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商界奇才史玉柱
作者:方 玮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巨人问世
       史玉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怀远,1984年自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安徽省统计局工作。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调查工作经历,对史玉柱后来的成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1986年,他被单位委派到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读研究生,首次与IT亲密接触。
       研究生毕业后,史玉柱回到原单位,没几天就递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借用朋友的IBM电脑,“闭关”半年写成文字处理软件——“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
       史玉柱把自己开发出来的文字处理软件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同事装入电脑后打字变得又快又好,打字机从此退休。
       一看有戏,史玉柱立即怀揣软盘,离开合肥南下深圳。
       当年,深圳大学有位在科贸公司兼职的老师很器重史玉柱,专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让他承包。那个电脑部除了一本营业执照和史玉柱手里的4000元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那时,深圳最便宜的电脑也要8 500元,史玉柱根本没钱买。他想到了赊账——以加价1 000元为条件,向电脑商获得推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他由此赊来了生平的第一台电脑。
       有了电脑就有了展示产品的平台,但如何让市场知道自己的产品?史玉柱一下子想到了广告,可他付不起高昂的广告费。于是,他铤而走险:以软件版权做抵押,在《计算机世界》上以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连续做了3期1/4版的广告。1989年8月2日,史玉柱的第一个产品广告见报。
       可一直到广告见报后的第12天,史玉柱分文未进。眼看连“裤头儿”都要输掉,第13天却出现了转机,史玉柱收到了3张邮局汇款单,总金额1.582万元的这3张“绿条子”无异于3根救命稻草——史玉柱第一次豪赌成功。
       走过这招险棋,史玉柱迎来了经商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1989年10月,他的收入达到100万元,掘得“第一桶金”,成功跨过创业的第一道门槛。到1990年3月底,他已经挣到了3000万元。
       1991年,史玉柱注册了巨人公司和巨人汉卡。
       巨人的“盛衰”
       史玉柱的营销天赋在经营“汉卡”期间首度展现。
       公司注册不久,史玉柱就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来珠海,参加巨人集团的销售订货会。全国200多家大小软件经销商纷至沓来。史玉柱以不到100万元的代价,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连锁销售网络。
       1991年,“巨人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润1000多万元。在这期间,巨人集团又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防病毒软件等多种产品。1992年,巨人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本人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史玉柱迎来了第一个事业高峰。那一年,他30岁。
       1993年,巨人集团成为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四通集团的高科技企业。可谁都没有料到,正欲扬帆出海的史玉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
       1994年,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禁运高新器材和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售计算机的禁令被撤销,国外软件大举进军中国,抢走了“汉卡”的市场份额,也抢走了巨人其他软件产品的生存空间。巨人“软骨病”的发作证明,巨人软件其实先天不足,创新力十分薄弱,只是之前被中国IT产业的稚嫩所掩盖。
       急于从IT困境突围的史玉柱把目光转向保健品,集团斥资5亿元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脑黄金”。
       一旦选准新的目标,史玉柱强烈的广告营销意识再次显现。
       脑黄金一经推出,就在中央电视台、各省级卫视台,乃至一些地方电视台,进行高调宣传,广告费用高达1个亿。他首次让一款全新的保健品在12亿中国人中做到了家喻户晓。巨人集团不仅渡过了资金周转难关,1个亿的广告也换回来近10亿元的收入。
       当年,史玉柱和他的脑黄金一起,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
       巨人“休克”
       在那个激情四溢的年月,史玉柱不但敢于冒险,而且非常激进,他走了一个危险的极端——1994年,巨人集团出台“百亿计划”,要求1995年产值达到50亿,1996年达到100亿。“百亿计划”中还有个“巨人大厦”项目——该项目成为后来巨人“休克”的罪魁祸首。
