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魏巍与书中人物的真情故事
作者:聂晓甫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军旅作家魏巍倾情讴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作家心里最为壮烈的回忆,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时常被饶有兴趣地讲起……
       战火中相识
       1952年秋天,魏巍随部队参加上甘岭战役。眼前是392.7高地的争夺战,漫天弹雨,遍地火海。这天,阵地上的一个矫健身姿闯进了魏巍的眼帘:敌人对他疯狂扫射,他仍奋不顾身地组织人员运送着弹药。站在一旁的营首长用自豪的口吻向记者介绍说:“他叫戴笃伯,一个令敌人丧魂落魄的名字!”
       戴笃伯是营里的文化教员,他正带领一个担架组抢救伤员,输送弹药。他已经接连三次负伤,大腿伤了他瘸着走,腰部伤了他没有停步,第三次是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另一条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在敌人自以为消除了心头大患时,英雄又出现在与敌人更近处的对面战壕里,用两只没有受伤的手轮番扔出几颗手榴弹,压得敌人抬不起头来。被激怒了的敌人“嗷嗷”直叫唤,忽然,一发炮弹在戴笃伯身边爆炸,山崩地裂,英雄倒在血泊中。
       魏巍在急救所见到戴笃伯时,他全身裹着厚厚的纱布,惟有一张面容没有被无情的炮火伤毁,正处在深度昏迷中。魏巍得知,这位初次相识的战友,他的出身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同样毕业于农村简易师范学校,同样拥有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但都放下了手里的教鞭。
       面对戴笃伯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新战友,猜想他定有许多青春无价的人生见解,要不然怎么会那样无私无畏、激于义愤!
       魏巍把嘴附在战友耳旁,轻轻地呼喊:“笃伯,待我们告别战争,回到祖国后再谈青春、理想的话题吧!”
       魏巍是怀着一种美好的心灵和情感,写出了歌颂以戴笃伯为代表的一代知识青年美丽年华的通讯——《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被誉为魏巍所著《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集中最精彩篇目。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伤感
       戴笃伯,这位在魏巍心中、文中都占有重要分量的英雄,一时音讯全无。
       苦苦等待,漫漫15载。1965年冬季的一天,魏巍从越南战场上回来,在南方的一座城市街头散步时,从贴报栏里偶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他真不敢相信,“难道真是让自己日思夜想的那个戴笃伯吗?”他站在贴报栏前,把记者采写的《永葆革命青春的人》一整版文章一口气读完,喜出望外地说:“笃伯,我还与你有约呢!”
       戴笃伯那次负伤后,苏醒过来时已躺在祖国东北长白山一家部队医院的病床上。他已经失去了生活、工作能力,只能留在荣军学校,由国家终生供养。戴笃伯却说:“我的一双手还是好好的呢!”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南汉寿县,分在供销社当临时工。为了闯过生活、工作关,他先后跌断了两根肋骨、三根趾骨,新伤加旧伤,英雄寸步难行。这时,姑娘周秀云与英雄结伴同行,戴笃伯终于走出了困境,任县供销社领导,后又被卷进了“文革”的浊浪漩涡,但无论处境如何险恶,都没有让他消沉、绝望,依然在守望着与魏巍的相约。
       魏巍回到北京,当即给戴笃伯写信。戴笃伯捧着来信,激动万分,失明、干涸了的眼里涌出了泪泉。戴笃伯用刚学会的摸瞎写字方法,花费了几天几夜时间,用歪歪扭扭的文字表达了他渴求美好的心声。
       又等待了一些时日,魏巍在北京的寓所与盼望了16年的战友相会了。战争使戴笃伯5次负重伤,头部、胸部、腿部等处还残留着8块弹片,双目“O”视力,一等残废军人。一个从“死里逃生”的壮士,一个被视为“废人”的强者,却在谈话间,一脸轻松,笑声爽朗!魏巍看在眼里,不无赞叹:“你还是战场上那个阳光灿烂,乐观、从容的戴笃伯啊!”戴笃伯说:“谁让我身上还流淌着最可爱的人的鲜血呢!”
       魏巍与戴笃伯临别时,有如前次在战场上分手,相视无言。魏巍把一本珍藏的初版《谁是最可爱的人》赠送给战友,扉页上题写道:“最可爱的人戴笃伯。”与此同时,魏巍打开尘封了多年的创作方案。
       1977年,魏巍历时22年酝酿并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东方》。新作迎来了最可爱的人的春天,他们在新时期展现出新的思想和精神风貌,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爱戴。戴笃伯更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为英雄做了复明手术,使其没有医疗价值的左眼恢复到了0.03的视力。1980年,戴笃伯参加中国人民友好赴朝慰问团,荣获金日成主席亲自授予的一级国际勋章。(摘自《中华儿女》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