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彼岸]帕瓦罗蒂的悲伤
作者:朱 伟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心中那个帕瓦罗蒂其实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5年他30岁,与比他先成名的著名女高音弗蕾妮合作,唱《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而成名。如果你用卡拉扬后来以德国歌剧院与柏林爱乐乐团的阵容重新邀请他们录音的那个版本,与帕瓦罗蒂在三大歌王演唱会中反复的演唱作对比,就会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歌唱家的堕落——原来那种朴素的真挚,到后来的演唱会中,都变成了粉饰的感情夸张。
        萨瑟兰与帕瓦罗蒂的合作,使老帕的声音能量得以进一步发挥。萨瑟兰在上世纪60年代取代卡拉斯成为女高音之王。我一直觉得帕瓦罗蒂的高音之王,实在是她培育、激发的结果。他们合作在1968年录制多尼采蒂的《军中女郎》,老帕在那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啊,多么快乐的日子》中,唱出了他一生最著名的连续9个漂亮的高音C。萨瑟兰使他明白了美丽音色不仅是“音高的辉煌倾诉”,而且音高必须与漂亮的抒情结合起来。
        帕瓦罗蒂最大的优势是音域的宽阔,而最大劣势则是典雅的气质。无论男高音还是女高音,黄金期一般都很短暂。声音容积的急速大容量付出,很快就会使圆润的声音发干,宽阔的音域变窄。帕瓦罗蒂从1965年到1984年,延续了20年,已经是辉煌的结果。在我看来,他是在声音无法再满足歌剧生涯后,晚节不要,才渐渐堕在大众舞台上。从这个意义上,我以为,如果说帕瓦罗蒂是“最后的男高音”,那也是指他的1985年以前。80年代后,歌剧的听众都开始老了,年轻一代不再需求认真计较音质高低了,艺术越来越冷落。被快餐哺育出来的人习惯了音响轰炸,谁还有耐心在歌剧院里慢慢分辨真正优秀的声音呢?
       (何 碧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