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感]徐静蕾:父爱漫漫助我行
作者:放 舟 释 然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严格家教,
       锻炼女儿持之以恒的毅力
       1974年4月16日,徐静蕾出生在北京三里屯附近的一个普通居民区。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父亲徐子建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下一代身上。
       徐静蕾长到两三岁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女儿的出路在哪里?想来想去,徐子建认为,女孩子写一手漂亮的字很重要,没有哪家单位会拒绝书写流畅的员工。为了日后的“饭碗”,徐子建开始培养女儿往书法和绘画方面发展。父亲为她认字做了几千个卡片,并开始教她学写铅笔字和毛笔字。其实写字只是徐静蕾学前生活的一部分,小学前,在父亲的辅导下,她的数学就是三年级的水平了,还会背古文、古诗。
       每天出门前,父亲都为女儿画好“米”字格,布置好书法作业,下班回来,还要仔细检查。然而,徐静蕾每天被关在家里写字,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总觉得心理不平衡。从最初的新鲜感中走出后,徐静蕾学会了逃避和偷懒。
       慢慢地,徐静蕾还想出了很多鬼点子来糊弄父亲,比如说写字,因为父亲挺忙的,记不住她每天写的什么字,于是她就经常拿出一个月以前写的字交给父亲,糊弄过好多回。
       但是,看到父亲夜夜在灯下给自己辛辛苦苦地画米字格,徐静蕾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动,她觉得再不认真练,太对不起父亲了。于是,她还是坚持练下来了。
       徐静蕾的一手好字是全校有名的,这常常令同学们钦佩,也让她深感自豪。上小学和中学时,她都得过国家级书法比赛的好名次。每次,当徐静蕾把证书捧回家时,父亲总是抑制不住欣喜,泪花在眼眶里涌动。
       1984年,徐静蕾10岁时,父亲从灯泡厂辞职,下海做生意。几经思考,他创办了长城霓虹灯厂。当时家里很困难,只有100块钱,为了把工厂尽快办起来,徐子建跑遍全北京的废品收购站,花10块钱买来一大堆废铜烂铁,他要自己动手制作灯箱里的变压器,但必须先用砂纸把铁锈磨掉,然后再刷上油漆。这是一件繁琐累人的活儿,需要相当的耐性。徐子建决定把这个工作交给女儿来做,趁机让她体会一下父母挣钱的辛苦。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归来的徐静蕾坐在院子里,手拿砂纸使劲打磨铁锈,细嫩白皙的小手被磨得红肿不堪。
       北京的冬夜极冷,徐静蕾仍旧坐在院子里磨铁锈,手被冻僵了。呆在屋子里的奶奶和妈妈透过窗户看到后,心疼得流下了泪水。徐子建却说:“艰苦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如果处处宠着她,惯着她,她就会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将来就会一事无成。”疼在心里的父亲第二天买来很厚的棉手套给女儿,但无论如何,他决不允许女儿放弃。
       父亲的工厂开起来以后,生意逐渐兴隆,接来很多制作霓虹灯箱的业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面的字。
       那时候徐静蕾的书法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完全可以担此重任。于是,由她亲笔书写的一幅幅大字堂而皇之地挂了出去。其中最瞩目的要算赛特商场和中央电视台后面梅地亚宾馆的霓虹灯上的字了,尤其是赛特商场的几个大字,每个都有两米见方,遒劲有力,足见徐静蕾的书法功底。后来在徐静蕾导演的两部电影里,片头的字都是她自己写的。
       谆谆教诲,
       勉励女儿厚积才能够薄发
       高考时,徐静蕾本来准备报考美术学院。可是一次意外的机遇,却改变了她的主意,也改变了她一生的职业和命运。
       一天,徐静蕾到中央戏剧学院找一位辅导老师,在校门口她突然被一位电影导演叫住。那位导演看到她很有艺术气质,以为徐静蕾是中戏的学生,力邀她在自己导演的一部电影中担任角色,这大大刺激了徐静蕾演戏的欲望。经过反复斟酌,她决定报考表演专业。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母一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徐静蕾记得,临去电影学院报到的时候,细心的父亲还叮嘱她:要虚心学习,还要有信心成功。
