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石油枭雄”龚家龙浮沉录
作者:陈安庆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1月,湖北天发集团曾经的掌门人龚家龙在鄂州郊外的一所看守所里,悄然度过了人生中的第54个生日。
       2007年12月中旬,湖北警方正式发布了“龚家龙案涉五宗罪”的消息。消息称,龚涉嫌伪造金融票证、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罪行。
       而由龚家龙亲手缔造的天发石油,在沸沸扬扬的股权之争后,最终被荆州市国资委的下属公司接手。
       天发集团旗下的天颐科技和天荣农业,占据着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最显著的位置。从精米厂到色拉油厂、面粉厂,一字排开,占地逾600亩。而目前,整个厂区只有几名保安值班,一片冷清。
       被坊间称为“石油枭雄”的龚家龙,江汉平原上这位资产高达70亿的“石油巨人”,已经轰然倒下。
       起家神话
       龚家龙被捕前系全国工商联民营石油商会会长,他手中曾一度掌握着两张“国家成品油进口牌照”。
       龚旗下的资产在鼎盛时高达70亿,员工近两万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中,天发石油是全国石油民企中唯一牌照齐全的企业,其还拥有128座加油站。龚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营石油第一人”。
       天发大厦第11层总裁办的墙壁上,至今仍高悬着龚家龙与外国元首、世界石油巨头的合影。照片上的龚家龙西装革履、面露微笑。
       事业顶峰的龚曾踌躇满志:聚集百亿资金,进军海外市场——筹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1000万吨石油炼化基地;联合了50多家民营油企,构建与中石油、中石化“三足鼎立”并相互抗衡的“石油帝国”。
       也因此,龚家龙被媒体描述为“民企挑战垄断的英雄”。在盛产石油的荆州,龚家龙一度是当地石油商人推崇的榜样。
       一直以来,外界对龚家龙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资本运作的高手、优秀民营企业家、打破石油垄断的先行者;也有人说他就是一个诈骗犯,靠吹牛讲大话圈钱的骗子……
       “龚家龙的财富聚集充满了传奇!”天发集团董事、法律顾问廖圣林和龚共事多年,他向记者细述了龚家龙的人生轨迹。
       1971年,17岁的龚家龙成为一名普通的石油钻井工。
       后来做了领导的龚家龙时常在员工培训中回忆起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场景:在麦浪翻滚、一望无垠的江汉平原上,头一回见到了石油的他,对着旷野兴奋地大喊。
       头脑灵活的龚家龙发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和那个时代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一样,龚家龙也是从做“倒爷”开始。
       廖圣林说,当时湖南常德卷烟厂的香烟“奇货可居”,龚就从湖北襄樊烟草公司购买烟叶,卖给原料紧缺的常德卷烟厂,再从常德卷烟厂换回香烟,给荆州轻纺局销售,两年为该局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1988年,34岁的龚家龙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龚以轻纺局的名义贷款20万,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当时,冰箱是紧俏品,龚发现冰箱生产中需要大量化工原料,他就委托外贸企业进口化工原料,再到冰箱厂换冰箱。仅在当年,就获利近200万元。
       1993年,龚成立了奠定其今后石油霸业的天发集团。三年后,在荆州当地政府支持下,天发股份挂着“国”字号招牌登陆深交所。
       上市后两三年里,天发集团相继投资几十亿,兼并重组了15家国企,员工集聚扩张到2万人。在湖北境内,龚建设了128座加油站和两家大型油库。高峰时,天发集团每年为国家上交税收7000万元。
       2003年,龚家龙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天发已经成为一家涉足成品油和石油液化气经营、食用油脂加工、日化、造纸、金融、证券等领域的大型投资控股集团。
       管理乱局
       天发的衰败,与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曾任天发集团副总裁的张秀玲的两个弟弟均曾在公司任副总,负责工程建设和投资。而龚家龙的妻子易富贵,原任天发集团工会主席。
       荆州昭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颖1998年曾在天发工作过,他见证了天发膨胀发展的一段时期。但正是天发形势大好之时,杨颖选择了离开,“一看就是游击队的搞法,不是现代企业的运营模式。只管铺摊子,不管经营好摊子,看那样子迟早要倒掉!”
