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味]一个失败的留学样本
作者:张 伟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2年,18岁的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告别父母师友,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只装着一个陪他度过大半留学生活的游戏机……
       2001年,李清曦的父亲李洁几乎毫不犹豫作出了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决定,因为他生活的圈子中,已有80%的人送孩子出了国。可是,在国内也算“见多识广”的李洁,对国外的留学生活却很陌生。一名把孩子送出去的同事,成了李洁主要的信息来源。
       “太简单了。”这名同事轻描淡写地转述着他所知道的“留学信息”:国外和国内没什么两样,呆下来很容易,读完语言,随便就能念大学;学费不用愁,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的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这番话说得李洁心花怒放。
       在很多事情上都还“不够清楚”的时候,出国的日子临近了。在走进澳大利亚的教室前,李清曦又一次想象起自己向往的留学生活:一个大部分是西方人的学校,班上只有一两个留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课下气氛活跃,身处英语的环境……
       结果呢?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一张张黄种人的脸”。班上13名学生有12名是中国人,且都讲汉语。“也许只有这个班是这样吧?”可是,他最终发现,这家学院里,97%的学生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剩下的是一两个日本人、一两个韩国人和四五个中东人。中国人互相很少讲英文,而是用掺杂着各地方言的普通话交流。
       刚到澳大利亚的李清曦憋足了“好好学习”的劲儿。不过他很快发现,环境变了。周围的小留学生,大多是在百无聊赖地混日子。虽然这所学校对出勤率也有要求,可是身边大多数中国小留学生照样天天逃课,不写作业。
       很快,李清曦洞悉了这些小留学生的一些“小把戏”:找当地华人医生开假诊断书。“想得什么病就得什么病,想病多久就病多久”,只要交了钱,这样一份像模像样的诊断书,就可以成为他们逃课的借口。而为了钱,这些华人医生已经把开这种诊断书,当成了常规生意。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曦逐渐开始放松自己。他不再坚持听当地英文广播,也不再费力地去搜想英文单词表达,而是开始和周围的中国留学生一样直接用中文交流。
       小留学生的家境多半不错,但巨富毕竟很少。因此,许多小留学生在外面过的日子并不安逸。李清曦的一位好朋友,迫于生计,只能四处找工作,最潦倒的时候连个面包都买不起,只能饿肚子。为了挣够学费和生活费,他同时兼几份工,连续几天不睡。
       李清曦选择的“生钱之道”,是传销。像许多涉世未深又渴望赚钱的孩子一样,他狂热地被发财梦控制,交钱入伙,好友怎么劝他都不听。最终,李清曦付出了近万元人民币的代价,才从中抽身而退。等他醒悟过来之后,他才知道,被骗投入传销的小留学生,远非他一人。而这些事情,当然也不敢跟家长说。
       “报喜不报忧”,这是李清曦所熟知的大多数小留学生惯用的方法。他们习惯用一连串“挺好”来回答家人的所有询问。结果是,很多家长都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过得“挺好”。
       时间久了,和家人打电话便成了一种“负担”。这样的场景经常可以看到:一帮小留学生聚在一起打牌。正到热闹时,电话响了,接起来的人捂住话筒喊:“×××,你老爸的。”那个人头也不抬回一句:“说我不在。”
       “以前干什么总要被管着,现在好容易离开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当然不想再听唠叨。”李清曦说。后来,李清曦和几个游戏迷住在了一起。没过多久,从国内训练出来的自制力,便被电子游戏俘虏了。
       一开始,李清曦还坚持着每天起床上课,渐渐的,因为没人管,他从按时上课变成迟到,最后干脆演变成旷课。有一个星期,因为下暴雨,他干脆整周呆在屋子里玩游戏。
       结果,因为出勤率不够,在澳大利亚度过一年4个月之后,他收到了对小留学生最严厉的惩罚:注销签证,被逐回国。
       2004年,李清曦选择了回国。事实上,他当初身边接触到的11个小留学生里,有9个人已经回来了,而且只有极个别的人拿到了学位,其他人都没有念完大学。
       回国以后,李清曦曾经试图重新参加高考,但他发现,国外接受的教育,已让他无法再适应国内激烈的应试教育了。结果,他开始参加自学考试。现在,他在青岛一家文化单位有了自己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十分认真。
       (林 方摘自《中国青年报》)