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感]郎平:在与女儿冷战中痛苦转型
作者:张小龙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练、母亲哪个都不好当
       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人物:作为队长,她率领球队获得过“五连冠”殊荣;作为主帅,她将困境中的中国女排带到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随后,郎平经历离婚的痛苦,独自一人在意大利闯荡十年。2005年1月,郎平与美国排协签约,当上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既能照顾在美国学习的女儿,又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郎平非常满足。
       但接下来的困难让郎平措手不及。2005年3月,郎平在芝加哥升帐点兵,她根据美国女排的情况拟出一份12人的大名单,列出一年的训练计划。报到那天,只来了两个年轻队员。郎平给几位主力打电话,对方冷淡地回答:“我要在欧洲打球挣钱。国家队又不发工资,我不想去了。”郎平非常生气,她在中国当队员、当教练多年,入选国家队是一名队员的最高荣誉,美国人还讲不讲爱国主义?
       
        郎平找到美国排协主席比尔,比尔似乎并不惊讶,他向郎平坦白道:“美国人不重视室内排球,因为缺少赞助,国内连联赛都办不起来,水平高的队员都跑到意大利挣钱去了。你再找别的队员商量商量,看能不能凑齐一个队的人数。”郎平的心凉了。主教练央求队员进国家队,这算哪门子买卖呢?郎平对比尔说:“手下无兵,你让我怎么打仗?”然后就从芝加哥飞回洛杉矶的家。
       郎平回家了,女儿浪浪很高兴,因为她每天都能吃到最喜欢的京酱肉丝和宫保鸡丁了。每天早上,郎平开车送女儿上学,下午又去学校接她回家。郎平向班主任询问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遭到浪浪的反对:“您这么做有两点不妥,一是不尊重老师,询问说明您不信任他;二是不尊重我,我有自己的隐私,您不能干涉!”
       郎平一听就火了:“我没打你没骂你,关心爱护你还有错吗?我是你妈妈,少跟我谈什么隐私!”浪浪也生气了:“以后上学放学我坐校车,你不要再接送我了。我郑重宣布,我已经长大了。”女儿的桀骜不驯让郎平非常无奈。
       此后好几天,郎平和女儿陷入“冷战”,两人不说话,实在要交代什么重要事情就写小字条。有一天早上,郎平起床后发现自己出差拎的行李箱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上面有一封浪浪留下的信:“妈妈,我真怀念以前的日子,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好想你,你回来住几天也从不管束我,可是现在……妈妈,你什么时候还出差呢?”
       捧着女儿的信,郎平心里格外酸楚。她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可真的是自己错了吗?就在这时候,美国排协给郎平打来电话,让她赶紧着手组建队伍,否则就有“单方面违反合同”之嫌。郎平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家,又开始“空中飞人”的日子。
       2006年年初,郎平第一次率美国女排出征世界锦标赛。世锦赛的对手都非常强大,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美国队充其量是杂牌军,每场比赛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更让郎平生气的是,输了球后,队员们在休息室里照样说说笑笑。她拍着桌子训斥道:“你们打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心情笑呢?”一名队员走过来拍拍郎平的肩膀说:“珍妮(郎平英文名字),请你轻松点好吗?打排球是因为我们热爱,今天输了,算我们不走运,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郎平正在气头上,她指着那位队员说:“你们不要脸可以,我可不想丢人现眼!现在,你们都给我出去,绕着场地跑20圈!”一名队员站起身,白了郎平一眼,然后径直离去。其他队员也纷纷起身,吹着口哨不辞而别,把郎平一个人晾在空旷的休息室里。
       世锦赛的成绩可想而知,美国女排一场未胜,小组赛即遭淘汰。要强的郎平非常伤心,她觉得自己的一世英名这下可彻底葬送了,见到熟人都羞愧得抬不起头来。听到妈妈在电话里跟朋友抱怨美国女排队员的不是,浪浪“幸灾乐祸”地说:“您应该庆幸,您指着别人的鼻子骂,她们没告你侵犯人权就不错了。您要记住,这里是美国,不是中国!”郎平怒斥:“美国怎么了?我是主教练,她们就得听我的。就像我是你妈妈,你必须听我的一样!”浪浪没好气地说:“我只能遗憾地告诉您,这个主教练恐怕是当不长喽,您好自为之吧!”
       人到中年痛苦“转型”
       
       世锦赛结束后两个月,郎平受美国排协之邀到纽约讨论下阶段事宜。中途,郎平接到浪浪学校心理课老师的电话,让她马上赶到学校。郎平以为女儿出了什么事,急忙坐飞机返回洛杉矶。见到郎平,老师拿出浪浪一篇心理课作业,里面写道:“我的妈妈是女强人,她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全世界有很多人崇拜她。但是,我不喜欢女强人妈妈……”老师一脸严肃地对郎平说:“孩子的直觉很敏感,而且往往是正确的。你要改变自己的方式,否则会发生很严重的后果。”
       从学校出来,郎平陷入深深的思索。整整30年啊,自己一直生活在排球的世界里。但排球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的郎平是一位普通的妈妈,需要学习,需要摸索。女儿作业中的话,像一面镜子,让郎平重新打量自己。
       浪浪酷爱打篮球,她经常在周末组织篮球比赛,对手不分性别、年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只要有空,郎平就去学校看女儿打篮球,让她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浪浪:“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怎么那么起劲儿呢?”浪浪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浪浪接着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
       美国女排重新开张后,郎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训练,而是邀请大家到她家里做客,她亲自下厨为姑娘们包三鲜馅儿的饺子。看着郎平把面团擀成又圆又薄的面片,捏成一个个形如弯月的饺子,姑娘们惊讶得连声尖叫。主攻手汉弗妮捧着郎平的手说:“珍妮,没想到你这双大手如此灵巧,你太伟大了!”浪浪在一旁插话说:“这算什么,我妈妈还会剪纸,还会画中国画呢!”
       “饺子宴”让郎平在队员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亲切了。在日常训练中,郎平也刻意改变以往的严厉风格,微笑和鼓励多了,即使批评队员,也是先赞扬对方的优点。为了与姑娘们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郎平“央求”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她还请女儿教她唱美国摇滚天后艾微儿的歌曲。摘掉主教练的面具,郎平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摘自《家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