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地理]美国的布鲁姆斯伯里
作者:刘 雯

《译文》 2005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纽约中央公园沿百老汇大街向南,可以走到麦迪逊广场公园和联合广场公园。在两个公园之间向东就是纽约惟一的一个私立公园--格兰摩西公园(Gramercy Park)。东起第三大道,西至第四大道,南是第二十街,北是第二十一街,这座由四周公寓围合而成的长方形公园仅占据了大约一个街区的范围,城市道路在公寓与公园之间穿过。格兰摩西公园与普通的街心公园看上去并无二致,不同的是公园的所有权归周围公寓中的住户以及宾馆,只有他们持有打开公园铁门的钥匙。除住户和宾馆的客人之外,公众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开放日进入参观。
       1831年,律师塞缪尔·罗格斯买下这块土地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岭和沼泽,野兔出没,人迹罕至。但他相信纽约的发展将会带来城市范围的拓展,认为这是英明的投资决断。他仿照英国的建筑规划样式,围绕一座中心花园,划分了66处房产地块。他承诺每处房产的主人都拥有这座私人花园的使用权。起初,因为这片区域远离市中心,问津者甚乏。到1845年,最初几幢房屋才建造完工,主人是纽约的政治家和名流。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这里逐渐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活动中心。1966年,格兰摩西公园和周围的地段被确定为历史性市区,受到保护。
       
       今天,漫步在这片绿树掩映的街道,观赏着四周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或者驻足公园的精致的铁门前,凝望其中景象,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安闲的气息,仿佛这里与繁华的曼哈顿相距遥远,城市生活的喧嚣悄然隐退。
       这正是塞缪尔·拉格斯的初衷。当初他划出四十二处地块用来建立中心花园时,朋友们怀疑他的眼光,他回答他们的是一句戏言:“为了保证空气的流通”。他认为城市中需要有让人们放松身心的空间。
       这片地区的宁静幽雅逐渐吸引了纽约上流人士。律师和日记作家乔治·坦普雷顿·斯特朗(塞缪尔·罗格斯的女婿)、发明家和商人库珀(库珀联邦学院的创始人)、纽约州长提尔顿、出版商和纽约市长詹姆斯·哈珀、雕刻家奥古斯塔斯·圣·高登、建筑大师斯坦福·怀特、著名舞台演员爱德温·布思、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乐评、小说创作和摄影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卡尔·范文克腾等人先后在此居住。约翰·肯尼迪小时候也曾在此生活过,而西奥多·罗斯福的出生地仅相距一条街区,他的住所现在已成了博物馆。
       
       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地区曾经因为聚集了当时一批精英文人、艺术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而闻名,他们以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画家凡奈莎·贝尔两姐妹的家为中心,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他们恃才傲物,以摒弃传统、引领思想潮流为己任,一时间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道德观和审美趣味,影响甚远。
       格兰摩西公园区的情况何其相似。这里曾经云集了在社会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深刻影响了这个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今天,在此生活或者流连的人们已经故去,后人依然可以遥想当年盛况。纽约的面貌繁复周章,变化无穷,这其中不乏他们的贡献。正是这个原因,他们生活过的这片地区被称为“美国的布鲁姆斯伯里”。
       纽约的发展和城市新贵
