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生死十分钟
作者:王 波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每年百万人猝死
       生与死的区别,在44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李学斌看来,只不过取决于他眼前的心电图仪屏幕上呈现的是怎样一条曲线。
       15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屏幕上不规则的波形线渐渐变回规则的形状,一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遭遇的则是这样的情形:那条揪着他的心一起波动的不规则波形线,缓缓变成一条直线,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就这样突然死去。
       不管是怎样的一个结果,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都很短。
       “就是10分钟的事,能救过来就救过来了,救不过来,一条命就没了。”在2008年1月1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启动仪式上,李学斌向众人介绍道。
       在他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和提供的资料上,有着一大堆与猝死有关的数据和案例。美国每年大概40万~50万人死于猝死,几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猝死。据目前的统计,中国每年猝死人数“大概是100万”。
       在这个过程中,每耽误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10分钟是个极限。10到12分钟后,就会脑死亡,即便抢救过来,也会变成植物人。”
       “心脏就像一个泵,血打不出去了,就叫心脏骤停。”李学斌解释,心脏骤停80%是心室颤动导致的,就是心脏在哆嗦,跳动没规律。
       “这实质上是一个暴乱,需要外部的一个高级电流,嘭一下子把所有人都打趴下,让所有的细胞都停下来,谁是总司令谁起来,然后重新开始指挥,带着整班人马,一声令下开始有规律地跳。形象地讲,这就叫除颤。”
       而除颤的过程,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人们发明AED的原因。AED是医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创造的征服猝死的一把利剑。
       从5%到49%的救活率
       然而,在中国,这把利剑久久未能出鞘。
       “因为根据国内的一些规定,AED仅限于医务人员使用。”李学斌介绍,这大大扼杀了AED作为公众除颤技术被发明推广的初衷。
       2000年5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甚至为在美国推广AED向全国人民发表了电台演讲。他认为,如果在飞机、办公楼以及其他主要场所装备AED的话,仅一年就能够挽救2万多人的生命。因为一周前,一位白宫的参观者突发心脏骤停,如果不是白宫在1999年已经配备AED的话,这位参观者“必死无疑”。
       统计数据显示,在没有安装AED前,美国全国的平均救活率只有5%;在安装AED后,全国的平均救活率可达49%。
       更有意思的是,救活率最高的地方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那儿的赌场里,赢钱和输钱的人情绪都比较激动,容易引发心脏骤停,为此,每个赌场都装有AED。一旦有人倒地,马上除颤,然后再送医院。所以,他们的救活率高达79%。
       但在中国,在有些专家看来,以克林顿的讲话为参照的话,“我们至少滞后了8年时间”。为了迎接奥运会,2006年首都国际机场在2号航站楼安装了11台AED,开了国内公共场所安装AED急救设备的先河。由于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可能发生猝死,北京目前已在奥运场馆、运动员驻地安装了300余台AED。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装的这台AED,则是全国医院公共场所的第一台。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