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孙科:有革命脾气又有洋人脾气
作者:徐 平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胡汉民曾这样形容孙科: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国外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一)
       1931年,孙科任行政院长,因财政危机旋即辞职。同年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变后,针对蒋介石剿共优先于抗日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广州政府提出了积极抗日的口号,给蒋在社会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于形势,蒋于12月下野,由孙科“组阁”。孙科上台后,由于政府财政无比困难,他不到1个月便辞职了。
       1935年,孙科人生道路上出现了一件大事。暮春的一天,孙科应邀回上海参加朋友陆英的家宴。一位打扮得端庄、飘逸的青年女子出现了。她叫蓝妮,又叫蓝巽宜,是一位名门闺秀。孙科一见蓝妮,不禁怦然心动。席间,他们两人热烈攀谈,彼此竟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
       蓝妮担任孙科的机要秘书后,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不久,孙科决定娶蓝妮为二夫人。婚礼那天,孙科不事声张,只请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摆了4桌酒席。在同事的祝贺声中,他风趣地说:“哈哈,我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哟。”接着孙科示意摄影师拍结婚照……孙科娶了蓝妮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她的忠贞感情,亲笔给蓝妮写了一张字据:“我只有原配夫人陈氏与二夫人蓝氏二位太太,此外决无第三人,特此立证,交蓝巽宜二太太收执。”
       (二)
       1948年,蒋介石被国民大会选举为国民政府第一任总统。接着,副总统的选举成为各派系争夺的焦点。当时,蓝妮和许多人都认为,孙科有蒋介石做后台,稳操胜券。
       然而,就在第一轮竞选的节骨眼儿上,发生了“蓝妮事件”。那是4月23日上午,《救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报道,大致内容是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没收了蓝妮的一批德国进口的颜料,作为敌伪财产处理。可是孙科致函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说这批颜料为“敝眷”蓝妮所有,要求发还。洪兰友就写信给中央信托局局长吴任沧,说蓝妮是孙院长的夫人,要吴看在孙院长的面上,将颜料发还她……《救国日报》报道了孙科和蓝妮的事件后,在副总统选举中,李宗仁最终击败了孙科,当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
       据说,当时孙科为了能竞选上副总统,面对政敌利用《救国日报》所做的大肆诋毁,不仅未替蓝妮公开辩解,相反,还为洗清自己做了一些小动作,这就激怒了生性倔强的蓝妮,她从此和孙科劳燕分飞。
       (三)
       1949年,孙科辞职赴台,1951年赴法国。1952年,孙科和妻子陈淑英商量决定移居美国。
       在美国,孙科专心读书,并著书立说。有书记载,那时孙科自己种菜做饭,生活简朴,入居泥地小平房、出则步行上街,还每每用别人来信信封的反面记事,可见简朴之极。也就在那时,孙科写出了《中国与战后世界》、《中国之前途》、《孙哲生言论集》等书籍。
       孙科久居高位,与父亲孙中山一样“不蓄私财”。正因为孙科囊中羞涩,以致他漂泊海外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据台湾学者庄政教授著述披露,孙科夫妇出国远行的盘缠,还是靠卖了房子凑足的,他们闲居美国,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仅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度过了十多个落寞而清苦的春秋。
       陈淑英晚年在台湾向庄政教授回忆寓居美国时的生活,感慨不已,她对寓所描述道:那是一幢向当地人订租的房子,周围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边专供游人游泳后休息的那种临时房舍一样,风一吹门就开,无以名之,姑且称为“火柴盒式”的房子。孙科夫妇在与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别负担清洁工作。对于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孙科曾回忆说:“在美国定居的一段悠长岁月中,友朋酬酢甚少,惟有国内去的朋友,才不惜远道来访;不能前来的,也多拍个电报或通电话,张君劢先生亦时相过从,所以除了偶尔出外小作旅游外,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读书上面。”孙科喜欢读书的名声在外,以致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党国要人”中,他也还是一个“看看书的人”。他每天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其实,孙科自幼在其父孙中山的关心、督促下,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孙科这位昔日堂堂的国民政府显要,在美国因生活困难竟连买书的钱都不够,只购报纸、期刊阅读,但这丝毫不改变他对读书的嗜好。
       (雨 点摘自《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