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感]铁凝的婚事
作者:夏 榆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
        2007年4月26日,铁凝和华生各自取了户口出门。他们要赶在“五一”长假之前,到户口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
        结婚证的工本费是9元钱。钱交了,结婚证拿到手里。办事人员跟铁凝和华生握手,说:“祝贺你们。”
        “我们上了车,铁凝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啊,我结婚了。”华生说。
        “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为命的人。”铁凝这样评价华生。
        铁凝喜欢“相依为命”这个词:“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无法言说的,所谓爱情就是当它到来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将落花流水。”
        铁凝和华生没有透露他们相识和相爱的时间,双方都否认了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就不正常。一个人在我们这样的年龄,有我们这样的阅历,能真正开始一段情感之旅,不容易。但是,有机缘相遇的时候,你对爱情的预设和标准就都变活了。”华生说。
       “你不要找,你要等”
        2006年11月,铁凝当选新一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的情感生活成了聚焦点之一。
        “我不是独身主义者。”当时,接受记者专访时,铁凝如是说:“我对婚姻也有好的期望,可我从来都是做好了失望的准备,因为我觉得做好了失望的准备,才可能迎来希望。”
        1991年5月的一天,铁凝冒雨看冰心。“你有男朋友了吗?”冰心问铁凝。“还没找呢。”铁凝回答。“你不要找,你要等。”90岁的冰心老人说。
        铁凝说:“她的话在我听来充满禅机。一个人在等,一个人也没有找,这就是我跟华生这些年的状态。我说对爱情要有耐心,当然期望值不必过高,但不要让希望消失,我想是这样。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期待。”
        “从骨子里我还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人,所以可能对婚姻的期待比较高,也才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当然每一个人结婚的时候都不想草率,但是也许事与愿违,所以有人才会频繁地离婚、结婚。但是我不想那样。这就导致我宁愿没有,也不要一个凑合的婚姻。”
       “我没有感到什么障碍”
        华生早年因家庭的“政治问题”随父母离开南京,去苏北乡镇。1967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5岁的华生就下乡插队。1978年,在华生考取南京工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之前,马恩列斯著作以及西方的哲学都在乡间温习过了。列宁全集四十卷就是在苏北乡间的田埂上研读的。
        1982年华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同时参加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1987年1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91年至1995年应聘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任教。2000年以后,华生出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并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
        华生说:“我跟铁凝确实是有很多奇妙的共同点,包括价值观,对文学的爱好,生活习惯,晚上都喝粥,都喜欢走路……她的职业是写作,我最喜欢、最享受的是阅读,这也算是个互补吧。”
        “铁凝作为作协主席,我没有感到什么障碍,正像朋友们评论的,铁凝的大气和女人味,这些对我更重要。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算是身居高位,但是丝毫没有什么凌人之气,肯定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李 松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