克在《维也纳的华尔兹》和《欲海惊魂》中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加入些许非主流音乐。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的节目精彩绝伦,轻而易举地登上“尼尔逊榜单”的前十位。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半开玩笑地对新闻媒体说:“如果让我来拍《灰姑娘》,观众准会期待着尸体在那驾南瓜变的马车里出现。”人们会失望地发现希区柯克已经形成了“固定风格、模仿老作品的套路”。何?恩?斯旺森既是希区柯克的朋友,又是悬念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和艾尔莫?雷纳德的经纪人。他曾经这样评价:“希区柯克从来不一味追求‘特立独行’。他对创作要求严格。”希区柯克的经纪人迈克?卢德梅尔(他的一位长期合作伙伴)强调:“我们为他收集所有可能拍成电影的素材——剧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剪报,但不考虑侦探小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幻小说、超自然力或任何与职业罪犯相关的东西。我们事后很难推测当时在他心中燃起创作灵感的火花是什么,所以为他准备素材这份工作就变得相当有难度。”
       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精神病患者》这部影片。小说讲述了人们在昏暗的办公室工作,在年久失修的汽车旅馆滞留,在破败的房子里长久居住,由此而产生了绝望的生活态度。作者罗伯特·布洛克在回忆导演对故事情节表现出的兴趣时透露,“这看上去就像是拍摄的新起点。他过去采用大屏幕彩色电影,聘请大牌明星,票房收入节节攀升。细节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明白他大大改变了小说改编的风格——与以前拍摄的《间谍末日》、《深闺疑云》和《爱德华大夫》截然不同了。他没必要特地去购买此书的版权,除非他打算使用其中的故事情节。除了《魔女记》的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希区柯克。”
       
       事实上,1959年的时候,除了希区柯克本人,没人能回答“为什么要拍《精神病患者》”这个问题。摄影师伦纳德·索斯与希区柯克合作拍摄了十五部电影,第一部是《火车怪客》。他说:“希区柯克答应为环球公司拍摄一部电影,而《精神病患者》这样的小制作足以兑现他的诺言了。”另一个原因是,导演希区柯克想方设法要制造悬念,从这点来看,布洛克的小说引起他的注意也绝非偶然。同年的早些时候,希区柯克两部影片的流产,使派拉蒙因此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之一是《火烈鸟的羽毛》。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关于珠宝和种族动乱的。导演的初衷是拍成怪异、可笑的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式的惊险片。希区柯克的失误之处在于自己到非洲忙着寻找合适的拍摄场地去了,却把电影剧本的编写工作交给了安格斯·迈克费尔(他曾经是《伸冤记》和《眩晕》的编剧),但他始终没有写出像样的剧本。另一部是根据亨利·塞斯小说改编的喜剧《不准保释法官》。剧本不存在问题。故事讲述了一位机智敏捷的律师为她在地方法院就职的父亲辩护。其父被指控勒死了一名街头拉客的妓女。编剧塞缪尔·泰勒(曾担任《眩晕》的编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就在开拍之际,原定影星奥黛丽·赫本突然宣布自己已经身怀六甲。英国法律那时开始取缔街头妓女——而街头妓女是希区柯克的拍摄原动力,也是增加悬念的润滑剂。他私下里大发牢骚,但在公众场合对自己的失意却显得若无其事。《纽约时报》问及为何没有找到合适的素材时,他回答:“你们报纸报道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奇闻轶事,把我们悬念小说家逼上了绝路。我始终认为我们只有比观众更聪明,才能吊足他们的胃口。而他们在观看电影时,早已是训练有素的侦探了。”
       更让希区柯克头疼的是,他的竞争对手相继踏进了他的地盘,和他争夺拍摄素材。执导《陌生人喜结连理》的威廉·卡斯尔、执导《螺旋梯》的罗伯特·西奥德马克、执导《煤气灯下》的乔治·顾柯、执导《罗娜秘记》和《漩涡》的奥托·普雷明格和其他几十位导演使用各种手腕,都想来分一杯羹。1955年引进的法国大片《魔女记》是较早在艺术剧院巡回演出而大获全胜的非本土影片。更有影评人称赞亨利·乔治·克鲁佐是“法国的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对加利·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亚特等影星提出离谱的片酬、“御用”女主角格蕾丝·凯利辜负众望投向风度翩翩的摩洛哥王子的怀抱等事,都深表遗憾。“影星的薪金已经高得不可理喻了,”这位大导演颇有微词,“为影星安排角色的那一刻,你已经妥协了,因为这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演员阵容……拍电视相对于拍电影来说,演员的选择范围要大得多。至少从表现力的角度看,电视剧中演员的知名度并不十分重要。”
