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闻话
作者:佚名

《译文》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If someone just wants to show a young boy throwing a stone in Ramallah they will use a digital camera. If they want to shoot a whole story, explaining what is happening there and why the boy is doing it, they will use a Leica. It"s a more intimate tool. With a Leica you can develop your own style, your own handwriting. The fact that we have been linked to reportage across the world is our great strength."
       Spokesman for the firm Leica Camera AG, Gero Furchheim
       “如果有人想要表现一个拉马拉的小男孩在仍石头,他可能会用一个数码相机。如果他想表现一整个故事,向世界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个男孩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会用莱卡相机。这是一个更加私人化的工具。有了一个莱卡,你可以拥有你自己的风格,就好像你自己的笔迹一样。”
       
       莱卡相机公司新闻发言人杰罗·费切海姆
       问题在于:现在还有多少用笔写字的人,还有多少人在乎自己的笔迹呢?
       莱卡相机公司新闻发言人杰罗·费切海姆的这段话,上个月出现在很多报纸的文化版上。按常理,一篇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文章,应该是出现在报纸财经版面上的。但这些关于莱卡相机公司的经营状况的报道,却偏偏都出现在了报纸的文化版面上。
       或许是这个名字太频繁地出现在了近代摄影史上,以至于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它的兴衰,牵动了全球文化人士的神经。
       二十世纪所留给我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一些照片,比如说那个被烧着了,裸体奔跑中的越南小女孩和美国士兵登陆诺曼底,都来自于莱卡相机。二十世纪最出名的摄影师,比如说法国的布列松和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都是莱卡相机的忠诚拥护者。
       还曾有过报道说,美国总统的会见等活动只允许携带莱卡相机的摄影记者进入,而带其他品牌相机的统统拒之门外。因为莱卡相机的快门声音是公认最轻的,轻得让有些摄影发烧友不惜斥巨资买来,只是想听按动快门时美妙的声音。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
       就在莱卡公司仍然迈着精益求精的步伐,推出款款手动对焦精品相机时,周围却已然是另一个世界。数码相机的大行其道,滞后的生产指导以及居高不下的欧元,令莱卡公司在内外夹击之下难以招架。公司公布的财政年报表明,公司上一年度的亏损高达1500多万欧元,公司起码要从股东手头筹集到2200万欧元才能起死回生。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巨额的亏损,德国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汇丰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还缩短了莱卡的还款期限,这将是莱卡公司遭遇到的最严重的财务困难。
       而法国的奢侈品集团,爱马仕和奥地利的考夫曼这两大股东,对于是否提高资金投入,还迟迟未表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莱卡相机的命运就很有可能就此画上休止符了。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德国相机制造业的传奇,莱卡这最后一家举足轻重的企业能生存如此之久,其实已属奇迹。像禄莱(Rollei)、福伦达(Voigtlaeder)、蔡斯(Zeiss)等大牌早就在日本对手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莱卡公司始建于1869年,其前身为光学公司,原致力于显微镜制造。1925年同莱茨相机(其相机品牌即莱卡)携手,成为相机器材厂商的先行者。源自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性格赋予它严谨的风格,历久弥珍。莱卡每台相机都拥有一个单独编号,这个编号从第一台开始至今都是连续的,极具收藏价值,是"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
       莱卡(LEICA)的莱(LEI)取自莱卡公司的创建人爱尔耐斯托·莱茨(ERNSTLEITZ)名字中姓的头三个字母,加上英文相机(CAMERA)中的开首二个字母CA所组成。另一种说法是取自通常以LICA为名的著名35mm取景器的基础。莱茨先生认为在此字中加进一个字母I,读起来更悦耳动听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佳能、尼康和美能达发起攻势时,莱卡公司已在悬崖边缘,幸好当时与瑞士巨商斯密德亨尼(Schmidheiny)家族的合作使之逃脱出来。多年来,莱卡公司坚决反对那些亚洲对手们技术上的"小伎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相机的精确度和使用寿命上。
       
       “数码技术好比电子邮件,不过是一场时尚、一段间奏。”莱卡公司的老总曾经这样对媒体说。"摄影是截然不同的,它回味悠长-也只有它,才能永恒地给你这种享受。"
       不过现在看来,在现实面前,莱卡也不得不向数码技术低头。据报道,莱卡公司已经把它的前途都寄托在五月底即将正式上市的一款产品上,这也将是莱卡相机革命性的一次突破。新上市的相机将有一个可拆除的后背件,使其完成传统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转换。不过,秉承其一贯高价位的传统,这款相机的市场价格为4,600欧元。
       但愿,莱卡的未来不会只停留在人们的珍品收藏柜中。
       "We the judges beca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huge role translators play in making first rate fiction accessible to a global audience."
        ——John Carey, Chair of Judges of Man Booker Prize
       我们评委们如今越来越认识到翻译在把一流文学作品带个全世界读者的过程中所扮演的极其重要角色。”
        ——约翰·凯瑞,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日前,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奖 —— 布克奖宣布为翻译家门设立一个奖金为1.5万镑的特别奖项,以奖励那些把其他文字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介绍给英语读者的翻译家们。第一届得奖人名单将于六月初宣布。
       
       增设翻译奖的决定来自于“布克国际”大奖的评选过程。评委们发现,在17名入围者中,有10名是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写作的作者。这就意味着,评委们所阅读的,其实都是翻译者们的再创作了。而在作者获得6万英镑的奖金时,翻译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于是,评委会决定要把翻译者 ——“国际文学界里默默无闻的英雄门” —— 也纳入评奖的体系。
       "From Kaifeng to New York: 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
       "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这是近日《纽约时报》评论版上最近的一个标题。有意思的是,这个翻译可不是我翻的,《纽约时报》就是这样罕见地用中文标题发表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Nicholas D.Kristof)的评论文章,回顾了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
       克里斯托夫说,美国现在是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纽约是全世界最重要城市,许多美国人认为理所当然。但在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城市却是黄河边上的开封。他说:"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
       
       “公元前2000年世界最重要城市是伊拉克的乌尔(Ur),公元前1500年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或许是埃及的底比斯(Thebes) ......公元1年是罗马,公元500年可能是中国的长安,公元1000年是中国的开封,公元1500年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公元2000年是纽约。公元2500年,以上这些城市可能都榜上无名。”
       
       “One of the things about being an outsider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think of anything to say.”
       —— Philip Ball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不用担心自己说些什么。”
       —— 菲利普·鲍尔
       英国最权威的科普文学奖,“安万特科普图书大奖”的评选结果刚刚揭晓,获奖者为英国记者菲利普·鲍尔。为他获得此项荣誉的书叫做《临界关头 —— 因果是如何相连的》(Critical Mass: How 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是一本探讨人类集体行为和判断过程。
       引号内的是他站在领奖台上简短的得奖感言。他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门外汉,他对自己没有太多的期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什么得奖感言。虽然他如此自谦,但评委会对他的著作评价甚高。“这本书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而且作者的叙述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安万特科普图书奖是由英国皇家学院1988年创立的,自2000年起由生命科学公司万安特赞助。此前获奖者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和已故著名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古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