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闻话
作者:佚名

《译文》 2004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的(设计)理念是开放性,吸引人们进来,让他们感觉建筑是属于他们的。”
       The idea is to be open, to whisk people into the building and make them feel it is theirs.
       ——Zaha Hadid
       我的(设计)理念是开放性的,吸引人们进来,让他们感觉建筑是属于他们的。
       ——扎哈·哈迪德
       当今国际最顶尖的女性建筑师,被称作建筑界“解构主义大师”的扎哈·哈迪德最近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这样说。采访的原由是因为她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s),建筑界最高的职业大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杯。
       宣布这一消息的是位于洛杉矶的海耶特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这一决定使哈迪德成了二十五年来第一次获得这个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女建筑师。她在俄国彼得堡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授奖仪式上正式接受了高达十万美元的大奖。
       “接受这个大奖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也是对我这么多年作品的认可。我的许多作品原来被认为是极端的,现在被承认了。在最近十五至二十年间,事情起了很大的变化,”哈迪德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以后这样说。
       在宣布决定的时候,海耶特家族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说:"我非常高兴普利兹克建筑奖第一次由一位女性获得。虽然她目前项目的规模都不大,但我相信她的能力和理想足以证明她的未来十分光明。"
        哈迪德是伊拉克裔英国人,1950年出生在伊拉克一个宽松的穆斯林家庭。她在贝鲁特学习数学,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1987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哈迪德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她善于使用动感的线条和策略为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开创崭新的局面,使业主与同行印象深刻。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显现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兴建她的设计,其中包括罗马在建中的国家现代美术馆、德国宝马公司的新总部、意大利萨勒诺的渡船中心和台湾的一个现代美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扎哈·哈迪德去年曾频繁走访中国,并曾与中国建筑师论战。而且去年所获得的广州歌剧院与北京物流港项目的设计权都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瞩目,可以说这次其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而哈迪德设计的北京四环附近的现代soho城,已经初具规模。
       而这些,都只是近年来的事情而已。建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不看好哈迪德,说的好听一点说她另类,说的难听一点说她异端,人们一直觉得她的设计理论比她的建筑更受欢迎,曾经有人评价她的作品“好像不是为地球人设计的”,更有人称她为“图纸建筑家”。她的设计天才一度被认为只有在图纸和电子模拟中才是完美的,而一旦付诸实施,其成本和实用性便一再受到传统思维的挑战。所以颇有嘲讽意味的事情是她的设计作品不断获奖,却无法得以从图纸变成现实。
       “二十年前,你可以说我的设计不真实。但现在,我已经在世界各地盖了几十幢房子,说我的建筑“不现实”,那绝对是错误的,”这是哈迪德对此的回应,“如果‘不真实’的意思是说我的建筑属于“未来”,那是对的。因为打破建筑传统一直就是我思想的一部分。我希望建筑更建筑。”
       “我的(设计)理念是开放性的,吸引人们进来,让他们感觉建筑是属于他们的。”
       Fictional autobiography might look like an oxymoron, it is a tautology. Autobiography is fiction too.
       ——Brian Castro
       “小说化的自传”听起来像是个悖论,但小说和自传其实是一回事。自传就是一种小说。
       ——布莱恩·卡斯特罗
       
       “小说化的自传”、“自传化的小说”,这颠来倒去的解释,来自于澳大利亚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的第十本小说《上海之舞》(Shanghai Dancing)——一部故意模糊了小说和自传之间的界限的作品——刚刚在悉尼获得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学大奖之一:新南威尔士文学奖的“年度最佳书籍”奖。
       小说中主人公和作者同名,且具有相同的家族背景:爸爸是葡萄牙人,母亲是上海人,而本人在澳大利亚出生受教育。作品描绘了卡斯特罗追寻复杂的家族背景的过程,特别是其父母在动荡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上海、香港和澳门的生活。与传统小说注重因果关系的描述不同,他的作品更像是散文,随着无序而散漫的记忆回溯到过去的生活。
       澳大利亚的文学评论家指出,《上海之舞》是澳大利亚文坛上近年来出现的最不寻常、最具野心的作品。但这部作品一开始命运多舛,屡遭出版商的拒绝,包括澳大利亚最大的两家出版公司。但作者坚信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最后找到了他的“伯乐”,一个刚出版了两本书的新出版商,小说才得以正式发表。
       “距离写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五年了,但从情感上来说,要完全地摆脱它还是很困难,” 卡斯特罗在获奖后说。
       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collect itself?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样一句充满了机锋的禅语,被中国出生,现居纽约的艺术家徐冰用了来阐述他的得奖作品《尘到尘,零归零》。
       一捧从纽约“9·11”事发现场收集来的尘土为他获得了第一届“Artes Mundi”的最高奖项和四万英镑的奖金。这一奖项是英国威尔士州新设立的国际视觉艺术大奖。“Artes Mundi”的组织者们出手慷慨,一出手奖金额是特纳奖的两倍,而且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可以参加这个两年一度的评选,其超越特纳奖的雄心可见一斑。
       在主办这次大奖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徐冰展示了他从纽约街道收集来的白色尘土,然后握在手中,展开,吹一口气,白色的尘土如一缕轻烟,消散在空中。
       “我想我的艺术应该可以轻易获得大多数人的共鸣,”获奖后的徐冰说,“虽然这件用尘土制作的作品是如此容易被损坏,但在我的眼里,它是完美无缺的,且富含了对和平的无限追求和向往。”
       Times Square is New York. It"s a little bit obnoxious, a little bit in your face -- but it"s something you can never forget.
       ——Tim Tompkins
       时代广场就是纽约。 它有一点臭名远扬,有一点张牙舞爪——但人们都忘不了它。
       ——提姆·汤普金斯
       红色、白色和蓝色的碎纸屑犹如漫天飞雨,降落在人们的头上。提姆·汤普金斯宣布:一个庆祝时代广场诞生一百周年,长达九个月的庆祝活动正式开始了。
       汤普金斯是一个名不“时代广场联盟组织”的负责人。四月初的一天,他和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和《纽约时报》的发行人阿瑟·苏尔兹伯格共同主持了广场诞辰一百周年活动的开幕式。“时代广场就是纽约,”他的发言说到了许多纽约人的心里去了。每天,数十万社会精英从这里的办公区鱼贯出入;每年来此参观的世界各地游客更有两千六百万之巨。
       时代广场诞生于1904年4月8日。因为报业巨头《纽约时报》决定把总部搬迁到广场中心,所以当时的纽约市市长便把这个位于四十二街的“Long Acre”广场重新命名为“时代广场”。但也有人指出,中文翻译中一直使用的“时代广场”其实是一个误译,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时报广场”。好像有些道理。
       时代广场也好,时报广场也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场的百年变迁正如美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仿佛是纽约城的一部日记,记录着纽约的白天与黑夜,纽约人的喜与悲,乐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