       在圈内,能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放心的合作者寥寥无几,只有三位女性赢得了希区柯克的信任。第一位是佩吉·罗伯逊,影片剪辑道格拉斯·罗伯逊的妻子,从1949年拍摄《风流夜合花》开始担任他的制片助理。此人眼光独到,有时甚至很尖锐;第二位是他自己的妻子艾尔玛·希区柯克;第三位是编剧兼制片人的琼·哈里森。她俩对希区柯克的意图心领神会。“我从来不拍侦探小说,”希区柯克在解释怎样选择素材时经常这样说,“那些东西只不过是搞脑子的难题而已,需要智力而非情感去解决。但观众只对情感有兴趣。我喜欢悬念电影而非惊险电影——那样普通老百姓才会认同。观众不会对侦探产生认同感,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侦探。”
       希区柯克靠罗伯逊为他寻找拍摄题材。有一年,希区柯克办公室收到了两千四百份稿件,但罗伯逊仅仅给他送了其中的三十份。希区柯克时常抱怨:“不在脑海中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我就无法理解小说。结果小说就变成了一幅幅连续的图画。”罗伯逊对于可能拍摄成“典型的非希区柯克影片”的素材给予高度重视。
       
       罗伯逊时刻关注影评人安东尼·布歇个人色彩浓厚的《在逃要犯》专栏。她读过派拉蒙公司的威廉·潘卡德对小说的报道(得出“无望成功拍摄电影”的论断),但她置之不理。即使电影公司的决策层对小说持否定态度,也不能影响她的判断。作为希区柯克的得力助手,罗伯逊深知与怪诞小说名家的经典作品相比,导演更倾向无名小卒的创作。《精神病患者》吸引罗伯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希区柯克在贝尔埃尔贝拉乔大道的家中花了一个周末独自研究小说。两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发生在普通家庭,结尾穿插了易装癖、乱伦和恋尸癖,情节曲折。希区柯克自认为是变态心理学专家,对这些细节十分感兴趣。他说:“吸引我,让我决定将它搬上银幕的一点是浴室谋杀案来得如此突然,好像晴天霹雳。就那么简单。”罗伯特·布洛克补充道:“[希区柯克]曾说,《精神病患者》吸引他,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会引起读者的认同感,他们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他感到重要的是,观众关心的角色被杀死后给观众带来的震惊效果。当然,巧妙地运用易装癖这一因素也很关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鲜有像布洛克那样的小说能唤起希区柯克对反讽的原始感觉。希区柯克说:“我意识到了,世人认为我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幽默感。”
       环球电影公司经纪人内德·布朗为希区柯克购买了该书。有次他透露:“故事以一名女子进退两难开场,一次恐怖的谋杀案之后,场景完全改变了。这使希区柯克为之疯狂。坦率地说,我们都以为他会保留那名女子在浴室被谋杀的情节,然后展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塑造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另一位助理马克·卢德梅尔也为希区柯克寻找恰当素材,他说:“希区柯克需要的往往是一块跳板、一次冲动,甚至是一种关系。他永远只需要原创力。”尽管希区柯克的一些同事大跌眼镜,但据说他要求佩吉·罗伯逊从出版商和书店手中包下该小说所有的版本,以此保留电影《精神病患者》的神秘感。
       1955年,希区柯克开始与其他导演争夺他感兴趣的题材。当年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抢在希区柯克之前购买了悬念小说《已故妇女》的版权,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皮耶尔·布瓦洛和托马斯·纳斯雅克,刚刚被翻译成法语。一怒之下,希区柯克购买了这两位作者的另一部力作《死者归来》。1954年,克鲁佐将《已故妇女》改名为《魔女记》,跌宕起伏的结尾使这部惊悚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观众和影评人都予以认可。1958年,希区柯克将布瓦洛和纳斯雅克合写的作品改编为令人悲伤又难以忘怀的影片《眩晕》,搬上银幕。但大多数影评人和花钱看电影的观众都表示失望。由此,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克鲁佐成了冤家对头。
       尽管希区柯克几乎不承认有声电影或有声电影导演对他的影响,但是他就像珠宝商鉴别珠宝一样仔细研究《魔女记》(由“联合电影机构”引进发行)以及它的宣传策略。克鲁佐和电影摄影师阿曼德·斯拉德采用跳跃式的白描手法拍摄黑白电影《魔女记》。思维敏捷的克里斯蒂娜·德拉萨尔和冷静、粗暴的尼古尔·郝纳之间奇怪的结合注定了情节曲折动人。校长米歇尔·德拉萨尔视钱如命,克里斯蒂娜是他的妻子,尼古尔是学校女教师。这两个女人密谋杀死贪婪的校长。克里斯蒂娜惊魂未定之际,尼古尔已将米歇尔淹死在浴缸里。好管闲事的侦探菲谢询问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剧情由此发生转变。米歇尔重新出现,好像走出坟墓,大声疾呼,要求有人为自己报仇雪恨。
       在污秽的旅店内发生了浴室谋杀案,男孩子差一点在学校游泳池发现了隐匿的尸体——《魔女记》的这些背景自始至终使观众感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影院里尖叫声此起彼伏。法国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告诫人们不要从影片中间开始看。电影院的大门在每回开始播放时关闭,片尾字幕也提醒人们:“不要把观看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朋友,否则就无情地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请考虑他们的利益。谢谢!”1955年11月20日,“联合电影机构”在纽约的艺术影院播映该片时,也采用了在欧洲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包括广告造势和片尾字幕。