       19世纪中期的纽约商业高度发达,海港城市的天然地理位置使它可以利用内陆的丰富资源,迅速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首要贸易中心。纽约的商人比其他地方的同行工作得更投入,时间也更长。外来游客常惊叹于他们的旺盛精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精力充沛的商人们参加聚会如同他们工作一样卖力,每天四点钟工作一结束,他们马上回到家中换上宴会礼服,准备纵情享受生活。
       
       纽约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就这样诞生了。凭借天赋、冒险精神、对成功的渴望和坚韧的毅力,他们抓住机会,获得财富和名望。他们其中的有些人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纽约以及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的长远发展有自己的看法。
       格兰摩西公园的最早住户之一彼特·库珀是以经商发家的,但他同时是个发明家,他的名字与当时多项机械改造和发明联系在一起。当时巴尔的摩与俄亥俄州之间的铁路刚刚兴建,结果英国来的机车不能在弯道上行驶。几次实验后,库珀竟然发明了一台火车发动机!他推动的不仅是他自己在巴尔的摩的铁矿事业,也是整个地区的兴旺。
       
       1854年,他与格兰摩西公园区的两位邻居西瑞斯·菲尔德、塞缪尔·摩斯制定了更有挑战性的计划: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他们已经认识到通讯对商业发展的推动力。他们仔细研究了可行性,筹集资金,开始了这一联接两个大陆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困难重重,在当时被认定是一件绝不可能的事情。历经四年的多次尝试,1958年他们终于获得成功。当维多利亚女王和布坎南总统在电话中互致问候后,狂欢的人群漫过纽约的大街小巷。
       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是有一笔巨大投资,他并不求物质回报。1859年,为了让普通民众有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机会,他创立了库珀联邦学院。学院的开办和运行耗费了他大量财富,而这位一生克己克俭的老人只是简单说道:“我并不认为我是手中财富的主人,我只是在管理一份属于大家所有的资产罢了。”
       
       这座旨在推动科学和艺术知识传播的学院也许是库珀最自豪的投资。他相信自我奋斗,希望下层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学习更快找到自己的机会。在这里,成千上万的人接受了改变他们一生的教育。这里有装备完善的实验室,有宽大的讲演厅。亚伯拉罕·林肯、马克·吐文等都曾踏上这里的讲台,而学生则包括未来的著名雕刻家奥古斯塔斯·圣·高登、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女画家李·克雷斯纳等。
       库珀邀请的演讲者包括一些当时备受争议的人物。著名女权主义者维多利亚·伍德海尔曾在这里发表捍卫自由恋爱和女性权利的讲话,库珀因此大受指责。作为回应,库珀再次邀请她来演讲。还有一次,以言辞大胆著称的无神论者罗伯特·因格索尔在演讲前受到反对者的威胁,库珀亲自陪他走上讲台。
       库珀联邦学院的隔壁便是著名的阿斯特图书馆。1783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从德国来到纽约,在短短十年间,他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纽约最重要的毛皮交易商。在他1848年去世的时候,阿斯特是全美最富有的人。他出资兴建的阿斯特图书馆面向广大的劳动阶层,目的是提供那些胸怀抱负的有才能的年轻人一个自我提高的场所。
       
       著名出版商和政治家詹姆斯·哈帕后来也住在格兰摩西公园区。当年他从学徒起步,于1817年开办了自己的印刷厂。1833年,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几位兄弟的加入,更名为哈帕兄弟出版社。他们相继出版了爱伦·坡的《皮姆历险记》、华盛顿·欧文的《奥利佛·哥尔斯密斯的生活》、萨克雷的《名利场》、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梅尔维尔的《莫比·狄克》、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等。1850年,《哈帕斯》杂志创立,而1867年创办的《哈帕斯芭莎》则是全球第一本时尚杂志,长久以来影响着时装与摄影界的趣味。