       在电影学院里,和一部分同学相比,她算较晚接触表演的,刚开始学习表演时,徐静蕾觉得有些力不从心。那段时间她过着诚惶诚恐的日子,小品总是编得差强人意,朗诵时感情总是不够充沛,最可笑的是她还要表演说相声,穿着大马褂摇着大扇子,完全是把台下的老师同学给气乐的。她常常无地自容,想:“怎么了?怎么我就跑到这儿来了?有种走错了时空隧道的感觉。”父亲了解到女儿的畏难情绪后,一边安慰她,一边鼓励他。父亲的殷殷叮嘱,时时激励着徐静蕾。徐静蕾认真地分析剧情中的人物心理,揣摩人物的表情,使演技得以迅速提高。
       
       徐静蕾成为影视圈的当红女星后,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追星族们找她签名、合影。父亲怕她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方向,常常告诫她:不要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摆谱、拿架子。此外,每当徐静蕾有新作问世,父母都要认真观看,并且对女儿在影片中的表演进行评点。
       28岁那年,徐静蕾让熟悉她的观众惊了一回,外表看起来乖巧柔弱的徐静蕾,骨子里却是一个独立、要强的女性,她那瘦小的身影先是出现在案头,做了编剧;又出现在监视器前,做了导演。而且初试牛刀便已难掩锋芒,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两部片子《我和父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令她获取了国际殊荣。
       谈及往事,徐静蕾的心里仍充满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她深有感触地说:“仔细想想,当时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对的。小孩子肯定是贪玩的,不愿意学习东西,在家长强制下学一点东西,虽然当时会不高兴,但是对将来是会有好处的。”
       微妙情感,
       尊重女儿做她平等的朋友
       徐静蕾说:“很多女儿在对父亲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也有同感。虽然我心里很爱父亲,但我不会跟他说,爸我特爱你。小的时候没能跟父亲成为朋友,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他是我可以特别信赖的一个朋友,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跟他说。”
       几年的演艺生涯,徐静蕾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她经常由一个剧组赶往另一个剧组,在空中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很少有时间回家,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徐静蕾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女儿已长大成人,但父母为她仍有永远也操不完的心。
       有一次,徐静蕾拍戏,她和男一号有一场驾车高速穿越狭窄过道的戏。那时,她刚刚拿到驾驶证,开车还远远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可是为了拍戏,她真的豁出去了,导演开拍的手势一出,只见她猛地一踩油门,车飞快地向前窜去,在墙上东撞西撞,在场的人都心惊肉跳,大气都不敢出。这场戏拍下来,车被撞得面目全非,徐静蕾早被吓得脸色惨白,后怕不已。
       当父母从电视上看到这些危险镜头时吓得不敢睁眼,深为女儿的安危担心。女儿一回家,他们就一齐责备,拍这样危险的镜头为什么事先不说一声。而徐静蕾也自有她的道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告诉你们,你们还会让我去拍这样的镜头吗?可是拍戏有时也是身不由己的呀!只能自己小心,好好把握了。”所以,虽然拍戏辛苦,徐静蕾从不回家说,怕父母担心。
       在郁闷的时候,徐静蕾会跟父亲坐下来很深入地进行一些谈话,但是她觉得,父母年龄大了,有些事跟他们说只是给他们增加负担,但跟父亲聊天至少会给自己一些调整,可又怕给他增加一些麻烦。这时徐静蕾就觉得特别矛盾:“如果我说我哪儿不好,他又会为我担心,等于我把我的一些痛苦又转到他的身上了,我觉得是不应该这么做的,或者没到那种时候也没必要那么做,所以通常还是报喜不报忧。”父母也由衷地为有这样一个懂事而又有出息的女儿感到欣慰和满足!
       (秦 枫摘自《东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