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中国缝纫机大王为何住仓库?
作者:李阳泉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其貌不扬的邱继宝,现在是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一个身价亿万的富翁,一个农民的儿子。38岁的他创办的中国飞跃集团拥有10亿多元资产、年产各类缝纫机60多万台。可是,在15年前,他只是个一文不名的补鞋匠……
        1977年,因为家里穷,邱继宝初中毕业只读了三天高中就不得不离开了他深爱的校园走上了社会。为了吃饭,他弄了一辆自行车来载送客人。虽然只能挣到微不足道的几个子儿,却足以让一个渴望自立的人尝到涉世之初的一点温暖。但好景不长,三天后,他连人带车被送到了公社,一连关了三天,公社勒令:停止载人。理由是:自行车载人属于地下运输户,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背上补鞋的小箱子,含泪告别父母,走南闯北去了。
       1980年,邱继宝带着补鞋的积蓄回到了家乡浙江。一到家乡,他就闻到了某种新鲜的气息,几年前连用自行车载客都不行的地方,这时候竟冒出了一个个家庭小作坊!邱继宝心中压抑了许久的创业的欲望开始萌芽了。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懂,怎么能创业呢?1980年下半年开始,他在附近的缝纫机零件厂等企业做了一年多的学徒。
       1982年,邱继宝用尽了自己的积蓄,又贷了300元款,租下了大队的三间旧房,办起了椒江市水陡电器仪表厂,生产喷雾器零件。那时候的他,一心只是想着如何尽量把贷款还上,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小作坊似的工厂很快走出了萌芽期,渐趋成熟,并有继续赢利和扩大规模的可能。但是,在关键时刻,邱继宝毅然作出决定——转产缝纫机零件。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飞跃集团的前身。他做梦都想要办的工厂办起来了,但白手起家的飞跃集团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当时,国内缝纫机市场已被四大工厂把守,海外市场则被日本、美国和台湾实力雄厚的公司瓜分。面对这种形势,初中文化程度的邱继宝在钻研了大量的资料后,作出了这样的分析:衣食住行,衣当首位,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具备成为缝纫机生产大国的条件。
       刚进入市场的时候,“飞跃”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由于国内国外市场几乎被人瓜分殆尽,坐在台州摆摊儿无异于坐以待毙。邱继宝决定向广交会进军。可事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由于是个体经营者,邱继宝被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为了与外商直接接触,他只好横下一颗心翻墙进去。结果,刚跳下墙便被保安人员逮了个正着,不但被罚了50元钱,还被罚站了半个小时。他看着那些往来于广交会的人,充满了羡慕……
       被赶出广交会之后,邱继宝只好跑到深圳罗湖口岸,花了500元钱托一个香港老太太买了一本黄页电话簿。于是,靠着这本电话簿,邱继宝找出了全香港所有的经营缝纫机的店铺,然后逐个给他们寄产品的样本、照片。当时,台州的交通和通讯事业还很落后。为了打一个国际电话,发一个国际传真,邱继宝要坐一天的汽车赶到宁波去。
       根据从香港返回的信息,公司的产品只能销往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可是当时公司根本就没有一个懂外语的推销人员。于是,邱继宝只好从省里借了一个翻译,自己背起缝纫机,远渡重洋去这些国家推销。1989年,公司在这一地区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万美元。
       “飞跃”成功了。“飞跃”的产品已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国内、国外的缝制设备展览会上,飞跃集团的展位最为抢眼,国际上著名的缝纫机经销商争着做“飞跃”的代理商,以能成为“飞跃”的经销商为骄傲。过去一个连广交会都进不去的个体私营企业主,现在却让自己的产品飞赴世界各地,使得有缝纫机的地方就有“飞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民营企业的董事长,邱继宝自然而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是他从来没把自己当什么富翁,他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邱继宝虽然拥有亿万资产,生活却极为简朴,他没有为自己购置一套住房,至今,他仍然和在自己公司打工的妻子居住在公司仓库的阁楼里。那不是什么总统套间,更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是一个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光线不足的小屋。
       他说,我住仓库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而且,公司下班以后,这里非常静,没有市区的嘈杂,正好可以多想点问题,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往,何乐不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就要保持农民的本色。
       (张静如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