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王文京:最真实的人生
作者:迟宇宙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那是1964年12月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母亲则是一位耕耘农田的村妇。南方有一家杂志形容说,王文京的家在一个不知名的山村里,四周是山,还有一条弯曲优美的河。“那里有漂亮的白沙滩,小时候我就在河滩上放牛。”
       事实上王文京的童年故事丝毫不值得炫耀,除了一点——他5岁半上学,15岁考入大学,当地人都叫他“神童”,他因此成了家族的荣誉。
       抉择
       王文京在19岁的时候到了北京。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司。从一个小村庄到省城再到这个国家的首都,这巨大的人生裂变使王文京恍然若梦又兴奋不已。“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说。
       王文京在北京干得不赖。作为一名“毛孩子”,他得到了很多人终生都不曾得到的机会和荣誉——他当过先进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也在全局干部大会上作过先进事迹报告,还从全局上千名干部中脱颖而出接受过特别嘉奖——晋升一级工资,虽然仅增加6块钱。
       这样的人生曾经让王文京感到满足和惬意,也曾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过宏大的设想,但是他很快就感到了困惑和厌倦。展望未来,他的人生不是一望无际,而是一眼便看到了头儿。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政府高官,但最可能的未来是,他只是作为一名资深的财务工作者陷落在各种各样的数字当中。“走出校门做公务员一直到老,黑发到白发,将是人生经历的缺憾。”他说。
       王文京决定叛离那种碌碌无为的庸常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实现自己宏大梦想的机会,而不是整日被围困于琐碎零乱的数字当中。1986年,他决意报考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然而命运似乎又与他开了个玩笑,他失败了。
       那时候,中关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春先已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润南已经声名鹊起,柳传志和他那有着19个字的招牌的“未来联想”已经攫取了“第一桶金”,开始有了造电脑的野心。
       1988年,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十个年头,王文京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也已经算了5年的账,就像是被春雷惊醒的蛰伏小虫一般,他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都在呼唤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的出现。
       王文京整日阅读的企业家传记终于彻底摧毁了他的忧虑,使他倾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辞职、创业去。他找苏启强谈了自己的想法。苏启强说他愿意跟他搭伙一起干,他们就干了。
       那一年王文京24岁,他既没有接受领导的诚恳挽留,也没有办理当时流行的停薪留职。他和苏启强绝决地走出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大院。
       王文京的父亲不久之后出现在了北京。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如果不是疯掉了,就是在单位里犯了什么错误。他不放心。他要来北京告诉自己的儿子,要珍惜干部身份和机关的“铁饭碗”。
       “他不太赞同我离开机关,因为机关工作不错。他说从机关下海,从零开始,做一个个体户,变成一个待业青年,这个风险太大。他觉得机关很好。我很能理解,因为我父亲经历过他们那个时代,他这样的想法是最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呢?”父亲问他。“我觉得没什么呀,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出去肯定行。即使创业失败了,我还可以去做职业会计师,怕什么?”
       王文京带着父亲在中关村四处转悠,告诉他这里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父亲其实什么都听不明白,对于一个中年煤矿工人来说,电脑、打印机和IBM都是新鲜的、不可思议的玩意儿。但是他被儿子的热情打动。
       2003年,他的父亲去世。王文京大哭了一场,从此5年时间他再未流过眼泪。
       创业史
       王文京失去了单身宿舍,也失去了139元的工资。他得到了一个实践梦想的机会和对一个大时代的亲历。
       王文京和苏启强在创业之前就已经发现,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对财务软件的需求。“在机关做的时候我就感觉到社会对财务软件其实有需求,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专门的公司干这个事儿,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机会。那时候各个单位都自己开发、自己用,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软件,也没有专门的商业机构来做这个事儿。”王文京说。他决心自己做一个财务软件公司。
       王文京和苏启强在中关村海淀南路一个居委会那里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平房,他们借了5万块,买了台电脑,注册了个体工商户“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
       和大多数的中关村创业者一样,王、苏两人白天带着名片骑着自行车外出“拉活儿”,晚上回屋编程“做产品”,之后苏回家,单身的王文京则干脆睡在办公室里,用友的历史便这样开始。
       24岁那年,他们雄心勃勃地计划10年之内将营业额做到3000万人民币。那时候他们觉得未来很漫长,3000万很遥远。可是,10年之后的1998年,34岁的王文京发现,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8亿。
       财富领袖
       事实上王文京也曾试图去搞多元化,只是他不幸地失败了。那是90年代初,正是万千大军下海南的时候,已经挣了些钱的王文京经受不住诱惑,攥着手中的钞票随着冯仑六兄弟的脚步去了海南。他希望自己也能在酒店业和房地产业捞上一笔,不幸的是泡沫很快破灭了。很多年轻的富豪倾家荡产,其中有一个叫李书福的,他后来改行做了汽车;还有一个叫李成儒的,他现在是一位有名的演员。在泡沫快要破灭的时候,王文京嗅到了风险的味道,他收了手,决心从此不再涉足软件之外的任何行业。
       诱惑持续不断地出现。在经历了柳传志、杨元庆、王文京两代企业家之后,中关村来了一批“海龟”,他们是第三代。他们导演了一场大戏。互联网大潮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就像几年前的海南泡沫一样,很多人又开始了自己近乎疯狂的梦想,直到“互联网的冬天”出现。倒下的再没人站起来,挺过来的变成了商业领袖。
       王文京留了下来,他希望自己的公司最终成为世界级公司,他希望自己最终变成精英而不是先驱。事实证明,直到今天,他干得还算不错。
       今天的用友已经变成了一家大公司,王文京也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巨富。很多人都在设想,如果有一天他放下用友,他最想去做什么呢?(摘自《华夏时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