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经济学家林毅夫传奇
作者:晴 川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台湾-北大-芝加哥-北大
       
       事情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1979年5月16日晚,夜色朦胧,一位名叫林正义的驻金门的上尉连长,夹着两个篮球,跳进海里,泅水横渡了2000多米的海峡,一夜之间来到大陆。
       由于当时两岸关系十分紧张,一个连长的失踪绝不是件小事。金门全岛展开了搜查,因为没有涉及到任何军事机密,事件不了了之。
       林正义来到大陆后,进入北大经济系求学,改名为林毅夫。
       今天,有学生听说了这个故事后,惊叹老师当年义无反顾的勇气,感慨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足以写一部小说。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来北大演讲。当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翻译员颇费周折。而林毅夫以其流畅的英语口语、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功底,成为最佳翻译人选。
       舒尔茨对这个中国年轻人的精彩诠释非常赞赏。
       一天,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想,”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本以为大师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舒尔茨一回国,就将林毅夫推荐到了芝加哥大学,并收入自己门下,研究农业经济学。时年舒尔茨已经80岁高龄,能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这是多少经济学人梦寐以求的事啊。
       林毅夫欣喜若狂。1982年,获得北大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后,林毅夫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
       当时,林毅夫深感自己年纪已不轻,必须更加抓紧时间学习,他除了回国考察做论文,4年里几乎没走出校门。毕业时,林毅夫是同一届30多名学生中唯一一位在4年中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1986年,林毅夫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但是,稳定的工作、优厚的薪水,并没有绊住林毅夫的脚步。他的眼光一直关注着大洋彼岸的祖国。“我一直认为,要奉献的地方是中国而不是美国,要做就做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
       没有片刻的犹疑,1987年,林毅夫辞去了在耶鲁大学的工作,携妻带子返回祖国。他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一来,一去,一回,三个传奇的人生转折,干净利落,林毅夫完成了事业的第一步。
       记忆里,都是农民的一双双眼睛
       想象中,很难把这位从小生长在台湾,又在美国喝过洋墨水的“海归”,与中国广袤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联系在一起。但出人意料的是,林毅夫与农村结缘,恰恰就是从追随大师舒尔茨的那一刻开始。
       经济学大师舒尔茨,以研究被称为“穷人经济学”的农业经济学而著称,林毅夫在导师治学风格的耳濡目染下,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广大的农村。
       1984年暑假,林毅夫回到国内做博士论文,在安徽农村考察包产到户的成果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当时我太激动了,一句话,就是上上下下都高兴。从1978年到1984年这6年里,城乡差距缩小了很多,农民能不高兴?农产品大增,城里人不用再凭票买东西,大大丰富了生活,城里人不也高兴?老百姓都高兴,政府就更高兴了。”
       年轻的林毅夫像揣着宝贝一样,揣着实地考察来的资料,回到美国挥笔写下了《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的博士论文。论文出炉后,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二十多年来,上山、下乡,他到过最偏远的农村。许多人都异常佩服他“苦行僧”般的研究精神。在多次下乡的经历中,让林毅夫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的眼睛。“记忆里到处是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眼睛看着你,流露的眼神那么淳朴善良,他们很单纯的眼神告诉你,他们想过上好日子,希望你能给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
       林毅夫曾和学生聊天的时候说过:“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这句话成了林毅夫的座右铭。
       在林毅夫的日程表上,二十多年来,没有红颜色的星期天。他的秘书说,林毅夫每天早晨7点起床,半夜12点之后离开办公室。即便从国外回来,也不倒时差,直接迈进办公室。
       林毅夫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正赶上他从香港参加完活动回北京。那天,一下飞机,林老师就直接赶到办公室,已经晚上6点多了,他仍指导我们一直到夜里12点多,中间就吃了一碗方便面。”
       每年林毅夫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经常是其他同事的好几倍。白天忙于社会活动,夜间则忙于写经济学论文。“我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我之所以能取得一些学术成就,不过是因为付出了比许多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在大陆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成名后,林毅夫并不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甚至连他台湾出生的背景,似乎都很少有人知道。2002年5月9日,他的父亲林火树去世,林毅夫希望返台奔丧被台方拒绝,为此在海内外华人圈中引起了极大震动。于是,他个人尘封的历史也被台湾媒体解开了。最终,林毅夫断了回乡参加父亲葬礼的念头,只是在北京大学里悼念了父亲的亡灵。现在想来,林毅夫对于父亲“生不能养,死不能送终”仍遗憾深深。
       (徐 萍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