       1844年,由于在印刷出版业的杰出表现和对城市发展的贡献,詹姆斯·哈帕被选为纽约市长。在任期间,他认真勤恳,颇有成绩,其中一项竟然是终于把猪从纽约街头彻底赶走。当时的纽约工商业已高度发达,曼哈顿一带建筑宏伟,百老汇大街热闹非凡,但是因为缺乏管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因此很多地方肮脏不堪。哈帕雇佣了300人每日清扫大街,并规定了垃圾的定期收集。
       他更大的政绩是分区设立警察,他们的任务之一是逮捕街头闹事的醉鬼。他还规定所有酒吧周日歇业。这些措施从另一个意义上清理了纽约的市容。
       他卸任后搬到位于格兰摩西公园4号的新住所。这座仿希腊复古风格的建筑被认为是这一带最优美的建筑之一,门前立着两杆他从市长官邸带来的灯。这是他从政经历的唯一纪念物,它们曾经是一种指示灯,告诉市民在夜晚去哪儿寻求市长的庇护和帮助。
       
       格兰摩西公园的艺术生活
       格兰摩西公园16号是“演员俱乐部”,由舞台名演员爱德温·布思(Edwin Booth)于1888年创立。布思出生于英国一个舞台演员世家,他的父亲移居美国后也在舞台闻名,三个儿子都是演员,以爱德温最杰出,特别精于莎士比亚戏剧,特别是《哈姆雷特》的表演。
       19世纪50年代的纽约,人口已接近五十万,娱乐业因此兴旺,纽约与费城都在竞争成为全国的演剧中心。但当时的剧院充斥着闹剧以及歌舞表演,喧闹、做作,观众需要更真实的、也更有艺术感染力的戏剧表演。爱德温·布思的杰出表演征服了观众,评论家认为,迄今以来,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将哈姆雷特的高贵、孤独、神秘、优雅表现得如此充分、自然。
       可是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他的弟弟约翰。约翰·布思是1865年暗杀林肯总统的凶手(后来拒捕自杀),乃是美国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一位人物。这样的悲剧当时重创了爱德温。他了解约翰时常言行冲动,但不知道他会如此疯狂。就在此前不久,他们还曾同台表演。但是约翰的天分显然远逊于兄长,尽管爱德温尽力提携,约翰的舞台明星梦还是破灭了,他试图寻找其他让自己声名不朽的途径。
       
       消息传来,爱德温立刻终止了波士顿的巡演,回到位于十九街的家中。他整日闭门不出,好友的安慰也无法让他振作,他无法面对格兰摩西公园的邻居。塞缪尔·拉格斯、彼特·库珀等许多人都是林肯总统的坚定支持者,曾经为他的再次当选四处奔走,也曾在内战期间出资出力,支持林肯领导的北方军队。
       一年后他复出的首场演出引起喧哗,警察不得不到场维持秩序。令他欣慰的是,当大幕升起,他看到前排就坐的观众中有许多格兰摩西公园的邻居,他们给与他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之后,他自建剧院,赴欧洲巡回演出,并于1888年建立“演员俱乐部”,成为纽约戏剧文艺界人士汇集的地方。他在屋顶的公寓是他终其余生的住所,墙上一幅画像显示他的英俊雄伟。他出生于1833年,逝世于1893年。他的最后一次舞台亮相是1891年在布录仑区音乐剧院演出《哈姆勒特》,虽然已到高龄,他的最后演出获得好评,至今还是被人所乐道。
       爱德温曾经邀请斯坦福·怀特帮助设计“演员俱乐部”。怀特是当时纽约最具声望的建筑家,他本人的住所也座落于格兰摩西公园。
       
       也许再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比19世纪后期的纽约更适合建筑师发展自己的事业了,一切都是如此令人兴奋。靠它显赫的财富和不断的开拓精神,纽约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城市景观,也征服了人们的想像力。城市的规划不断改变,城市的边缘也在不断向外延伸,公共建筑和私人住所大肆兴建,风格美轮美奂。气派的中央车站,宫殿般的百货公司,绵延的公园,高耸的高架铁路,这一切都展现出帝国般的奢华。当时《建筑评论》的一篇文章感叹道:“我们对伟大的梦想总赶不上它实现的速度。”
