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段祺瑞与围棋
作者:赵之云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毅元帅曾说:“段祺瑞的一生干了很多坏事,但对围棋还算干了些好事。”
       一个好胜的棋迷
       段祺瑞平时喜欢念佛经、搓麻将,再就是下围棋。而对围棋入迷的程度,连他的心腹徐树铮也常有微词,认为他玩物丧志。
       段祺瑞不仅自己嗜棋,他的子侄也喜欢下围棋。长子段宏业的棋艺水平够得上国手水平,在民国初期颇有点名气。但段祺瑞并不喜欢他的这个围棋国手儿子,就因为段宏业只知下棋却从不想在功名事业上用心,父子二人对弈时,也根本不讲什么情面。老子一输棋,常瞪眼斥责儿子:“没出息,就只会下棋!”段祺瑞身边还有一个人,就是当时与孙科、张学良、卢小嘉齐名,被称为“四大公子”之一的段宏纲。此人是段祺瑞二弟碧清之子,老段认为他为人忠实可靠,视之如己出。他的棋艺比段宏业差,同段祺瑞差不多。
       段氏一家有三人都酷爱下围棋,出入的棋客也就多了。
       为引进日本棋艺搭桥
       围棋起源于我国,清中叶以后日见衰落,远远落在日本之后。
       清代官僚大多夜郎自大,段祺瑞也不例外。他起初对日本围棋的水平并不知底细,光绪末年他充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常与侨居保定一带的日本人下棋。这些日本人原是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段与之对局常胜,由此总认为日本围棋水平不高。有一回,来了个名为中岛比多吉的日本业余棋手,非常轻松地赢了段祺瑞。段不服气,邀了北京的几位名手将中岛击败了。但中岛摸清中国棋手的招数,逐渐又开始占上风。段于是再约当时的一流名手张乐山、汪云峰到保定与之对阵,这才把中岛压了下去。
       真正使段祺瑞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围棋实力的,是1909年日本四段棋手高部道平来华旅游。高部道平当时在日本只能算二流棋手,但段祺瑞左右的中国棋手无一人能敌住高部四段。从此,高部道平便成为段府的上宾,往来中日之间前后17年,与中国棋手对弈估计不下千局。此人在中国活动期间,约有10年是由段祺瑞接待、引荐,进行围棋交流的。中国的围棋古法,开局都置有“座子”(或称“势子”),即黑白双方各在对角星位先摆两个子,千余年来未曾改变,这对围棋的布局变化限制很大,日本早已将此旧法废除了。而高部道平到来后,中国这套旧的模式也就被冲破了。
       民国初期,还有几个日本名手对中日围棋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也都与段祺瑞有关。
       其一是1918年,日本六段棋手广濑平治郎访问北京。此人棋风剽悍凌厉,擅长攻杀。北京名手自汪云峰以下均被他让三子,仍还是他胜得多。广濑的得意门生岩本薰随之一同来华,当时年方16岁,在北京棋界同样纵横驰骋,无人能敌。他们的访华是由王克敏和李律阁资助,由段氏出面邀请的。
       再有是1919年夏,日本青年棋手濑越宪作(后来成为吴清源的老师)来华,在段氏周到的款待之下,在北京盘桓数月,与中方高手多有交流。
       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本因坊秀哉的来华。作为日本第一高手,秀哉在等级森严的日本棋界,享有至高的威望。要邀请这么一个名人来华,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段祺瑞又一次请出“财神菩萨”王克敏资助。1919年9月,秀哉串广濑平治郎、高部道平、岩本薰等名手一行来到北京。第一局棋安排在王克敏宅内,对手是当时尚滞留在中国的濑越宪作,两位日本高手连弈三日,使观战者大饱眼福。在北京,秀哉还与中国棋手下了近20天的让子棋,随后南下上海。在这期间,他授予顾水如、段宏业等人围棋段位,授予段祺瑞本人“名誉段位”。离京时,段祺瑞、王克敏各出3000大洋,作为秀哉一行的酬金。秀哉当年来华,在中日围棋交流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情。
       资助大批围棋名手
       围棋易学难精,得有个安定的生活条件。清末民初,民不聊生,一些围棋名手鲜有生活优裕者。入民国后的10年间,段祺瑞权势日隆,他先后设在北京五堂子胡同及府学胡同的府邸,进出的棋手极多。段氏资助这些人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挂虚职、支干薪;二是对局时给奖金。据说,段府每个月用于围棋的开支常超出千元。
       吴清源,父亲曾去日本做外交官,从日本带回围棋书籍。清源少有棋才,日夕研习,进步神速。9岁便能与一些国手对局。后吴父亡故,家道中落。1925年春,11岁的吴清源和母亲本欲从北京南下回家乡。行前顾水如将吴带到段府。段祺瑞受二子“试试”吴的棋力。结果,老段输得惨不忍睹,以致沮丧得整整一天不想会客。不过,段祺瑞即做主每月拨款100元给吴少年作为“学费”,让吴继续留在北京下棋。那时,雇个佣人每月只需要付两元钱工钱,100元不是个小数目。吴清源因此靠下棋得以维持一家生计。
       暮年在上海的弈事
       段祺瑞到上海定居是在1933年初。“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担心日本侵略者与国内军阀相勾结,特请段祺瑞南下“颐养”,以便随时“商谈国是”。段祺瑞遂南来,定居霞飞路。
       上海自民国以来,当地富豪张静江、张澹如的周围,早就有一批棋客,北方棋界的“大后台”段祺瑞到来,更使此地围棋兴盛起来。30年代中期,上海迅速取代北京,成为全国围棋名手汇集的中心。
       段祺瑞到上海那年已是69岁的老人,体力日见衰弱。1934年春夏之交,他患了严重的溃疡,大量出血,虽然免于一死,精神却十分萎靡了。就在这一年5月,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实(当时六段)、吴清源(当时五段,尚未入日本籍)一行来沪访问。吴清源不忘故旧,造访段祺瑞,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老态龙钟的遗老,两人相遇,感慨万千,他们再次纹枰对坐,手谈一局,结果吴清源以小败终局。段祺瑞心中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和情分。
       这一年夏天,应蒋介石之邀,段祺瑞曾前往庐山避暑。段见蒋,曾谈及围棋,并提到吴清源。说起这位稀有的天才有可能加入日本籍,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应设法召吴回国,指导国人棋艺,否则日本围棋越来越强,中国会越来越落后。蒋介石当面唯唯,然而哪有心思去办这类事情,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1936年10月,段祺瑞胃部又一次大出血,终于不治,11月2日死在宏恩医院。他殁后一年有余,陶菊隐先生在一篇《从下棋讲到做人》的文章中说:“老段死了,斯人而在,斯道(围棋)尚有人提倡。现在我国围棋高手们自段合肥一瞑不视之后,惶惶然有曙后孤星之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