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不读才子书
作者:高 深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人向我推荐某出版社出的一套“才子随笔”和“才女散文”。我说卑人不才,不敢读才子书。
       如今也就邪了,吟诗作文,人人自命才子,著书立说,满街都是“大腕儿”,摇了几天画笔就称大师,哼过几首小曲便是歌星,影帝影后全国足有一个加强排。不论是厚颜无耻地自我吹嘘,或是廉价地标榜他人,都摆脱不掉一股庸俗的气味,令人生厌。
       文坛自从河北冒出个“三驾马车”之后,紧接着“三剑客”、“三棵树”、“三大侠”、“三张”、“三李”……如雨后春笋,这些标榜才子的雅号,有的已是“全国粮票”,东西南北通用了,有的尚属“地方粮票”,只在省内流行。不论是属于哪一类,雅号与作家本身似乎没有多少联系。说句不客气的话,其中多一半是炒作行为。有感于此,北方一位作家恶作剧地说:“我们省已有两位小有名气姓孙的作家,再凑一个,就叫‘三孙子’。”逗得大家哈哈笑,他却一本正经:“可不是爷孙的孙,是孔子孟子那个孙子。”
       要说标榜才子,早已不是一日之风了,古代更甚,远在《左传》等书中就有记载。稍近些自明代的“四杰”以后,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吴中三铁”、“会稽二肖”、“娄东三风”、“金陵三俊”、“皇甫四杰”、“公安三袁”等数不胜数。古时这些标榜,有的纯是张扬一种流派,追求一种大体相近的风格,也有的是想形成一股势力,或是要排除异己,惟我独尊。这种遗风在文化人中很有市场,有些人也确实买账,好像一进入“三”什么之中,就得道成仙,名气文气立马火起来,因而此风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写过一段这样的话:“要使用各种技巧,抓住人的注意,引起人的好奇,诱发人的欲望,而时常以利用人的弱点为最厉害的手段,并且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在大众面前出现,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暗示……”梁老先生在这里说的是广告,揭示了广告的特点、形式、手段和目的。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它酷似今天给某些作家制定的炒作企划。或许当今许多对作家或作品的宣传、说词,本质上就是广告的缘故吧。
       浮躁与虚荣,是造成这种风气的重要原因。浮躁与虚荣,决定了某些人要盗用另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词,意在引起别人的注意,乞讨廉价的赞许。当然有时也并非作家本人多么浮躁,而是所在地区所在单位急于要在“出人才、出作品”上获得奖牌,才不待瓜熟蒂落就上市,不到火候就揭锅。古往今来,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知毁了多少人才。
       [王坤平荐自《文汇报》200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