       这座城市不仅向外发展,也在向上攀升。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不断重新定义着城市的天际线。托马斯·科斯纳在《资本之城》中写道:“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它们就像纪念碑。这些气势磅礴、风格繁复、富有传奇色彩的总部大楼在大楼正面醒目地刻着公司所有者的名字,并且用巨型雕像作装饰,轻而易举地令所有其他事物黯然失色,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资本本身无可比拟的力量。……这些人员密集的高层办公建筑将美国的交通、贸易、资本和通信的命脉集中在曼哈顿的一个拥挤的角落上。”
       即使是市中心的普通房屋,也各有不同的建筑样式,以及显示出精致品位和巴黎风格的装饰符号。在这些别致的房屋中,会客室变成了展览中心,华丽的家具、镀金的镜子、精致的像框、昂贵的艺术品、大理石壁炉、水晶吊灯,处处流光溢彩。
       “从布鲁克林大桥到气派的会客厅到市郊的散步场所,”城市学者戴维·斯科比(David Scobey)写道,纽约的新面貌“证明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改变:战前共和党人的节俭和和企业家的自我节制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崇尚绅士派头和文化等级,崇尚消费主义和物质炫耀。”
       
       斯坦福·怀特的作品包括多处教堂、图书馆等公用建筑,如华盛顿广场拱门、麦迪逊广场花园等,这些都已成为美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而他最有兴趣的是对美国传统建筑的改造。他的设计深受欧洲风格的影响,而纽约的全面发展又刺激了他的想象力,他要把纽约建设成一座“绚丽多姿”的都市。他认为庄重沉稳的赭石大屋已不能与这座生机蓬勃的城市相匹配,他要让这些建筑焕然一新。一位英国记者惊异于眼前的景象:“这些百万富翁似乎要求建筑师造出所有古老欧洲风格的房屋,从拜占庭式到法国最后王朝时期的样式,前提是它必须跟邻居家的房子截然不同。” 但斯坦福·怀特的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大胆的设计,奢华的装饰,艳丽的色彩,对于他,一切禁忌都不存在。
       他自己位于格兰摩西公园的居所更是一个繁华所在。他凿墙开窗,用镜子装饰四壁,并改造了屋顶,让日光可以通过天窗自由透入,而四周陈设着他自欧洲搜集来的昂贵而精致的家具、地毯、绘画和其他艺术品。
       这种外观和内部繁复的装饰性在建筑界评论不一,埃特蒙德爵士精辟地评论道:“我在美国看到一种将各种艺术门类融合的趋势,雕刻家和建筑家合作在我看来是不错的做法。我很高兴见到了约翰·拉·法奇、奥古斯塔斯·圣·高登和斯坦福·怀特合作的作品,他们分别是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
       圣·高登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雕刻家,出身贫寒,先后在库珀联邦学院国家设计学院学习艺术,后又到巴黎和罗马求学,在雕塑和建筑设计方面颇有建树。他对美国艺术最大的贡献,是在雕塑方面摆脱了欧洲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包括亚当纪念碑、彼特·库珀塑像、约翰·罗根塑像等,1897年完成的罗伯特·古特·肖塑像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花了他前后十四年的时间,被誉为“青铜铸就的交响乐”。
       圣·高登与斯坦福·怀特是终生的好友,他们曾多次合作,亚当塑像的底座以及林肯雕像中的总统座椅都是怀特的杰作,而圣·高登的作品也为怀特的建筑锦上添花。他应邀为麦迪逊广场花园顶楼设计了戴安娜女神像,女神单足挺立,纤巧优雅,似乎将搭手中弓箭随风而去。这尊裸像当时引起众多非议,但圣·高登的大胆创作无疑又为麦迪逊广场花园添了亮彩。
       麦迪逊广场花园也许是斯坦福·怀特最得意的作品,但是他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在此死于非命。
       他一生交友无数,私生活放纵不羁,像他的创作一样不受传统约束。他的住所时常笙歌达旦,当时的小报经常报道那些聚会中令人骇异的狂欢行径。他与佛罗里达歌舞组合中伊夫琳·耐斯比特的关系激怒了她的丈夫,百万富翁哈瑞·肖,另一纽约名人。1906年6月25日在麦迪逊广场花园顶层剧院的一次演出中,肖拔枪打死了怀特。其后在法庭审理中,耐斯比特作证丈夫当时心神丧失,肖最终被无罪释放。