       有当事人回忆说,巨人大厦原计划盖38层自用。但当听到来视察的一位中央领导说“这个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高一点”时,史玉柱决定加到54层。后来,又有人建议,干脆盖个全国第一高楼,于是,设想中的巨人大厦被加高到72层。
       对于巨人大厦预算所需的10亿元,他不以为然,尽管当时巨人集团全部家当才10亿元,可以用来支付的现金也就只有一两个亿。这分明又是一场赌博。
       史玉柱将赌注压在了卖“楼花”上。1993年,珠海西区别墅在香港卖出十多亿楼花,可到1994年史玉柱卖楼花的时候,中国宏观调控已经开始,对卖楼花限制,史玉柱使出浑身解数,也只卖掉了1亿多楼花,一个恐怖的资金黑洞开始在他面前呈现。1996年,“巨人大厦”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先期购买了巨人大厦楼花者纷纷上门要求退款。同时,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爆发,保健品业务一落千丈。巨人陷入困境。
       事实上,巨人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如果巨人申请破产,史玉柱个人并不承担债务,但他却信誓旦旦:“即使巨人破产,我个人也要还老百姓这个钱。”在当时,这句表白早已被外界的各种声音淹没。没人相信他能还得起这笔钱。
       “神秘人”还债
       巨人危机后,史玉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似乎已经销声匿迹。债主们对他的怨恨也慢慢变成一种无奈的抱怨。
       然而,2001年1月30日,珠海一家名为“士安”的公司在《珠海特区报》上打出的一条公告再次让人们兴奋,这条名为“收购珠海巨人大厦楼花”的公告称,士安公司将以现金方式收购珠海巨人集团在内地发售的巨人大厦楼花。
       后来人们才知道,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的一切表演,都是史玉柱在幕后导演的。此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百姓还钱。当年,珠海巨人集团一共欠了香港和内地老百姓2.5亿元。
       史玉柱主动还清了这笔本来可以逃避的债务,这次还债确实一举两得:从道义上讲,他重新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履行了当初的诺言;从利益方面讲,此次还债使他和他的企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付出换来了价值10亿元的广告效益。
       以诚信著称的徽商总是能在“利”与“义”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在史玉柱身上再次得到体现。但让人们好奇的是:还债的钱从哪里来?史玉柱凭借什么翻了身?
       江阴调查
       巨人大厦“倒塌”后,史玉柱虽然痛苦,但不茫然,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直在不停地思考。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远未饱和。当时,尽管史玉柱已负债2亿多元,可他的兜里还有一张牌,那就是脑白金。
       史玉柱向一位朋友借来了50万元启动资金。
       史玉柱拿出5万元,先给他的打不散的30个江东子弟兵补发了拖欠的工资,稳定军心,鼓舞士气。15万元给了无锡一家公司生产脑白金,留出15万元做预备资金,剩下的15万元全部砸向了江苏省江阴县。
       史玉柱在江阴不仅恢复了信心,而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第一个月,他赚了15万。史玉柱拿这15万加上15万元预备资金,全部投入无锡市场。第二个月就赚了100多万,接下来是南京、常州、常熟,江苏市场很快全面启动。
       脑白金的广告创意做了几百个,可他依然沿用了脑黄金旺季使用的广告宣传模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广告创意连续多年被广告业评为“十差广告”之一,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十佳广告”年年换,它们的广告主很多都倒闭了,偏偏脑白金至今还长盛不衰。
       在脑白金的“滋补”下,巨人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向资本家和玩家的转身
       2001年,史玉柱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如日中天的脑白金卖给了老朋友段永基任董事长的中关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拿到3.43亿元现金。2003年,他进一步卖掉了“脑白金”75%的营销网络,11.7亿港币落袋。不等钱在兜里揣热,他又买下“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一部分股份,掐指一算,市值已超过22亿元。他由一名热血实业家转变成了一名冷静的投资者。
       2004年,他在上海成立了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把赌注下到了网络游戏上,再次显示出独到的商业眼光。
       2005年11月11日,成立一年的上海征途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年9月推出的《征途》游戏,同时在线人数超过68万,超过了盛大的《传奇》创造的67万的最高纪录。史玉柱宣布,《征途》月盈利达到850万美元,在国内游戏公司当中,仅次于网易。作为网游领域的后来者,征途网络已经成为让盛大、网易等不容小觑的竞争对手。
       十几年前,巨人危机发生后,史玉柱承诺会还债,没人相信,结果,他还了。在他初入网游征途时,他跟员工说征途网络将来要上市,也没人相信,结果,他上市了。史玉柱一次次在公众质疑的目光中获得了成功。从商业角度看,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独特案例。
       (摘自《IT时代周刊》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