       英国电影界上下称悬念电影野蛮而又充满智慧。《纽约时报》的鲍斯利·克罗瑟则提到,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的影评人曾这样写:“如果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称不上当代悬念电影大师,那么谁又有这样的资格呢?诚然,希区柯克的拍摄技术更娴熟;但这位法国导演带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时间控制得如此精确,悬念制造得环环相扣。”难怪希区柯克在得知克鲁佐的《魔女记》获得法国原创最高成就奖——“德吕克”奖时,也无奈地发出“老夫老矣”的感叹。
       《魔女记》上映后不久,希区柯克邀请在该片中扮演侦探的查尔斯·瓦内尔出演《捉贼记》中的一个神秘人物——布特尼。后来希区柯克从他的竞争对手克鲁佐那里挖走了很多演员,而作家们早已称克鲁佐是“法国的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也关注着联合国际影业、美国国际影业、联美影片、英国咸马公司和其他一些电影公司低成本恐怖电影的票房情况。比如影片《恐怖》、《我活埋了他》和《神秘怪尸》投资虽少回报却高,而好莱坞大片竟落得票房惨淡。希区柯克开始询问上至经纪人、电影公司主管下到汽车司机、理发师这样一个问题——大导演执导的一流惊悚片如何才能降低预算,同时又保持高票房呢?其他享有崇高声誉的导演就走过同样的路子:霍华德·霍克的《异界生灵》、查尔斯·劳顿的《猎人的夜晚》和默尔文·勒鲁瓦的《坏种子》。希区柯克的同事早已习惯他这种自娱自乐的提问方式,根本没当回事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希区柯克难得自我反思或自我分析,但他这次认为加利·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亚特出演的电影是“花里胡哨的彩色片”,希区柯克的助手意识到他正在酝酿大动作。
       希区柯克的生活不受外界影响:每天开车去摄影棚讨论剧本、拍摄电影,和妻子共进晚餐,或者抽着进口雪茄与纨绔子弟海阔天空。但即使是富家弟子从伦敦克莱里奇斯饭店套房的窗口观察这个世界,也一定觉察出了潮流的变化。电视新闻更趋直率,欧洲的成人电影从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转变为大胆地将现实搬上银幕。《精神病患者》揭示了在单调乏味的常规工作节奏(如:工作平淡无奇、人际关系淡漠、梦想无法实现、文化滞后)下,人们对一切都司空见惯的心理动态。希区柯克是伦敦东部一位蔬菜水果商贩的儿子,家就安在小摊的楼上。他对这个世界既无比着迷,又万分恐惧。
       六月上旬的一个下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与派拉蒙的老板开会。《后窗》、《捉贼记》和《知情太多的人》等一系列影片的成功上映,使他信心十足地告诉总裁,《精神病患者》将是合同期内他献上的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影片。总裁巴尼·巴拉本和副总裁乔治·威特纳到会时也自信满满。巴拉本从普通职员一步步成为老板。起初他在芝加哥的一个乐队当歌手。1916年,他和合作伙伴萨姆·卡兹开了平价连锁电影院,大赚一笔。巴拉本在秘密组织有过多年贿赂交易的经历,这为他日后进行艰难谈判做了充分的准备。在1958年,很多竞争对手面临倒闭,巴拉本却使派拉蒙获利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是九年来公司收入最高的一年。派拉蒙的效益虽然稳中有升,但就公司经济利益而言,希区柯克拍摄《精神病患者》不是明智的选择。影业公司的流言蜚语谣传希区柯克希望尝试“不同风格”。《伸冤记》(华纳兄弟)、《哈里的麻烦》(派拉蒙)和《眩晕》(派拉蒙)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票房惨淡。
       希区柯克对于“无望拍摄成功”的电影如此痴迷,使得巴拉本、威特纳和派拉蒙的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管理陷于瘫痪。他们不明白希区柯克为什么钟情于一个用刀杀人的疯婆子,为什么看中一部三流作品。小说作者布洛奇委婉地承认:“他们不太满意。希区柯克的助理制片人赫伯特?科尔曼告诉我,其实派拉蒙根本就不想把它拍成电影。他们不喜欢这个题目,不喜欢这个故事,反正都不喜欢。希区柯克一再坚持,他们回应,‘那好,我们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所以,影片没有运用彩色技术,也没有吉米·斯图亚特、加利·格兰特这样大牌明星的加盟。希区柯克却爽快地说,‘没问题,我自己能行。’”
       希区柯克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面无表情,但很有风度地结束了会议。很多年来,希区柯克在电影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即使像大卫·赛茨尼克这样的大牌制片人也不会轻易反对他的意见。私下里,希区柯克可能会怒发冲冠,但不会持续太久。他与亨利·乔治·克鲁佐以及《魔女记》的过节早已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