       圣·高登当时正受癌症折磨,好友的死讯加重了他的病情,不久后去世。
       
       文艺中心与现实主义的兴起
       国家艺术俱乐部紧邻布思的“演员俱乐部”,圣·高登和斯坦福·怀特都曾是这里的成员,也时常活跃在这里,与其他艺术家热烈讨论。这座宏伟建筑原是前纽约州长塞缪尔·提尔顿的住所。1876年提尔顿竞选总统,在结果揭晓的前夜回到这里。直至半夜,各处传来的消息都说明提尔顿已稳操胜券,但是次日结果是他以一票之差惜败于鲁瑟夫德·海耶斯。这次选举被历史学家称为最受争议的一次总统选举,提尔顿本人称之为“1876年的罪恶事件”。此后他深居简出,潜心于收藏和阅读。在他去世后,这里被改建为国家艺术俱乐部。
       十九世纪末期的纽约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中心,吸引着许多有理想和才华的诗人、小说家。这里有精彩的沙龙聚会,各种艺术俱乐部,以及名人雅士时常光顾的饭店、酒吧、咖啡馆。他们在此谈论最新看过的一出戏,或者为彼此的艺术观点争吵。
       在各种艺术纷争中,理查德·华特森·吉尔德保持了中立。他是当时颇负影响力的杂志《世纪》的总编,人们把他位于格兰摩西公园的居所称为“工作室”,因为这里很快成了年轻艺术家聚会的场所。吉尔德似乎总能理解他们的创作设想,分享他们成功表达自己后的兴奋。他本人是一个传统的浪漫主义者,但是也敏锐地看到代表艺术革新观念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在他的“工作室”里,这两种观点的代表都得到支持,他也尽力调和他们之间的纷争。
       豪威尔斯此时也住在格兰摩西公园。他刚从《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岗位上回到纽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这个庞大喧闹的城市的热爱。他喜欢漫步街头,观察百老汇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或者东十四街的街头表演。这些人物观察都在他1890年出版的小说《新财富的危险》中得到反映,这也是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对这个大都市的真实描写。
       吉尔德对于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的作品总是来者不拒,他认为他们是美国当时最杰出的小说家。但此时的马克·吐温是文坛颇受争议的人物,自诩品位优雅的读者群很难接受他的口语化、充满辛辣讽刺的作品,吉尔德对批评者的回答是“马克·吐温先生是……一个有高尚信仰的人”。但是出于谨慎,他还是删节了《哈克贝里·芬》的部分章节。
       许多给《世纪》写稿的作家都住在格兰摩西地区,但是这里的另一位居民梅尔维尔直到身后才有作品在这家刊物发表。他和家人住在一起,几乎从不与人交往。有一次他难辞友人情面,参加了一个文人聚会,此后再也不肯露面。他生前的最后作品《比利·巴德》在《世纪》发表后,被专家认为是他最杰出的小说。
       
       为了调和作家与读者口味之间的关系,吉尔德做出了许多努力。亨利·詹姆斯曾在《世纪》上连载过几部作品,他的《波士顿人》因为心理描写太多,故事进展太慢遭到读者冷遇,吉尔德不得不写信请他以后写得简洁些。亨利·詹姆斯显然对此耿耿于怀,三十年后他对一位评论家说:“你对《波士顿人》的好评令我感激,当初它在《世纪》面世时遭到了冷遇。……吉尔德先生说他们还从没有发表过这样令读者失望的作品。”
       吉尔德的谨慎还使他拒绝了另外一位格兰摩西住户的作品。1892年,斯蒂芬·克兰完成了《街头女孩麦琪》,小说充满鲜明意象,象征意味浓郁,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作家的才华显而易见,但是吉尔德觉得作品太过“残酷”,有违读者的传统欣赏习惯,因此婉言拒绝。克兰一怒之下,借钱自费出版了小说,但是仅仅卖出两本,甚至已在文坛建立声望的豪威尔斯的推介也无济于事,穷困潦倒的克兰只能用它来生火取暖。
       他的第二部作品《红色勇气勋章》完成于1894年,次年出版后立即获得成功。揭露人生真相、作风大胆的现实主义终于开始取代十九世纪盛行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写作。
       后来吉尔德不再担任《世纪》杂志主编,他的继任罗伯特·约翰森的文学观甚至还要保守,《世纪》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吉尔德曾极力敦促约翰森争取当时崭露头角的伊迪丝·华顿的作品,但是没有效果。
