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 风]书 潮
作者:杜松子

《译文》 2004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导演、“低俗电影”与一百部经典
       ——奥斯卡季话新书
       恰逢奥斯卡颁奖季,环球同此凉热,这几日的中文报刊亦步亦趋紧跟好莱坞。笔者也来凑凑热闹,说说几本关于英美电影的新书。
       话说2003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一部八字都没一撇的书却让许多出版商争先恐后必欲夺之而后快。一番哄抬之后,有人已开出200万美元预付金的天价。可是作者却说,他还没决定到底要不要写这本自传哩。何以众多出版商这样追捧一本不知何年才能出版的书?因为他是伍迪·艾伦。
       自传虽然还没看着,一本基于他首次接受采访拍摄的纪录片编写而成的传记《伍迪·艾伦:电影人生》(Woody Allen: A Life in Film, [美]Ivan R Dee出版社2003年9月版)最近先出版了。这部90分钟长的同名纪录片2002年播放后轰动一时。影评人、电影史学家理查德·谢克尔(Richard Schickel)好不容易说服一向排斥媒体的伍迪·艾伦做了四个小时对话,制作了这部纪录片,哪肯轻易浪费那么多宝贵素材?他将全部采访记录重新整理成书。
       毫无疑问,伍迪·艾伦是美国电影业的一个异类。三十年来,他几乎以每年拍摄一部电影的速度不紧不慢、神神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电影语言。他坚持以自己的家乡纽约为电影场景,不参加任何电影的评奖,2002年破天荒地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他板着脸,一开口却让人笑翻:“我问他们要给我什么奖,结果不是,他们只是请我颁奖;我说颁奖找马丁·斯科西斯更合适,但他们说他没空,只有找我……”其实他这次破例是为了号召同行们回到纽约来拍片,因为9·11之后纽约这个主要电影拍摄场景大为冷清。67岁的伍迪·艾伦想是寂寞了。
       和伍迪·艾伦一样,奥森·韦尔斯(Orson Welles)也是个谜一样的导演。这个从小有“神童”称号的家伙在26岁就自导自演了《公民凯恩》这部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后却每况愈下。由澳大利亚电影学者彼得·康拉德撰写的传记《奥森·韦尔斯:他的人生故事》(Orson Welles: The Stories of His Life, [英]Faber& Faber出版社2003年10月版)试图解开韦尔斯之谜。《公民凯恩》影射报业大亨赫斯特。在影片上映前,就有人出价100万元要把《公民凯恩》母带烧毁,赫斯特旗下的报章也大搞封杀。可是,该片虽然票房奇惨,却越来越受到电影界的重视。然而,韦尔斯似乎失去了灵感,再也拍不出能达到《公民凯恩》水准的电影。他后来沉迷于魔术,当上了职业魔术师。他太不珍惜自己的才华:在一个领域中积累到一定时候他就转到另一个领域,以往的积累化作泡影。康拉德认为,韦尔斯在他的各种角色中迷失了自己。
       无论是奥森·韦尔斯还是伍迪·艾伦,可以说都和好莱坞商业片的路线格格不入。韦尔斯更是和卓别林、沃尔特·迪斯尼等人创立了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被称为好莱坞的叛徒。从这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可算是美国独立电影精神的先驱了。最近,一部记录美国独立电影运动的新书《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与独立电影的崛起》(Down and Dirty Pictures: Miramax, Sundance, and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Film,[美]Simon & Schuster出版社2004年1月版)颇为抢眼。抢眼的原因,一是作者彼得·比斯金(Peter Biskind)乃美国著名娱记,写的书又有料又好玩。二是书的主题注定充满各种稀奇古怪的轶事。
       作者将1989年斯蒂芬·索德伯格执导的影片《性、谎言、录像带》视为美国独立电影运动的里程碑,因为美国独立电影运动的两大发电机——圣丹斯电影节和米拉麦克斯公司正式从这部电影开始走向成功。原先,圣丹斯还仅仅是犹他州一个不知名的电影节,米拉麦克斯也只是一个音乐纪录片的小发行商。是《性、谎言、录像带》的成功,鼓舞了一帮掏空了信用卡拍电影的电影人,拍出了《低俗小说》、《哭泣的游戏》、《骄阳似我》等杰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大导演和大明星。在圣丹斯电影节的艺术口碑和米拉麦克斯公司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独立电影运动渐渐崛起。
       巧的是,加州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英国电影学院丛书中,收入《一百部美国独立电影》(100 American Independent Films,加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一书,与《低俗电影:米拉美、圣丹斯与独立电影的崛起》正可做参照。这是一部相当于“购片指南”的资料性书籍,每部电影都有情节介绍、作者评论、创作历史,与其他电影关联等信息,想必会为读者“喜闻乐见”。作者杰生·伍德(Jason Wood)是职业影评人、电影顾问。
       冬天里的《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有些单调。在三个月(2003年11月8日—2004年2月1日)的时间里,占据前三名位置的,要么是自由派作家(阿尔·弗兰根、迈克尔·摩尔,见2004年1月号《译文》)幽默俏皮的插科打诨,要么是保守派作家板起脸孔的咆哮(见下),再就是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纪实回忆录(如戴安娜王妃大管家保罗·巴雷尔的揭秘之作《王室的职责》、介绍伊战被俘女兵经历的《我也是个兵:杰西卡·林奇的故事》),而进入2004年,谈论布什政府内政外交的政论性著作又多了起来,这当然与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以及伊拉克局势有关。相形之下,既畅销、又有趣、特别的新书就不多了。
       
