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姓]我的“洗钱生涯”
作者:吴 迪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张人民币上携带的细菌高达900万个,如果不进行消毒,其潜在威胁不可小觑。为使民众用上“干净钱”,人民银行在全国许多城市都设置了钞票处理中心,专门负责人民币的清理和残损钞票的销毁工作。对于这个神秘的“洗”钱中心,人们好奇不已:他们是如何给人民币“洗澡”的?
       曾是神秘印钞工
       陈迈是安徽安庆人,今年27岁。2002年中专毕业后,他来到成都,成了一名神秘的洗钞工人。
       2005年6月,陈迈被调到人民银行成都市钞票处理中心。该单位除了负责销毁银行系统收回的残币、假币外,主要任务是“洗”钱。
       流通钱币上的病菌极多,而且种类繁杂,最常见的有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肝炎病毒等等,平均每张纸币上的细菌有20余种。数量达900万个。5角、2角、1角面额的纸币,每张附带的菌数更是高达1800万个!为让民众用上“干净”钱,央行在全国许多城市都设置了钞票处理中心,专门给银行回笼的钞票“洗澡”,预防钱币成为疾病传播工具。
       处理中心位于一个戒备森严的小院内,陈迈签到后穿上编有自己工号的白大褂,戴上口罩,进入人民币的“洗浴中心”。每天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元的人民币,都要在这里“洗”干净。
       透过“钞票洗澡机器”上覆盖的玻璃罩可以看到,纸币从机器一侧的入口飞快地被吸进去,经过数次内部转动,最后从机器的出口“吐”出来。每台洗澡机前坐着一位工作人员。手法熟练地将吐出的纸币码齐、打捆。陈迈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时间一长,他才知道干这一行并不好玩。因为处理中心的钞票永远也洗不完,传输带上总是源源不断地送入和输出钱币,他们每天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经手的产品特殊,工作时必须小心翼翼,如果不慎损坏了钞票,会被扣分;谁若在工作中弄丢了钱币,不仅要为此“埋单”,还会被记过。
       “出浴”并打好捆的纸币,会被放到平板车上的黑色塑料袋里。袋上挂着一张手掌大小的铭牌,上面写着:券别——五套,类别——100元,捆数——50捆,金额——500万元,以及封签员、审核员的签字。
       除了“洗”钱,销毁残钞和假钞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人民银行为了保证货币流通,每年都会将四分之一的残钞清理出来销毁。总额达6000亿至7000亿元,另外,需要销毁的还有银行收回的假钞。这些钞票在销毁前,都要经人民银行的专职人员进行复点。对10元(含10元)以上大面额残损人民币打洞、复点时,必须有3人以上在场才能进行。
       对巨款视若无睹
       在外人想来,洗钞工应该是“最富有的工人”,因为他们每天经手的钞票有几百上千万!每月找机会从小山似的钱堆里随便抽一些,就能彻底脱贫致富。“实际上我是个标准的穷人,月薪只有1000多元。”陈迈不好意思地说。
       在处理中心工作,虽然满眼看见的都是钞票,但绝不能动半点私心。事实上,陈迈和同事们每天洗多少钱,甚至多少张,面额是多大的,都一一登记在册,他们没有一丁点额外收入,完全是靠工资吃饭。
       如果在“洗”钱过程中出了差错,对不上账,整个部门的人都要接受调查。直到事情查清楚,大家才能离开工作岗位。此外,钞票处理中心摄像头密布,24小时不停歇地记录着这个神秘小院的一切,任何时间、任何部门发生的事,都可以随时从电脑记录中调出来查阅。
       每天面对着花花绿绿的钞票,是否也会有怦然心动的时刻?陈迈严肃地说:“这些成捆成堆的人民币在我的眼里不是钱,它们就像其他行业工人手中的产品一样,比如像制鞋厂工人看到他们生产的皮鞋,甚至像农民看到自己地里的大白菜一样熟视无睹。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干好活,不出错。”钞票处理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行业,管理者会反复向工人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你面对的只是一种普通产品,而不是钱。”
       (摘自《龙门阵》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