       伊迪丝·华顿在格兰摩西公园的生活并没有给她留下美好回忆。她出生名门,教养良好,但是上层社会的清规戒律、繁琐习俗令她厌倦。她认为这一切掩盖着这些上流人士的冷漠和自私。他们似乎交游广泛,实际上思想封闭,见识狭隘。她在《欢乐之家》、《乡村习俗》、《纯真年代》等作品里描写了纽约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也表现了这种文化和习俗对于人性和真实感情的压制。这对于《世纪》的新当家约翰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伊迪丝·华顿常被人们称为描写纽约生活的风俗作家,但是更真实反映世纪之交纽约社会现实的作家应该是欧·亨利。
       纽约创造了无数工作机会,形成了庞大的一支劳动大军。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底层和大多数,他们的故事也许才是纽约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欧·亨利那些描写小人物的短篇之所以动人的原因。
       他的本名是威廉·西德尼·帕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银行职员。因为账目问题,他被怀疑贪污,却在审判前夕逃往洪都拉斯。在中美洲的旖旎风光中度过一年后,妻子的重病使他不得不回国,随后被判五年监禁。他在狱中极度消沉,只有用写作排遣郁闷。
       1901年他出狱时已经40岁,随后来到纽约。这个喧嚣而生机蓬勃的城市立即吸引了他,让他产生了回家的感觉。他的作品故事曲折,细节生动,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他的取材就是他每天观察的社会底层男女的生活,下层生活区、酒吧都是他喜欢流连的地方。
       纽约给了他成功,给了他安慰,是他唯一感到舒适放松的地方。他是一个喜欢热闹和变动的人,他在格兰摩西公园附近住过,又搬过几次家,但是实际上他的后半生几乎从来没离开过纽约。有一次朋友带他去华盛顿港钓鱼,黄昏时他说:“这地方我最喜欢的是那条通向曼哈顿的铁路。”
       1910年,年轻的画家乔治·贝娄斯搬到了位于东十九街的新居。这里靠近他的恩师罗伯特·亨利的工作室,还有他经常会见朋友的演员俱乐部,而国家艺术俱乐部则是他展出作品的地方。
       乔治·贝娄斯出身于俄亥俄一个家教谨严、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他身上不安的艺术家天分与这样的环境格格不入。他在大学里开始学习绘画,但是直到在纽约艺术学校师从罗伯特·亨利,他才开始真正明白艺术的真谛。
       罗伯特·亨利当时已是著名画家,他的艺术思想影响了整个一代美国艺术家。他鼓励学生摒弃传统,描写真实事物,大胆表现内心感受。他告诉学生“没有什么不能入画的题材”,真正的艺术家要抓住触发灵感的一切事物,表现心灵感动的时刻。他向美国画坛介绍了法国印象派画风,但是他本人更致力于美国艺术流派的形成。他说:“(印象派作品中)金色阳光下的美景对我没有吸引力。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像他们那样用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普通景象,表达独特感受。”
       他位于格兰摩西公园的画室经常高朋满座,周四晚上的聚会更是形成了规律。他的好友和学生以这里为中心,交流他们的艺术观点。因为共同的艺术理想,罗伯特·亨利和阿瑟·戴维斯、欧内斯特·劳森等人被称为“八人画派”。
       在这些聚会上,乔治·贝娄斯深受启发,他的一系列作品,如《海斯特大街》反映了下层民众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生活,而名作《沙克里的斯塔格》则展现了拳击运动中激烈的搏斗和紧张的肌肉中的力度,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作,他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醉人的夜晚,荒凉的早晨
       和乔治·贝娄斯一样,卡尔·范文克腾也出身于西部。他先是在芝加哥的一家报纸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记者,但是他大胆的评论不被那里还相当保守的读者接受。1906年他来到纽约,从此以后,这座城市对他永远保持着“一千零一夜”般的神奇魅力,多年之后,他还是觉得无法完全表达对纽约的感受:“对它的热爱让我不能把它的每个部分分开,单独分析”。