       1.《谁来照顾你》
       Who Is Looking Out For You?
       By Bill O"Reilly
       Broadway Books2003年9月23日版
       笔者曾在介绍阿尔·弗兰根《谎话与撒这些谎话的撒谎家》时,提到作者把四个保守派“大撒谎家”的照片放在该书封面上,其中之一就是福克斯电视台脱口秀主持人比尔·奥莱雷(Bill O"Reilly)。奥莱雷主持的“奥莱雷因素”在美国收视率极高。他雄辩、热情又直率挖苦,很多尖锐的提问常常让参加节目的政经界名流尴尬,甚至当场翻脸。奥莱雷在他这本新书中秉承一贯作风,尖刻攻击一些掌权者和公司、机构日趋腐化、危及美国利益,影响民众生活。他咆哮道:我们的政府漠视民生;我们的教会虚伪堕落;我们的媒体抱着“自由主义偏见”;我们的亲朋好友缺乏责任感……你能指望谁来照顾你?我们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照顾身心,多读书,多磨练,要独立自主……这种缺乏新意的道德式说教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励志类图书,不好玩,但有群众基础。说来有趣,这本书一炮走红,除了他本身的知名度,还跟阿尔·弗兰根有关。去年5月,有电视台请阿尔·弗兰根、比尔·奥莱雷同台做节目。两人立场一左一右,风格截然相反,立刻碰出火花。当弗兰根笑嘻嘻地在台上嘲笑总统和右派势力时,奥莱雷忍无可忍,愤怒大叫:“Shut up!”这一场景立刻传遍全国,到9月份两人新书分别推出之时,一时洛阳纸贵,双双进入排行榜,争夺榜首。
       畅销指数:★★★★★
       好看指数:★★★
       
       2.《美国24/7》
       America 24/7
       By Rick Smolan and David Elliot Cohen
       DK Publishing2003年10月27日版
       八十年代,美国曾有一套红极一时的系列摄影集《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每册抓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天当中的各种场景,记录当地的社会生活。其中许多分册成为畅销书,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系列摄影集。现在,这套书的两位主要策划者里克·斯摩兰和戴维·艾略特·科恩又策划了一套新的系列摄影集。他们发出征稿信,征集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美国各地人们工作、游戏、生活的照片。他们从25000多名摄影者的数百万张数码照片中筛选了25000张,编成53卷,一卷主题为全美国,全国50个州各一卷,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市各一卷。这些投稿人有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的人,有学摄影的学生,有国际顶尖的摄影记者(包括36名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24/7》就是这套规模庞大的摄影集的第一卷。全书收入1200帧照片,所反映的,是2003年5月12日—18日美国各地的生活场景:穆斯林高中里戴着传统头巾跳绳的女孩们;布鲁克林大桥上的辊式粉碎机;学习爬电线杆的电工学徒;76岁的加州冲浪者……编选者对照片的要求是:内容第一,构图、光线明暗、摄影机效果其次,能反映出某种情绪就行。更有创意的是,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只要再交几美元,出版社就可将读者自己提供的照片做成封面。这种个性化服务可真够体贴的。也难怪这本定价50美元(网上书店五折)的大部头书也能够挤进排行榜。
       畅销指数:★★★
       好看指数:★★★★
       
       3.《福兰克林与温斯顿:一段伟大友谊的写照》
       Franklin and Winston:An Intimate Portrait of an Epic Friendship
       by Jon Meacham
       Random House 2003年10月14日版
       福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都是二十世纪影响世界的政治家。分别研究、介绍两人的著作,当然是多不胜数,但是专门谈论两人之间关系的书却并不多。由《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荣·米坎(Ron Meacham)撰写的这本新书从这个角度切入,又采访了一批知情人士,参考大量新材料,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在作者的笔下,丘吉尔是一个感情充沛、喜怒哀乐都会流露出来的人,有些孩子气。而罗斯福有些冷漠无情,当别人对他再无利用价值后便一脚踢开。是二战,令两人怀着力挽狂澜的抱负与责任走到一起,成为亲密的朋友。作者评道:“作为政治家,罗斯福更出色,而作为人,丘吉尔更热情。”该书从11月30日上榜后排名连连攀升。至2004年1月14日排名第六。
       畅销指数:★★★
       好看指数:★★★★★
       
       4. 《忠诚的代价》
       The Price of Loyalty: George W. Bus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Education of Paul O"Neill
       By Ron Suskind
       Simon & Schuster 2004年1月13日版
       2002年12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在正副总统的压力下黯然辞职,成为布什政府第一个辞职的高官。一年之后,他和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荣·萨斯金德合作,以这本揭露布什统治下的白宫种种黑幕的新著《忠诚的代价》,点燃了这颗扔向布什的炸弹。由于正处布什谋求连任的敏感时期,该书出版在美国公众之中炸开了花。2004年2月1日的排行榜上,该书第一次上榜就火箭般串上榜首位置,这是排行榜中所罕见的。可以预计,奥尼尔这颗从白宫内部爆炸的炸弹,对于布什来说,杀伤力可不轻。
       畅销指数:★★★★
       好看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