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美元记忆
作者:胡蓉萍 胡中彬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最后姜永先生还是决定去银行把手中的2000美元换成人民币了。从2003年开始陆续抛售手中美元的他,现在觉得如释重负:“今天我手里的外汇资产就只有92年时朋友给我的100美元和200港币了,我把它们当做纪念品。”
       这是2008年4月1日的下午,当日汇率为1美元兑人民币7.0218元,逼近破7大关。
       姜永先生供职于中国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就在他在中国陆续结汇的同时,他的美国同行、大名鼎鼎的国际金融大鳄沃伦·巴菲特也开始平生第一次投资美元以外的外国货币;另一位与巴菲特齐名的、曾凭借抛售英镑而大发横财的乔治·索罗斯警示着美元的衰落;而被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已经开始教女儿学汉语了。
       这些都让姜永先生坚信自己已经和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泰斗们在美元的判断上达成了共识。而遥想1992年,当朋友赠他100美元和200港币作为他南下海南的礼物时,“我觉得好欣喜,这是‘美刀’啊,硬通货!我把他们藏在箱子底下,防止以后人民币大规模贬值,备不时之需。”那时,中国人还须凭出境证件和有关证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获得额度“相当低”的外汇,美元昂贵且来之不易。
       90年代的姜永先生一定会羡慕当时在非洲开发银行工作的赖金昌。赖金昌当时的年薪以美元支付,而且每年5万美元的年薪还不用交税。
       但从去年开始,这位居住在中国成都,仍然挣美元、花人民币的世界银行员工发现,他的工资算上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等于缩水了20%。“美刀”已经成为赖金昌乐意回想的美好的旧时光。那段美钞在中国无比坚挺和稀缺的历史,也象征着一些中国人光荣的个人史。
       1988年,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的赖金昌有机会去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当时他们公派出国人员每人每天房费上限是30美元,饭费是10美元,零花钱是1美元。
       因为这次出国,他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两个“大件”和两个“小件”的指标。他当时货比了两家出国免税商店,一个在对外经贸大学旁边,另一个在方庄附近,最后“买了松下28英寸的彩电,几百美元,到现在还在用,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冰箱是日立的”。
       他依稀记得那两个商店老是在排队,海关就在旁边办公,大家拿外汇交钱,“当时很多人有指标没钱,就去黑市上换,当时人民币比美元就是5点几,88年黑市上最高到过8了。”
       1994年之前,中国处在短缺时代,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和大规模的抢购风潮。那时候国际产品价格比国内产品价格要低,所以导致黑市美元价格很高,人民币一直贬值。
       外管局的官员回忆说,当时一吨板材的价格是250到300美元,但是国内的价格是3000到4000人民币:“你说黑市美元的价格能不高吗?从国外把板材买来再卖出去就赚了一笔。”
       “最开始是从外面赚了些钱回来,我们把留存的外汇发给了职工一部分。我厂里面没有多少职工,过年的时候我还是象征性地给一部分职工发了一部分美元工资,从1美元到10多美元,厂里的职工都高兴坏了。”十年前毫不犹豫用美元报价的山东一家纺织企业老总可能想不到,十年之后他会鼓励客户用欧元结账。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那年,18岁的北京女生刘景高考名落孙山。但怀着走遍世界的梦想,她决定选择导游职业作为自己新的人生起点。而连她自己都不曾料到,做导游不久后,她自己又多了一个身份——外汇黄牛。
       “当时整个行业的结算货币都是美元一统天下,全部是以美元报价,就连中国去越南也得用美元报价。”刘景对当时美元的炙手可热深有体会。
       1998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额度为2000美元,不仅额度有限,而且手续繁琐。许多人为了去国外买点东西,开支可能会大一些,就只有靠关系才能换到美元了,而除了通过银行系统的熟人和外汇黄牛党以外,找导游帮忙也是途径之一。于是,许多带外团的导游也扮演了黄牛党的角色,他们既能从外宾那儿廉价换到美元,又能将这些美元高价换给出境游的中国人,轻松地赚得差价,刘景当时就很轻松地从这样的业务上月收入过万。这样丰厚的收入让她几年后顺利地当上了一家旅行社的老板。
       姜永先生和黄牛也打过不少交道:“我96年的时候有了点钱,就到黑市上换了3000美元。”他当时就是和黄牛一起去银行,他把人民币存在黄牛账户上,黄牛把美元存在他账户上。价格大概在9.3左右。
       “美元价曾一度涨至9块钱。不仅炒股票的人找我们,证券公司也找我们,要求合作。”熊老板称,“生意实在火爆,我们都转移地点,到证券公司的大厅去站过班。”当时,熊老板上阵,还雇了4个站班的“手下”。
       那时,多数证券公司国际业务部都有一个“御用黄牛”,专门替B股大户进行美元换汇工作,资金的调度都在几亿元。
       这波行情从2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5、6月份,美元一度吃紧,黄牛的内部价格不断攀升,市场价格则是更高。回忆起这段时间,熊老板白净的脸上仍然掩饰不住兴奋,“当时晚上都有点睡不好觉,老梦见绿票子”。
       2002年,当欧元两个字最开始进入刘景的眼帘,她没有半点的触动。但两年后的2004年,是美元大幅贬值和欧元大幅升值的一年,整个旅游行业在欧洲市场的报价和结算货币逐渐变成了欧元,此前他们习以为常的美元报价逐渐被抛弃了。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之前不断贬值的美元已经吞噬掉他们不少辛辛苦苦挣来的利润。美元的版图步步退缩。
       现在的刘景同样不再把当年炒外汇的经历放在眼里了,因为她的旅行社业务早已上了轨道,而眼前的北京奥运虽然还没到来,她的账上却早已经有一笔来自汇率变动贡献的丰厚利润。
       2005年7月21日19时,电视里传来了令许多人都意外的消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听到这个消息的刘景急忙给远在欧洲的朋友打了个越洋电话:“机会来了。”而和导游行业的许多人一样,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刘景对自己在汇率变动上的灵敏嗅觉更加自信。
       从2006年开始,她的旅行社就开始预订奥运客房,当时和饭店签的全部是美元合同。之后美元持续的贬值让她赚到了不少。“比如,我们当时和饭店预订的房间是1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算的话饭店能拿到800块钱,但我们预计到奥运会的时候美元汇率会达到6.5,这就表示饭店最终只能拿到650块钱,少拿了150块,这中间的差价就我们赚了。”
       美元的堕落不光让中国的黄牛老板们失望了,或许如果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活着,他也会很失望。当年东躲西藏的萨达姆随身携带的,不是别的,而是75万美元钞票,且全部是崭新的100美元面值的现钞。
       如果他料想到美元也有今天,他还会带美元吗?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