       不久,范文克腾成为《时代》杂志的记者,主要担任音乐评论家理查德·阿尔德里奇的助手。这让他有机会结交当时演艺界的名流,并在专栏文章里发表见解。这些文章机智风趣,表现了他对音乐的强烈爱好和深刻的理解力,并且总是个性鲜明。这与当时流行的学院派的、客观冷静的文风大相径庭,因而给人强烈印象。
       这时另一艺术形式舞蹈吸引了范文克腾。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蹈家安娜·帕夫洛娃来访演出。她优雅的舞姿征服了纽约,范文克腾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她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旋转,然后轻轻落下。她从不会跌倒。有时她好像已超越了重力的吸引。”
       与此同时,伊莎多拉·邓肯也在纽约舞台上成名,并在格兰摩西公园附近开办了一间舞蹈学校。她的舞蹈风格即兴而自由,而线条流畅又奔放热情,受到希腊古典雕刻的影响。她常常穿古希腊式的长衫,赤足表演,这种自由的形式常常令观众迷惑,但在邓肯,这是舞者表达灵魂的最好方式。
       邓肯的个人生活也像她的舞蹈一样奔放,她挑战习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令人迷惑,也让人佩服她的勇气。有一次聚会结束,她突发奇想,要当众裸舞,有些人规避了,但范文克腾和另一些朋友却等到她一曲舞罢,又把她送上前往欧洲演出的客轮。
       范文克腾有许多艺术界的朋友,从来不会寂寞。当他搬到格兰摩西公园的时候,他那装饰艳丽的宽大客厅立即成为这些朋友狂欢的最佳场所。20年代的这些夜晚比白昼更为灿烂,在那些歌舞达旦的日子里,没有人想到萧条时期的逼近,这一切将如一场梦一样消失无影。
       1922年,范文克腾的第一部小说《彼特·威弗》出版,人们很容易在其中找到他那些朋友生活的影子,这满足了人们对于了解这些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明星的渴望。而范文克腾的语言轻快机智,也让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享受。
       这个时候,海明威、斯坦贝克、福克纳的作品已经为人瞩目。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战后价值观迷失的年轻人的困惑,对前途的沉思和忧虑。因此范文克腾的小说被批评为缺乏真实感,远离社会大众。但是范文克腾可以找到的安慰是,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以同样的生活为背景,他们是那些不停旋转的晚会和舞会上的熟人。
       范文克腾有许多黑人朋友,如著名诗人兰斯顿·休斯、女歌手贝希·史密斯等,他与他们交游甚密,也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他的许多文章探讨了黑人艺术对于当代生活的影响,尤其认为爵士和蓝调音乐已成为美国音乐的重要特色。现在评论家一般把他和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认为他功不可没。他1926年的小说《黑人天堂》就描写了哈莱姆一带的艺术生活,是他最严肃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因为他为黑人大胆代言,抗议白人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广大黑人的生活的漠视。
       范文克腾的另一成就是他的摄影事业。这一爱好在随后的大萧条时期竟成了他的谋生手段.他交游如此广泛,有许多机会为他们留影。他的这些人物摄影今天已成为一本宝贵相册,留存了许多活跃在当时的画家、作家、诗人、演员、歌手的风采。