       廖圣林从1988年龚家龙刚起家时,就担任天发集团的法律顾问。在他眼里,龚是一个“为人豪爽肯帮忙的人”。印象中,只要是熟人介绍来的人,龚就全收下了,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养羊成狼”。
       廖圣林对记者说,天发集团员工最多的时候,光小车司机就有100多人,而整个天发的小车才10多辆。
       “他的亲戚一来,至少是给个副总职位,许多人直接管工程,多数人贪一笔钱,就跑了。”廖圣林说。
       众多媒体将龚家龙描述为一只顾吞食、不顾消化的“疯狂资本大鳄”。曾任龚家龙贴身秘书的张曾涛对记者说:“天发从1996年步入快车道至2004年资金链断,短短8年间,急剧膨胀式地发展。而企业的管理和理念,却跟不上这个发展速度。”
       在2004年天发资金形势恶化之时,龚家龙依旧保持着惊人的活动能力。为了获得资金,他想了很多办法。如通过湖北省农业厅向农业部打报告,通过记者向中央写内参呼吁等。这一系列举动最终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
       2004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决定扶持天颐科技6亿元贷款。龚家龙差点就拿到了这笔“救命钱”,但因为与荆州市政府的产权纠纷,这6亿元贷款一直未能到手。
       产权纠葛
       天发是国有还是民营?这是一个媒体讨论多年的老问题。
       几年间,天发与当地政府,经历了“联姻”与“博弈”的关系变故。
       1996年,在当时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上市的情况下,龚通过运作,变戏法似地将631万股,划给荆州国资局,从而获得了上市“敲门砖”。
       此时的龚家龙,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还处在蜜月期。凭借与政府的密切关系,龚得到了大量好处。
       例如,为了解决天发的资金问题,当时的荆州有领导亲自为其跑贷款。1998年,荆州市政府出面,为天发跑来了成品油批发、零售和原油进出口的牌照。
       作为回报,从1996年起,龚家龙一口气把湖北的15家国企收至旗下,而这些企业多数为濒临破产的国企。
       15家企业给天发集团带来的不仅是急剧扩展的规模,还有6800名待安置的国企职工,6亿多元债务,以及这些债务带来的每年1.6亿元的利息。
       天发收购的15家国企,没有一家和其主业石油经营有关,且没有一家为优质资产。
       至于龚家龙为什么要接下这些“包袱”,外界传闻是龚曾与荆州市政府达成过“政府帮助天发发展,天发则帮助拯救一批困难国企的协议。”
       1999年,国务院出台38号文件,对石油市场进行整顿。龚家龙的经营环境很快急转直下,成品油的批发、零售、仓储、进出口等的经营资格,全部收归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
       一纸文件使天发公司相关的经营资质,一夜间被取消。天发通过上市两次融得的8亿元资金所投入的项目,也被迫搁浅。
       当时的天发几乎陷入绝境。这些牌照在五年之后,才陆续拿回。天发的资金链条变得异常脆弱。
       资金链断裂
       龚家龙的秘书张曾涛给天发的诊断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短期的流动资金全部用于铺摊子。摊子铺得实在太大,最后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基于资金链趋紧压力,龚家龙多次向荆州市政府请求支持。天发在荆州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天发帝国”轰然坍塌,对荆州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个打击。事实上,荆州市政府也几度出手,协调过法院和银行的债务。
       2004年10月,当天颐科技即将获得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时,荆州市政府收回了天发所持有的天颐科技的“国有法人股”,转由荆州市国资委管理。
       龚家龙显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但对于荆州政府来说又是理所当然。由此,引发了政府和龚家龙的天发产权之争:随后,天颐科技产权几经反复,直到龚家龙被捕。
       在龚家龙看来,荆州市政府收回天颐科技,是天发资金链开始断裂的一个起点。
       2005年12月5日,龚家龙在一份汇报材料里,再次请求省、市政府紧急协调各银行停止法律诉讼,并向天发集团放贷5亿元,作为流动资金,确保企业不停产。
       此时,天颐科技陷入停产状态。该公司2005年全年没有收购一斤油菜籽,全年银行贷款无法偿还,亏损总额达3.5亿元。
       龚家龙在各种压力下淡出荆州,北上从事民营石油商会的社会活动。天发在产权归属不清、无人负责的状况下飘摇了近两年,于2006年年底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为产权不清,银行不愿再给天发贷款。“天发集团正常的流动资金,每年不少于20个亿,总的负债率在51%—52%之间。”被逮前龚家龙对媒体如是说。
       随后,银行的还贷通知纷至沓来。天颐科技停产后,天发迫于资金紧张,旗下的精米厂、面粉厂不得不增产节约,晚上生产。
       龚家龙悲剧
       龚家龙案发后,11楼总裁办公室迎来了新主人——天发集团现任董事长王锡山。
       王锡山接手天发之时,天发仅靠厂房、仓库租赁租金维持生计,两家上市公司濒临退市,8000多名职工工资拖欠逾半年。
       与龚家龙拼死捍卫天发私有产权的态度相比,其秘书张曾涛的态度表现得很豁达。“天发已有18年历史,也到了衰老期。现在,即使是再大的企业,可能有一笔贷款没跟上,就会导致整个‘帝国’的坍塌,这很正常。”
       37年前,那个对着旷野兴奋地大喊的青涩少年,最终没能掌控好他用半生精力构建的“石油帝国”。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