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小品]我们要坦诚地承认
作者:许知远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市中心时,我被眼前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幢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它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
        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那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我在那块造价昂贵、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上,看到18世纪的、19世纪的、20世纪的西方面孔,他们配戴着假发,拄着手杖,或牵着一匹马,挥动着高尔夫球杆。
        似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出现了“曼哈顿”。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幢“格林威治”公寓竖立在他家的对面,而一个新社区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为“摩卡”的咖啡香,变成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
        我还看到数不清的这样的形象:标榜是正宗东方特色的太湖珍珠,佩戴在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的脖子上;一件百分之百温州产的西装,一定要套在一个头发卷曲、高鼻梁、蓝眼睛的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则是某个英文单词蹩脚的中文翻译……北京、上海、广州的商业中心区,那些穿戴时髦、自认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们,相互叫着“斯蒂芬”、“凯勒”、“珍妮”,以至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4年,仍然不知道对面那个女孩子的中文名字,因为人人都只知道叫她“多萝西”。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观。有时候,我会觉得,中国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推入现代世界的迟到者,步伐慌乱,把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用“米歇尔·王”取代了“王有才”,早餐吃的是橙汁、火腿,而不是豆浆、油条,从胡同搬进了“东方曼哈顿”……
        但它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它接受外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但是,在今天,我们要坦诚地承认,我们在精神生活方面还很匮乏。不论我们使用多少别人的名词,来武装自己,我们也不可能变成别人。你虽然每天都喝“摩卡”,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你自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多么荒唐。
       (仲 烟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