       如果说范文克腾的作品表现了这一时期的人们的乐观情绪和放纵的生活态度,纳撒奈尔·韦斯特小说中的内容与之完全相反。他的作品也许是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绝望失落情绪的最好代言。韦斯特一生仅写过四部小说,然而其中的两部《寂寞芳心小姐》和《蝗虫日》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最好作品,他本人则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最后一位天才。在很长一段时间,读者很难接受他的风格。当时海明威、菲兹杰拉德已经采用了某些现代叙事技巧,而韦斯特则有更明显和强烈的形式实验意识,作品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他的小说内容光怪陆离,满是宗教传说、典故、隐喻、滑稽模仿、梦境,给人感觉一切都是徒劳挣扎,生活本来就是不值得、无意义,遍布荒凉。这对于当时人们脆弱的神经无疑又是一种刺激,任何想在他作品中找到安慰的企图都是徒劳,韦斯特自己也说:“在我的书中无根可寻。”
       韦斯特的强烈宗教意识应该与他的出身和成长背景有关。他于1903年出身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建筑承包商。这个家庭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感,韦斯特也非常在意自己的背景,但是本民族宗教的精神很难完全摆脱,最终成为他痛苦的根源。他幼时饱读经典,中学学业成绩却惨不忍睹。他中途辍学,却不知道以什么法子进入了塔夫兹大学,人们普遍怀疑他的中学成绩单是伪造的。不久,他获准转入布朗大学,转学成绩单上居然成绩绝佳,他甚至得以免去学习最为头疼的数理课程。原来这一次他持的是塔夫兹大学与他同名同姓的一个好学生的成绩单。也许是为了洗脱这些不良记录,他后来把本名纳撒·维恩斯坦改为纳撒·韦斯特,并且在进入新学校后,在学业和课外生活上都有上佳表现,也赢得了朋友的爱戴。
       像美国其他富裕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一样,他在毕业后去欧洲接受古老大陆的文化熏陶,但是父亲的家庭旅馆业需要他回来帮助,他成了东二十三街肯摩尔旅社的助理经理。他倒是很喜欢格兰摩西一带安静的环境,而他一般夜间当值,这也让他有了沉思和创作的时间。
       他的不安分的本性和编故事炫技的偏好在小说创作中得到表现和发挥,他的第一部小说《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就是一例。故事与特洛伊木马的传说有关,但讲述的是一群背景不同的人在木马的肠胃中旅行的历程。内容匪夷所思,情节怪诞,充满嘲讽和戏作,有些描写甚至令人反胃,总之很难总结,大意是试图寻找人生意义的努力都是徒劳。
       1933年出版的《寂寞芳心小姐》据韦斯特自己说:“是不同情形下的产物,健康、清洁、神圣,稍具神秘和空虚的色彩”。但这番一本正经的话很可能只是标准的“韦斯特式恶作剧”而已。
       小说的主角本是位男士,在报纸上开设了“寂寞小姐专栏”,读者信以为真,纷纷来信诉说各种难以启齿的苦恼。他们在绝望之中,急盼他的指点和安慰。男主角初始只把一切当作游戏,不想身不由己,渐渐卷入这些读者的故事和生活,最后竟被其中一人枪杀。小说用这些人的困境来影射人生的大苦难,以及求救无门的绝望。男主角在一系列怪诞历程中试图寻求宗教的帮助,但结果表明基督也救世无望。
       这部作品迎来各方好评,但是正值美国经济大衰退,原来的出版商破产,无法将成书发行。几经辗转,小说才得以面世,而酬劳不过是区区几百美元。
       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已影响美国各阶层,美国梦彻底破灭。韦斯特每日工作的旅馆给了他现成的观察机会。他目睹着人们如何在恐慌中挣扎,走向没落。他此时已在一家名叫舒坦的旅社工作,光是在这里,就有好几个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旅馆的空房间越来越多,韦斯特经常为他那些穷困潦倒的文人朋友提供免费居所,由此这里也成了30年代的文艺中心据点。
       《寂寞芳心小姐》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韦斯特也开始进入好莱坞,操起编剧的职业。他的本性让他厌倦好莱坞的浮华虚假生活,试图在小说创作上有更多收获,然而这一切突然结束了。1940年他与新婚妻子打猎归来,在加州附近公路车祸身亡。而就在前一天,菲兹杰拉德刚刚去世。
       故人已逝,所有的喧哗和骚动都已远去,今天的格兰摩西公园作为一片历史保护区,是城市腹地的一片绿洲,也是人们缅怀纽约旧时风貌的地方。纽约本地人和游客都喜欢来到这里,他们欣赏优美的景致,品味周围建筑的多样而和谐的风格,感受宁静,沉浸在现代和传统相互交融的独特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